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CE教学在英语文学阅读课中的运用

2020-03-04 11:05常万里
关键词:文学阅读学习活动核心素养

常万里

摘    要:一线英语教师时常面临这样的教学困惑:文学阅读教学中如何改变课堂缄默现象,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乐于倾听他人的想法?VOICE教学是针对这一问题的积极探索,包括Viewing、Opining、Inquiring、Connecting、Experiencing等五个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旨在通过英语文学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学阅读;VOICE教学;学习活动;核心素养

在文学阅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通过作品研读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在审美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一定能够落实,课堂普遍存在缄默现象。如何给学生在英语文学阅读课上“发声”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有话可说?如何借力英语文学阅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笔者尝试在英语文学阅读课中开展VOICE教学,并不断对其完善与思考。

VOICE是由Viewing(观看)、Opining(见解)、Inquiring(探究)、Connecting(联系)、Experiencing(体验)五个单词的首字母组成。英语中的“voice”一词主要有“声音”“发言”“表达”等意,因此,VOICE教学具有以下内涵:一方面,喻指学生在英语文学阅读课中可以自由、大方、充分地表达自我,让他人倾听自己的声音,做英语文学阅读的真主人;另一方面,在文学作品阅读和赏析的过程中,学生也应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态度,让“听”“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VOICE教学中的五个单词均从学生立场出发,旨在把英语文学阅读的主场地还给学生。其中,Viewing指学生通过观看文学作品的插图、动画、图形、表格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行为,培养学生看的技能。Opining指学生就文学作品的情境、情节、人物、主题等内容发表见解或看法。Inquiring指学生探究文学阅读思考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品质。Connecting指学生把所读文学作品与其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挖掘文学的人际意义,聚焦文学的育人内涵。Experiencing指学生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如遣词造句、文学修辞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其文学情操。

下面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Outdoor fun”中阅读板块“Down the rabbit hole”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浅析VOICE教学在英语文学阅读课中的运用。例文是英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尔于1865年发表的经典文学作品“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开篇之作。

一、Viewing:看图说话

“看”(Viewing)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增加的一项重要的语言技能。在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课文配图或课文视频,设计多样而有趣的看图说话活动,让学生在视觉享受的同时,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意义理解。

【教学片段1】

教师引导學生观察课文插图(见图1),并设计如下“看与说”的活动。

Activity: Look and Say

T: Is the white rabbit in the story the same as the ones you see in the real life? If not, why?

学生仔细看图,然后纷纷发表观点:The white rabb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real ones because it wears a coat/has a watch/reads the time/ uses a walking stick. 教师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abbit? 学生各抒己见:I think it is funny/cute /special/interesting/strange. 教师追问:What does Alice think of the rabbit? 学生阅读文本,迅速答曰:How amazing!教师再追问:Why does Alice think the white rabbit is amazing? Can you find more reasons through reading? 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了证据:The rabbit can speak。

【设计分析】一般而言,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节选往往配有教材编者精心挑选的配图,这些配图或与正文一起出现,或穿插于课文后的练习中。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配图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意义。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巧妙抓住了文本的主配图,设计了“看图说话”学习活动,使学生有图可依,有话可说。图的内容正是说的内容,同一幅图对不同的眼睛而言内涵又不尽相同,不同的学生能读出别样的精彩。同时,图又是文本意义的显性表现,说图的过程也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理解的过程。学生先是通过观察与比较,初步感知兔子的不寻常之处,然后经过阅读、核实与补充,兔子的奇妙形象便愈发的深刻而丰满了。

二、Opining:发表见解

文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基于文本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对文本内容、思想、内涵等方面发表不同见解。例文阅读中,教师多次让学生基于文本对Alice的形象做出评价。

【教学片段2】

文本第四、五两段描写了Alice被困洞中并设法逃离的情节。教师让学生根据文本对Alice的形象进行评价:What do you think of Alice? What makes you think so?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评价道:I think Alice never gives up easily because she is always trying. / I think Alice is a little slow because she uses “a small key” to try “any of the doors”. Why not open “a small door” with the small key first? ...

【设计分析】文学作品的鉴赏过程,就是读者与作者和文本不断对话的过程。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教师应尊重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鼓励其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引导其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1],能够基于文本自圆其说。对Alice进行形象评价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紧扣文本,就人物的典型行为做出合理评价,引导其分析和审视人物的真、善、美,实现对主题意义的深层理解。此外,教师正确处理了一元标准与多元解读、独特认识与共性认识的关系[2]。比如,某生个性化地评价Alice有点“slow”,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单从那一两段文字来看,其见解未必不合理合情。从某个角度来讲,正是课堂上学生的各抒己见,Alice的文学形象才愈发立体而鲜活。

三、Inquiring:探究问题

文学阅读的过程就是对主题意义不断探究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文本意义进行反思和再创造,在问题设计和解决过程中融入新的知识和信息,在问题的探究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品质。

【教学片段3】

文本内容整体学习之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高阶思维,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设计了如下“问与说”的活动。

Activity: Ask and Say

Ask questions based on the story which interest you. Then share your questions with others and invite them to give possible explanations. 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下:What was the rabbit late for? /Where was the rabbit from? / Why didnt Alice see the rabbit in the hole? / Why didnt Alices sister run after the rabbit? / Who left the small key? ...

