摘 要:水彩画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在绘画语言的表达上有着广阔发展前景,它的学术传承与定位、内在精神的独特性有待进一步清晰化。如何培养出更多具有艺术个性的创新型美术人才,强化水彩画专业的核心素质,是决定水彩画创作后续储备力量输出的关键。
关键词:教学体系;文化价值;创作实践
水彩画艺术传入我国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水彩画艺术才迎来发展的高峰阶段,学术影响力大幅提升:高校纷纷开设水彩画专业或成立水彩画系;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频繁,科研教学成果转化积极;创作风格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艺术特点鲜明的中青年艺术家层出不穷;作品画幅增大,艺术承载力逐步增强;在许多国家级重要展览中水彩画均占有一席之地……为顺应水彩画艺术领域发展的新动向,水彩画专业的学科发展方向、教学理念、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成果转化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方面均需作出相应调整,探寻水彩画人物课程教学体系现代化改革与创新的更多可能性。
水彩画人物课程是水彩画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水彩画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造型能力差、创作思维薄弱、技法材料运用单一、用色概念化、文化素养有待提升、作品时代感不强等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现代审美品格为出发点,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技法传授为主的教育观念,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中国当代水彩画人物课程的全新教学体系。
首先,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深入塑造能力的同时,应兼顾考虑每位学生的个性、兴趣、艺术素养、专业基础能力,做到因材施教。水彩画人物课程的教学难度大,一方面取决于学生对水彩画本体语言掌控上的难度,另一方面体现在人物题材结构复杂且写实性要求高,人物肤色的色域范围小,学生的主观表达力、想象力难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师在水彩画人物课程教学的初期阶段应采用示范教学的方式给予学生技法引导,使学生了解水彩画创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技巧,熟悉水彩画艺术语言特质,树立对水彩画艺术基本规律的认识。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及阶段性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教师再给予实时的理论指导。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将习作的完成周期拉长,作品画幅增大,使学生能够长时间浸入在深层次的思考和塑造状态中。通过大量扎实的造型能力训练来夯实学生深入表达和处理结构之间微妙关系的能力,进而解决水彩画习作中常见的:甜俗、匠气、油腻、色彩单一、细节单薄、表达概念化等弊病。教师将表现技巧的完善、画面形式的合理安排、创作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水彩画人物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吸收效果和个体差异去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对基础好、吸收快的学生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借鉴和共同提升。
其次,教师在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训练中,应重点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发展,使其能够将自身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表达应用于图式语言中。教师借助分析不同流派艺术的特点、艺术史的演进、经典作品来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反对不加思考的照搬客观人物形象或简单套用现存的艺术样式。通过这样的理论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在不同时代情境下图式语言的独特表现方式和观察视角,掌握造型、色彩、构成等画面形式语言之间的内在和谐关系,了解艺术未来发展方向及构建新风格的多种可能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拓展人文艺术视野,发掘个性化思考,结合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内在情感冲动找到创作原点,进而将主观情感和精神内涵借助独特的图式语言表达出来。此阶段的训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画面图式语言的学习,更是让学生逐步具备创作意识和独立的审美判断力,引导学生艺术个性和艺术观念逐步成熟的过程。
在课程建设方面,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水彩画人物课程设置的核心应围绕着夯实学生的造型能力、画面重组与构建能力、艺术思维的形成、创作能力的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展开。水彩画人物系列课程具体可分为:《水彩画人物(头像、胸像)》、《水彩画人物(人体)》、《水彩画人物(全身像)》、《水彩画场景人物》等。当前水彩画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课程划分详细但开设周期短;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同一门课重复开设在不同年级但教学目的重复、标准含混等问题。导致了水彩画人物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并未得到有效梳理和突破,学生需要频繁转换思维以适应不同的课程要求,学习的深入程度和吸收效果欠佳。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水彩画人物课程在设置上需服从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体系安排,使水彩画人物课程中基础课程和创作课程之间、水彩画人物课程和其它科目课程之间的衔接更为紧密。第二,在课程实施上应具备前瞻性,及时更新课程纲要,打造新的课程范式,设立主干及特色课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突出水彩画人物课程的教学特色。第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借助课题研究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完成长期习作的同时,穿插大量短期的、目的明确的图式语言训练,如:色彩的调性训练,单色造型训练,线条、块面表达等专项训练等。学生在一个教学阶段里集中解决一个重难点,扎实每个知识点的单项研究。借助环环相扣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引导,突破学生作品中主观性不够、内容同质化、技法单一、表达概念化、缺乏时代创新价值等不足之处。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能帮助学生由“借鉴”到“创新”,拓展水彩画艺术发展的新空间。
加快完善水彩画人物课程的教材体系,全面提升教材建设水平。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集中体现,融合了本专业的新课程、新教法、新理念、新技术等前沿信息。水彩画专业作为新兴学科,一直以来都缺少配套的专业教材作为理论支撑,特别是在水彩画人物课程的教学中,可供师生参考的图文资料尤为欠缺。因此,密切配合水彩画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补充完善水彩画人物课程的核心理论和教学内容,编撰与之配套的精品教材,既是当前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也为培养优秀的水彩画创作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大力推行“人才强校”战略,以一流的师资引领一流的学科,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传统水彩画人物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现场示范教学能力不强、对学生创作思维的训练较少。梅贻琦曾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需重点推进高层次人才引進以及青年优秀教师的培育工作,坚持开展教师学历提升、国内外进修访学和素质能力的提升培养。为实现以上目标,教师在水彩画人物创作和研究方向上应各有侧重,具备较强的科研创作实力和示范教学能力;对艺术史、艺术理论与艺术批评的掌握夯实;教学思路清晰、表达能力强,能够用深入浅出、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个性化思考,能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积极搭建多样化的对外交流合作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任务为导向,通过完善各层次的奖学金激励机制、引进本专业前沿课题专题讲座、加强校际之间的联展等多种方式,对水彩画人物创作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上的深入探讨,在观摩与思想碰撞中取长补短,在借鉴与融合中促进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的相互转化。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构建完善的水彩画人物课程教学体系,使其成为特色优势课程。在水彩画专业的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审美判断和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发掘出学生自身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形式,使学生具备持续性的独立科研创作能力,最终推动水彩画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振藻 编著 《中国水彩画史》上海画报出版社ISBN/-80530-534-XJ·535
[2] 宫六朝 主编 《中国当代高等美术院校实力派教师油画教学对话(下)》河北美术出版社ISBN 7-5310-1474-2/J·1179
[3] 刘汝醴 刘明毅 编著《英国水彩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8081·14066
作者简介:谢敏,1983年11月,女,湖北武汉,硕士研究生,讲师,水彩画技法研究
2019年湖北美术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基于“大美术”视野下的水彩画人物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