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形结合在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2020-03-12 11:46陈曙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形结合数学教学

陈曙平

[摘 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引入数形结合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将代数知识与几何图形有效结合,可以巧妙地解决数学中的很多难题,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教学;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5-0042-02

现如今,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在寻找可以使学生高效学习的方法,笔者也不例外。想要帮助学生找到高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就必须深入研究教学,找到一些讲题技巧。下文中,笔者从3个方面谈一谈数形结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享有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方法。

一、通过数形结合掌握计算方法

计算在小学数学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然而在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算理的重要性,导致部分学生计算能力不过关。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计算的方法,还要让学生经历算理形成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相应算理的具体含义,形成扎实的计算技能。

例如,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计算题:[12]+[14]+[18]+[116]。学生都知道可以用“首项×2-末项”这个公式计算,但是在具体计算时经常会出现计算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明白这个公式包含的算理。因此笔者将此类题目与图形相结合,以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为了增加题目的趣味性,笔者设计了一个情境:“现在有一堆沙子,我第一天装了一个箱子的[12],第二天装了这个箱子的[14],第三天装了这个箱子的[18],第四天装了这个箱子的[116],请问我一共装了这个箱子的几分之几?”在叙述的过程中,笔者画出图1,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算理,还知道了这个算式是如何形成的,深化了理解。本题是把分数转化为图形,数与形巧妙结合,使得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如果前一个分数是后一个分数的2倍,这样一组分数的和,就等于第一个分数的2倍减去最后一个分数。

二、通过数形结合理解数量关系

接触过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师都知道,新教材的特点是重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而这有利也有弊。新教材與旧教材相比,淡化了问题解决和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妙地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和引导学生整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对题目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效度。

例如,在给学生拓展和差问题的时候,笔者补充了一道题目:“波利老师像我(多利)现在这么大时,我才4岁;当我像波利老师现在这么大时,老师就28岁了。你知道我现在多少岁吗?”

师:同学们先独立思考2分钟,然后小组讨论3分钟,看看这道题目该怎么解决呢?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生(齐):年龄问题。

师:在年龄问题中,什么是始终不变的?

生(齐):年龄差。

师: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利用一个线段图(如图2)来表示,线段左端点表示多利今年的年龄,线段右端点表示波利老师今年的年龄,线段长度表示两人的年龄差。

师:思考一下,要在这个线段图中表示出“波利老师像我现在这么大时,我才4岁”,可以怎么画?

师:以图2的线段为基准,对于“波利老师像我现在这么大时,我才4岁”,我们可以在图2下方增加一条表示年龄差的线段(长度同图2,用虚线画,如图3),将线段的右端点与多利今年年龄对齐。仿照这个做法,还可以在这个线段图中表示出“当我像波利老师现在这么大时,老师就28岁了”(如图3中右侧虚线)。

师:从图3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生1:多利4岁和波利老师28岁相差了3个年龄差,可以计算出1个年龄差是多少。

师:那么多利今年的年龄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本来对这道题无从下手,但经过笔者的引导,学生慢慢有了方向。其中,真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的是图3,它让学生厘清了4岁和28岁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解答此题。

三、通过数形结合发展数学思维

数形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解题,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由于单纯的数学与数学运算大多都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数”与“形”相互转化,找到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方式。

例如,教学“平均数”时,笔者补充了一道题目:“学校组织跳绳比赛,10名选手按跳绳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排名靠后的4名选手被淘汰。这时余下选手的平均成绩比10名选手的平均成绩高2分。那么淘汰的4名选手的平均成绩比10名选手的平均成绩少多少分?”以下是部分教学环节展示。

师:从题干中你能获取哪些有用信息?

生1:前6名选手的平均成绩比10名选手的平均成绩高2分。

师:所求问题是什么?

生2:后4名选手的平均成绩比10名选手的平均成绩少多少分。

师:这样看题目已知信息少,单个选手的成绩以及平均成绩都是未知的。我们应该从哪里下手呢?

生3:找不变量。

师:对!那么这道题的不变量是什么呢?

生4:10名选手的总成绩。前6名选手的总成绩+后4名选手的总成绩=10名选手的总成绩。

师:依次说说这里每一个总成绩如何表示?尝试将它与已知信息相联系。

生5:前6名选手的总成绩=前6名选手的平均成绩×6,后4名选手的总成绩=后4名选手的平均成绩×4,10名选手的总成绩=10名选手的平均成绩×10。

师:能不能借助图形来表示数据呢?

师:根据几人的平均成绩×人数=几人的总成绩,可以利用长和宽分别表示人数和平均成绩,那么面积就表示总成绩。

师:你能画出图形吗?

生6:以10名选手的平均成绩为宽,人数10为长,构造长方形ABCO,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这10名选手的总成绩。前6名选手的平均成绩比10名选手的平均成绩高2分,即将宽增加2,长缩小4构造长方形DEFO,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前6名选手的总成绩。假设后4名选手的平均成绩为G,那么长方形GHCF的面积就是后4名选手的总成绩。

师: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生7:(1)长方形DEFO的面积+长方形GHCF的面积=长方形ABCO的面积;(2)甲处面积=乙处面积;(3)后4名选手的平均成绩比10名选手的平均成绩少的部分是2×6=12(分),所以后4名选手的平均成绩比10名选手的平均成绩少12÷4=3(分)。

以上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构造长方形面积表示数量变化,可以从较少的题干信息中转化出新的信息,便于解决问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深度挖掘隐藏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将数形结合落到实处,丰富学生的思维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责编 李琪琦)

猜你喜欢
小学高段数形结合数学教学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解析几何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