某生对第一个探究问题的解释如下:The rabbit dressed up in a nice coat. He used a walking stick like a gentleman. He was afraid of being late. I think the rabbit was late for an important meeting and it seemed that he was going to give a talk at the meeting.

【设计分析】阅读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教师不妨引领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作品,对文本内容合理质疑、推理和解释,挖掘文本所隐藏的故事情节或折射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本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并不是为了追求真理或真相,而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与作品(作者)互动、对话。一般而言,探究问题无论是教师事先设计的还是学生课上提出的,都应尽量规避答案固定、唯一或只需用Yes或No回答的问题。另外,教师要提高对学生思维模糊性的容忍度,多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四、Connecting:联系实际

文学阅读的教学应着眼于主动学习,帮助学习者把阅读与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英语文学阅读课上,教师不妨要求学生移情于作品中的某个角色,引导学生参与对形象和情境的创造过程,从而促使艺术形象逐渐生动起来,刻印于学生脑海之中。

【教学片段4】

在本节阅读课中,教师设计了“想与说”的活动“If you were Alice”,鼓励学生畅谈自己若置身于文学作品中的某种情境时的所感、所为。

Activity: Imagine and Say

If you were Alice, how would you feel or what would you do ...

1. when you saw such an amazing rabbit?

2. when you were in a long, low hall?

3. when you saw such a lovely garden?

学生看到任务后兴趣高涨,积极参与,纷纷表达所感、所为。比如,针对第2个情境“when you were in a long, low hall?”,部分学生的回答要点整理后如表1所示。

【设计分析】英语学习的人际意义突出表现为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关键阅读点,抓住读者联系现实的契机。在本教学环节中,一方面,“想与说”的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另一方面,由文本阅读过渡到现实经历,有助于学生寻找故事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正视自己真实的生活态度。具体地讲,“想与说”活动中的三个情境分别对应于模拟人们面对新奇、困境、光明时的感受和行为。从学生对第2个情境的反馈来看,面对一时的困境,有的学生可能产生畏难情绪,表现出悲观消极的一面,但也不乏学生像童话故事中的Alice一样积极谋略,笑对人生。

五、Experiencing:体验语言

文学作品体现语言的规则、语言的复杂性、语言的魅力、语言的风雅、语言的力量、語言的表达力的无限性等,在这些方面,其他文体显然望尘莫及[3]。在英语文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从语言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上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培养其品读和赏析文学语言的能力。

【教学片段5】

Down, down,down. Alice fell for a long time, and then she hit the ground. She found herself alone in a long, low hall.

在开展以上文本的阅读教学时,教师从语言审美与体验的角度设计了“读与说”的活动,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学作品语言的形式美和意蕴美。

Activity: Read and Say

①How does the writer tell us Alice fell for a long time and then hit the ground? (学生快速答曰:Down, down, down. 学生初读此句时语速快、无情感)

②How can we read it with emotion? (教师呈现图2,邀请多名学生朗读,并请其他学生评价谁读得最好。由朗读最佳的学生范读,全班学生跟读。教师做某物从高到低缓慢掉落的手势,师生随手势齐读)

【设计分析】一词、一句、一段、一文、一书,不同的读者肯定能读出别样的美。缺乏学生真实体验的文学审美无异于缘木求鱼。在“读与说”的活动中,通过“初读→试读→评读→范读→跟读→齐读”等一系列真读体验,借助于图2中文字字号的渐变,并辅以教师手势的使用,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此句中“down”的不断复现,绝非数量上的简单重复,它们巧妙地表达了人物心理,体现了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美和意蕴美的有机融合。这样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不仅知道说什么,也知道如何说。“只可意会”的语言之美正奇妙地在学生的口中落地,在学生的心中生根。

总之,在英语文学阅读课中运用VOICE教学,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习惯性“失声”的教学现状。通过“看与说”“问与说”“想与说”“读与说”等丰富多彩的英语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提升阅读素养,通过阅读学习语言和文化,通过阅读拓展思维,通过阅读提高审美、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军熔.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中的六个基本关注点[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9):27.

[2]戴军熔.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0(11):6.

[3]刘润清. 一个英语老师的自述[J].外语界,2006(2):72.

猜你喜欢
文学阅读学习活动核心素养
高三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探究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文学阅读为载体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得法于课内,施法于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