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莉莉
【摘 要】 为了能够与时俱进地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大力推行了素质教育,数学是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一环,做好数学教学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数形结合思想是近些年来教育界比较认可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数学教学方法的局限,让学生能够在对数学更加感兴趣的同时发展自身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好的锻炼。
【关键词】 数形结合思想;应用;初中数学教学
受新的社会形势的影响,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对数学逐渐重视了起来。古代是文武治国,而现代是科技强国,数学是培养现代型人才的基础性学科之一,科学家、工程师等都具有良好的數学基础。人才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必须要对人才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培养出符合现代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所以,这也给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给初中数学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工作中不仅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还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
一、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形结合教学思想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全国的中小学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而随着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慢慢进入数学教学领域之中,尤其是数形结合的思想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基本上适用于所有阶段的数学教学,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还可以帮助数学老师更好地讲清这些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同时,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老师的教学压力,还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不会因为数学知识难以理解而放弃学习数学知识。可见,数形结合思想已经成为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所以初中数学老师必须要深化数学结合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建议
1.引入数形结合思想
要想使得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做好数形结合思想的引入工作,所以,数形结合思想的导入环节就显得十分重要。导入环节直接关系到数形结合思想引入的成败与否,也关系到整个数学课在教学上能否取得成功。所以,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严格按照数学教学大纲的安排以及数学理论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种状况都是有可能出现的,有部分学生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可能并没有接触过数形结合,针对这类学生,数学老师要深入浅出地导入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实例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所以,老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多引入一些实例。
2.实现数形结合数学教学模式
数形结合思想注重的是与实际相结合,而就它自身概念来说是比较空洞的。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就以在方程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为例,方程可以说是伴随着学生整个初中阶段,在学生进入高中后也会有更进一步的学习。方程知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不是那么好理解,但是,方程在整个初中乃至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又是那么重要,针对方程中的某些问题的讲述就可以适当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例如,利用图像得出方程的问题、追击问题、应用型题目都可以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数形结合”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例分析
经过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已经为学生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对图形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利用数学工具方面也更加娴熟。例如,根据题意学生可以运用圆规、直尺、量角器、三角板等数学工具绘制出数学题中所描绘的数学图形,并以数学图形为基础进行解题。数轴、平面直角坐标系、抛物线、空间几何等的教学中都广泛应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例如:小红和小李是同班同学,两人约好放学一起去游乐场玩,小红和小李从学校出发,步行15分钟后到达离学校800米的游乐场,玩了十分钟后,小李突然想起自己作业忘记学校了,以原速返回学校。小李走后五分钟,小红突然不想在游乐场玩,想跟小李一起回家,即返回学校追赶小李,在15分钟内回到了学校并遇见了小李。请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将小红和小李的离校时间与距离的关系体现出来。解决这类数学问题时应先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对题干进行分析,利用设未知参数的方法将距离、时间表示出来,利用画数轴的方式明确两者间的关系,这类题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数轴的相关知识,并借此能够更好地理解数轴的概念和运用数轴进行数学学习。
综上所述,数形结合思想不仅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初中生升入高中后的数学学习中同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数形结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本文只是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简单应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之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突破目前数形结合应用中的局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魅力,使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1]杜远堂.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07):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