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波 郭智芳 谢羚 魏淑敏
摘 要:结合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总体要求,立足生涯理论中的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和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构建管理学本科生的3C(3 Capitals)能力及其行为化目标体系,开发3C能力量表和相应访谈提纲。在此基础上对在校本科生和本科毕业生开展调查,总结现状并围绕“一个中心(3C培养目标)和“六个支柱”框架(课程体系、科研体系、实验体系、实习实践体系、开放交流体系、学生管理体系)”,提出相应优化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管理学科;本科生;3C能力
管理学本科生“三全育人”机制的提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随后,关于“三全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得以进一步发展。管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其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和数量,对于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有重要影响。如何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立足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以及人才培养特点,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融入其中,是相关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对于个体职业生涯领域的竞争优势较为关注,发展衍生出生涯资本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认为,生涯资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人力资本是能够提升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和专业的经验,具体是指个体在不同就业环境下可以提升和应用的、可转换的技能、能力和知识的综合;社会资本是个体人际关系网络带来的资源整合,既包括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也包括个人家庭、专业团体、指导者等方面带来的联系;心理资本是个人的积极心理状态,包括其自信地应对挑战性的任务、对当前和未来成功进行积极归因、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并及时调整目标以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并取得成功。在“三全育人”体系逐步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趋势下,将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与“三全育人”相结合的研究将进一步增多。本文尝试构建管理学本科学生“三全育人”机制,主要是指以“一个中心”和“六个支柱”为框架的管理学人才立体培养模式。“一个中心”和“六个支柱”贯穿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涉及学生、导师、思政工作队伍、家庭、社会等主体,运用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载体。
研究设计
第一,针对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在校本科生发放3C能力量表,了解其3C能力情况。第二,针对本科毕业生群体和在校生群体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检验目前本学科以3C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三全育人”机制成效。针对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群体,发放能力量表400份,回收有效能力量表357份。能力量表以“基于3C综合能力的管理学人才培养行为化目标体系”(共涉及心理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3个维度,职业认同、问题解决和社会支持等13个二级指标)为基础进行设计,涉及“参与程度”“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四个模块,共37题。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点计分法,1分到5分,分别表示“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在整理能力量表的基础上,以课程体系、科研体系、实验体系、实习实践体系、交流体系、学生管理体系六个方面为框架设计访谈提纲,开展半结构化访谈,共访谈2014级~2018级在校本科生共56人,采访2016届~2018届的本科毕业生共28人。
“三全育人”机制作用下管理学本科生3C能力现状
在问卷设计中,人力资本(知识技能)模块主要涉及考察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运用程度和能力,社会资本(集群发展)模块主要涉及学生在课程小组、学生组织、学术科研、实习实践、对外交流等项目中的交流协作情况与培养的能力。心理资本(心理韧性)模块主要涉及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了解度、认同感以及对于自身能力的自信心。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管理学本科生目前对于自身(课程与活动的)参与程度、人力资本(知识技能)、社会资本(集群发展)和心理资本(心理韧性)的评价,大部分都集中在“一般”水平。管理学本科生对于专业培养方案较为了解,对于学术科研、实习实践、学生社团、对外交流等工作和活动参与程度较高,“参与程度”模块总分为50分,平均得分为33.36分。而3C能力的“平均分/总分”分别为人力资本(知识技能)为23.74分/35分,社会资本为44.45分/60分,心理资本为26.08分/40分。其中,社会资本(集群发展)的水平略高于人力资本(知识技能),而人力资本(知识技能)的水平略高于心理资本(心理韧性)。这不仅折射出管理学科的部分特点,如需要较强的集群能力,而且也体现在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三全育人”机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不足
