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尖扎藏族“则柔”的文化价值

2016-10-31 18:50王铁
戏剧之家 2016年19期
关键词:活化石文化价值

王铁

【摘 要】“则柔”是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主要表演于节日、婚嫁、祝寿以及大型欢庆场合。尖扎藏族“则柔”盛行于民间,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比较完整地保存和再现了藏族古老的原生态的宗教信仰、习俗文化、图腾崇拜、劳动和生活的真实面貌,是研究、发掘和保护藏族古代文化和群体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尖扎藏族“则柔”;活化石;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164-01

尖扎,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长久以来,绽放在尖扎县域的一枝特殊的文化艺术奇葩——尖扎藏族“则柔”,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非同寻常的力量,在尖扎这块丰美的土地上传唱了千年。

一、尖扎藏族则柔的历史渊源

“则柔”的源起,往往跟动物模仿、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游戏等交织在一起,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艺术创作,比如:尖扎男子则柔的俯身体态多以模仿大鹏展翅,雄鹰盘旋为主。体态娇健,身体的屈伸动律完全放在膝部。使观者赞叹不已。几百年来,吐蕃文化不断通过历史、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主要是宗教信仰)的途径以卫藏为中心向周边地区传播,从而促进了整个藏区文化上的一体化进程。

二、尖扎藏族则柔的形态、风格特征

尖扎藏族“则柔”多以歌颂生活、劳动、宗教、战争等为主要内容,在艺术上,采取高度的现实概括和艺术夸张相结合的手法,比喻生动贴切,形象鲜明突出。其表演形式为:男女分组,边舞边歌,女子则柔动作幅度不大,多以二人及二人以上为一组,围成一圈或面对面表演,有些合唱形式。

尖扎“则柔”以舒展见长,具有春天般的活力,多半轻柔优雅,动作幅度不大,慢拍居多,手执头巾或五彩手巾,双手平展,一手高一手低,时而顺时针舞唱,时而逆时针舞唱;衣着上不允许露手、露脖颈。身体有时还会随着歌唱的节奏无比妩媚地轻轻摇摆。

男子则柔以古朴为特征,欢快热烈、活泼有力。舞姿多模仿禽兽,慢拍时,膝部的屈伸动律和人的自然摇摆贯穿始终。快拍时,多有快速的拧转身、踢踏、摇头等。

表演时,男女均着盛装,头戴狐皮帽、毡帽、羔皮帽等,腰系多条彩色腰带,并佩戴耳环、项链等,胸前系“尕吾”(护身符),腰挎藏刀,“落松”(日月宝镜),女子除佩带“落松”外,还佩戴有“月松”(奶钩)、珊瑚背饰、头饰等。

三、尖扎“则柔”几种不同类型的歌词

尖扎藏族“则柔”,往往在最开始表演时,男女均以“啊蠈”(zei)开唱,唱腔数以百计,动作千变万化,通过眼睛,手势传递信息,颇具魅力。

(一)赞美服饰类的歌词:

“阿蠈(zei)”,风吹着我的狐帽,尤如风吹着天上的仙女,她那薄如蝉翼的裙摆,在风中飘扬,那么柔美,那么轻俏。

(二)赞美友谊的则柔歌词:

看哪!鹿角、牛角、羚羊角,虽然这三角长在不同的动物身上,但是把它们放在同一张牛角弓上,它们就像兄弟一样紧密团结。看哪!雕羽、鹰羽、秃鹫羽,虽然它们长在不同的鸟身上,但是把它们放在同一枝箭簇上,它们就像兄弟般,紧紧依靠不可阻挡。

(三)游戏时的则柔歌词:

“阿蠈(zei)”。咱们此刻嬉戏的动作,如二只蝴蝶在牧场上飞翔,我们展开的双手,如蝴蝶的翅膀在风中轻轻颤动,慢慢振翅飞到空中,在蓝天下,盘旋拥抱,多么欢乐,多么亲密。

(四)歌颂欢乐的则柔歌词:

“阿蠈(zei)”,我唱啊跳啊舞上蓝天,玉龙起舞我也起舞;我唱啊跳啊上高山,野牛起舞我也起舞;我唱啊跳啊到舞场,朋友起舞我也起舞。

四、尖扎藏族“则柔”的文化价值及濒危性

“则柔”,仅存于安多藏区,除尖扎外,还流行于青海海南、黄南、海东和甘肃天祝,甘南泱翔等地。各地曲调不一,风格不同,其中,尖扎“则柔”占有重要地位,独具一格。可以说它是整个青海湖以东民间文化艺术的缩影。

“则柔”对于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则柔”的“则”是指歌舞娱乐,说明其娱乐性很强,其说唱舞蹈形态,韵律特征,演唱形式,总计有上百个种类。尖扎藏族“则柔”仍保留有独特的原始遗俗,留存有古代藏人歌舞时的动作、唱腔、唱词,表演“则柔”时,场面热烈,俊男美女成群,妙趣横生,极富观赏性。而且,“则柔”集中展现了独特的藏族服饰文化,高原居民的民族文化心理。

如今,“则柔”活动,日渐见少,唱腔、唱词日趋简单和重复,从形式、内容上普遍存在简单化的危机,“则柔”的文化内涵大幅度萎缩,这一表演形式被新一代人所忽略甚至遗弃,“则柔”丰富的文化内涵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参考文献:

[1]李生贵.甘南藏族传统音乐[M].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7.

[2]苏发祥.藏族历史[M].巴蜀书社,2003.6.

[3]杨辉麟.西藏的艺术[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2.

[4]王瑞华,王雪,郑艳.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

作者简介:

王 铁(1990-),男,辽宁营口人,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2014级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方向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活化石文化价值
去澳大利亚遇见“活化石”吧
古村落“活化石”里的东昌府
海里的活化石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红色“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