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

2020-03-08 14:17汪萌
各界·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求同存异意识形态文化自信

汪萌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视角,从意识形态、对立统一规律和辩证的否定观着手,阐述了坚守文化自信的根本前提,书写文化自信的基本情怀,保有文化自信的正确方法,以此论证文化自信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文化自信;意识形态;求同存异;扬弃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在向世界舞台中央迈进中,将文化自信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元素,彰显了明志与奋进,开启了全面而坚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之路。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尽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义中。

一、坚守文化自信的根本前提即坚定意识形态不动摇

意识形态作为哲学范畴,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有效促进社会的进步;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或延缓社会的发展。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旗帜不动摇,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在新中国七十年风雨兼程和辉煌成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说文化自信的坚实堡垒由其先进性铸造,那么塑造先进性的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这是国家实现自我保护的盔甲,是指引民族文化前进的指南,更是社会凝聚力的集中体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悲剧,最根本是抛弃了自身意识形态,否定马克思主义,进而否定党、否定革命领袖、否定过往功绩。被和平演变的直接后果是整个国家迷失方向,道路走偏,还谈何文化?怎见自信?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只有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旗帜鲜明地捍卫文化自信。

二、书写文化自信的基本情怀即秉持求同存异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揭示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其方法论要求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秉持同中求异、异中谋同的处世态度,展现了文化自信的基本情怀。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世界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汇聚体,在树立文化自信时,传统文化根基自不能忘,以宽广的胸怀容纳其他国家的文化方为大国风范。孔子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以允许异己的存在为前提寻求事物的和谐统一,“小人”则一味追求绝对的同一,势必阻碍文化间的交流与繁盛。所以,书写文化自信,首要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和承接各民族文化。习近平讲过,“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只有以“和”谋交流,才能互惠共赢,呈现百花齐放的壮丽画卷,这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只有在休戚与共、兼容并蓄的“和”文化根基中,才能携手应对危机挑战,维护世界文明共存。中国在世界发声倡导构建命运共同体,让世人感受到中国文化之“兼爱”,这是文化自信的温情,大国情怀的流露。

三、保有文化自信的正确方法即遵循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促使事物走向灭亡的否定因素,否定的根源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中华民族拥有丰硕的文化成果,这是文明进程中不断由量变走向质的飞跃结果。倘若没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没有封建社会的文明积淀,没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没有一切基于原有文化基础上的批判、继承、发展、创新,就没有如今崭新的社会主义文化风貌,也就没有文化自信的证词。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如何保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话题。不论是当下既得的文化成就,还是将来立志开辟的文化之路,都应以辩证的否定观为方法依据。尤其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外情势下,要始终以科学的分析方法,明确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既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又要不易其根、借鉴转化,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文化在“扬弃”中获取自信的资本。

四、结语

文化自信于中国魅力、中国实力和中国智慧中诞生,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不论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抑或求同存异共进退,还是批判性继承,都能在深刻的哲学要义中找到打造文化自信的方法。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我们才能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參考文献】

[1]陈晓芬译.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本书编写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J].求是,2019.

猜你喜欢
求同存异意识形态文化自信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求同存异教学原则的应用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腾讯、阿里系银行“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