在整理3C能力量表的基础上,开展半结构化访谈,主要涉及对于该体系的了解程度、参与程度、习得能力、获得支持和存在需求等。
1.课程、科研、实验体系基本建立但仍須完善
从本科毕业生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对于培养方案课程系统的意见集中在“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不同学科的课程区分度不强”,大部分学生参加过科研项目,需求主要是“完善教师指导”“加强经费支持”“鼓励积极申请”等。而大部分在校生都能够基本明确专业培养方案,对于培养方案的意见集中在“调整顺序”“课程认定”两部分,绝大部分学生参加过科研项目,获得能力以“科研能力”“团队协作”“领导能力”“学习能力”等为主,获得的支持主要是“经费”“教师指导”和“场地”等,需求主要是“专家指导”和“系统培训”。
2.实习实践体系的覆盖面还须进一步扩展
大部分毕业生未通过学院平台参加实习实践,需求主要是“联系实习基地并提供机会”“增强与校友的联系”等。而大部分在校生都通过学院平台参加过实习实践项目,获得能力以“组织协调”“书面写作”“沟通交流”为主,获得支持以“相关培训”“补贴”“实习信息”为主,需求主要是“(与专业衔接的)实习机会”“专家、校友讲座”等。
3.游学交流体系逐步健全
大部分毕业生都未参加过学院层面的游学交流,需求以“资金支持”“避免流于形式”“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加强宣传”为主。而参加过学院层面的游学交流的在校生比较多,习得的能力主要是“创新创业”“跨文化交流”“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等,获得支持主要是“资金支持”“项目安排”“人脉资源”“安全保障”等,存在需求以“与专业衔接”“资金补贴”“项目多元化”为主。
4.学生管理体系已较为完善
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参加过学生团体,印象最深的活动是班级活动,需求是“减少应付性活动”“加强自主性”“加强职业规划”“打通各方平台”等。而绝大多数在校生都参加过学生团体,习得能力以“统筹协调”“沟通表达”“时间管理”为主,印象最深的活动是党支部组织的活动以及院级活动,对活动印象深刻的原因是“增长见识”“生动有趣”,需求最多的是“规范活动流程”“丰富活动形式内容”等。
综上,目前以“一个中心”和“六个支柱”为框架的“三全育人”机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管理学本科生已经具备基本的3C能力。其中,学生管理服务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尤其是党建活动、院系活动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学生团体蓬勃发展。但在课程体系、科研体系以及实践体系方面尚有须加强之处。主要表现为:第一,在课程体系、科研体系中,由于专业导师参与不足,本科生对于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和科学研究的认知和理解有待提升。同时,学生中还存在着对自身发展规划不明晰进而产生“课程无用论”思想的现象。第二,在实习实践体系中,由于校友参与不足以及联动各方的信息平台尚未完全构建,本科生尚面临着实习平台较少、职业生涯规划不明晰等问题。第三,在交流体系和学生管理服务体系中,已经初步建立起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的育人机制,需要进一步加以巩固。
管理学本科生“三全育人”机制优化路径
将“三全育人”本质要求更好地融入3C行为能力化目标体系中,进一步明确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具体内涵和指标体系。而根据目前的调研结果,立足于管理学本科生培养的目标以及实际情况,现从以下方面提出“三全育人”机制的优化路径。
1.动员全员参与,构建精准育人体系
建立全员参与的精准育人体系,是健全“三全育人”机制的基础。第一,须细化3C能力行为化目标体系,同时据此建立起针对不同主体的、操作性强的考核指标。目前,3C行为能力化目标体系对于管理学本科生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对于管理学一级学科下属的各二级学科并无更具体的区分。为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需要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教师、导师等主体做好沟通工作,并动员其积极参与到该过程中,结合各专业的具体培养方案,制定更具操作性的目标体系,并确定不同主体的具体工作任务内容。同时,要制定相应的、针对不同主体的考核指标体系并加以实施。第二,应当根据学生校内外的表现建立个性化档案,完善精准育人体系。除了课堂表现和科研表现,学生在生活、学生团体、实习实践中的各类表现也需要予以关注。需要将校外有关方面(实习实践单位、校友)、家长、社团指导教师、各类学生骨干等纳入工作队伍,实现“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校外力量—校内导师及专业教师—家长—班主任及辅导员、社团指导教师—学生骨干”的全员参与格局,把握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的新特点,建立起每位学生的成长档案,了解其在课堂内外、家庭内外的全面表现,精准开展各项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措施。
2.加强全过程统筹,完善具体制度设计
在完善“三全育人”机制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建立起各项具体制度是重要保障。在设计制度时,应该着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注重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全过程发挥育人功能,覆盖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将依次面临的学习、科研、交流、实习实践等环节。第一,针对刚入学的本科生,应当注重增强其对课程体系和科研体系的认识,注重其人力资本(知识技能)的培养。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完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交叉学科“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管理学教学特色与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结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需要建立科研管理制度和实验室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科研、实习、社团、实验的“四位一体”科研体系和开放实验体系建设,尤其是从研究方法、课题立项、中期答辩、结项答辩、经费报销等全流程开展指导以及邀请专业教师或高年级科研助理进行全程跟踪指导。第二,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应该更加注重社會资本(集群发展)和心理资本(心理韧性)的培养。在继续做好对于课程体系和科研体系工作的同时,应当加强其对于各类学生团体、实习实践、对外交流等方面内容的理解,促进其了解国情社情,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结合,了解其面临的困惑和阻碍,帮助其更好地做出人生规划。根据调研结果看,应当加强与校友、基层政府、有关企业的联系,尽快建立实习实践考核制度,同时进一步强化对外交流工作。
3.发挥全方位协同作用,利用各类教育载体
利用各类思政教育载体是落实“三全育人”机制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奖助勤贷、学生组织建设管理、校园文化、学风建设、社会实践等环节。目前,在育人内容丰富性和途径多样性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而在推进“三全育人”机制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发挥协同作用。
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体系中继续增加专业教师的参与,在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体系中完善相应制度设计以外,还应该加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育人工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优秀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还须重点加强实践育人和组织育人功能。第一,健全实践育人体系。在实习实践、对外交流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关注本科生对于实习实践的强烈需求。除了搭建学生实习实践平台以外,还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具体表现的考核。在对外交流方面,应当更加注重项目与管理学科的适配性,避免交流项目流于形式,而削弱学生的获得感。应当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趋势,树立远大抱负,培养担当意识。第二,强化组织育人功能。在学生团体的管理与服务方面,管理学本科生的满意度和收获感相对较高,未来应当进一步夯实基础。在本科教学与学生管理相融合的理念下,应注重将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发挥学生党支部、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作用。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鼓励学生发挥管理学的专业特长,将管理学知识运用到学生团体的管理实践中,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团体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特点,尊重学生主体,实现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通过强化各类组织建设,尤其要推进学生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高质量建设,推进完善共青团“一心双环”格局,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度宣传思想工作重点课题“新时代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长效机制研究—基于3C的管理学本科人才立体培养模式”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Luthans, F., Youssef, C.M.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4,33(2):143-160.
[2]何云峰,王宁,毛荟.多学科视角下“实践育人”的观照与释读[J].教学与管理,2018(3):16-18.
[3]石红梅,丁煜.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J].人口与经济,2017(3):90-97.
[4]钱晓田.社会资本视域下高校校友资源的创新整合[J].南京社会科学,2016(9):88-93.
[5]张力,赵娟.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9):58-63.
[6]董克用,薛在兴.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积累对其就业的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2014(6):60-63,119.
[7]黄敬宝.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的双重驱动[J].青年研究,2008(10):12-18.
[8]吴国友.高校基层党组织参与“全员育人”工作之我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22-23,36.
[9]李肖峰,李振良.高校“全员育人”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1):41-42.
[10]张文风.对高校“三全育人”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4):60-61,68.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