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德育内容与落实方法

2020-03-04 12:45:45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孙明生
关键词:苏武爱国主义高中语文

■安徽省临泉第一中学 孙明生

语文教师肩负重要使命,不但要传输知识,还要育人。此育人功能不同于思政课中的育人功能,更加丰富,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借此,本文讨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关于德育的内容,如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并重点阐述了落实德育的方法,有朗诵法、讨论法、创建情境法等,旨在通过语文课堂完成德育工作,而不是将所有的思政教育都归结给思想政治课堂。

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道德精神与人文内涵,教师有效的德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胸襟与审美情感。所以,如何精准找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并在课堂中有效渗透是教师亟须教研的内容,在此可从下面两点做起:

一、高中语文的德育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中爱国主义占首位。在我国,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内容也不同。新中国还未成立时,人们的爱国主义体现在对一个具体民族或者国家的热爱,如屈原诗歌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能表达古代志士对国家的热爱与衷心;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的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与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我们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爱国形象的刻画:如《邓稼先》中通过时间顺序展示内容,为学生刻画我国第一代科学家为了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再如《苏武传》中苏武领命出使匈奴,却被扣押了19年,其间被无数次威逼利诱,苏武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回到故乡。文章刻画了苏武坚贞不屈、忠心耿耿的高贵品质。第二,歌颂祖国文化,即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产生的优秀文化: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中国的石拱桥》,文本中对中华文化有详细介绍,让学生在钦佩古人智慧的同时,产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意识。第三,描绘锦绣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包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如我国抗日时期,烽火燃遍大江南北,《黄河颂》就是在此背景下完成的,描绘了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精神。

(二)思想政治教育

高中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内容,此又与其他形式的思政教育不同,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往往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语文德育要做好学生的社会主义教育,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确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让广大劳动人民当家做主,摆脱上千年被剥削的生活,继而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如《孔乙己》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了当时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当时的封建制度,潜在涵义是呼吁新政权的建立;巴金创作的《家》中,描述了青年一代与封建腐朽势力的抗争,揭露了当时的社会与家庭制度的黑暗,同时预示了不良制度必定灭亡的结果。

(三)理想教育

“理想是指路明灯,若人没有了理想,其生活就缺乏坚定的方向。”理想是一个人心底的精神支柱,高中生的理想观念正处于形成阶段,在语文课堂中落实理想教育,可帮助学生快速树立理想,找寻奋斗目标。例如《我的信念》文章中的居里夫人曾说:“人要有梦想,他们被这种梦想所吸引,这样就没有闲暇去追求物质上的利益。”正是这种坚持与信念,居里夫人发现了化学元素——镭,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面对此成绩,居里夫人放弃了通过镭来获取经济利益,而是将其无偿贡献给了社会,正是这种对理想的坚持,居里夫人变成了伟大的人,值得学生学习。

(四)道德教育

“每一种教育的发展都有自己的重要性,其中道德是最关键的内容。”语文教育就是通过文本中的艺术性与较高的思想性熏陶学生,提升其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高中教材中蕴含的道德文本有很多:第一,《孝经》中“人之行,莫大于孝”;《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堰河——我的保姆》中,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善良、勤劳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大堰河的感恩之情,这些文本表达了孝养爱亲的情怀。第二,谦和宽厚的道德教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和宽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一名学生都应具有的品质。教材中有很多谦和宽厚的文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经历多次侮辱后,还可和廉颇结刎颈之交,这令具有赫赫战功的廉颇在知道自己的错误后,在大众面前负荆请罪,体现了廉颇与蔺相如的谦和态度和宽厚品质,也正因此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效力,赢得国家利益。第三,持之以恒。“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此是持之以恒的最好诠释,告诫我们只有意志顽强,才能实现理想。《苏武传》中苏武在匈奴被扣押19年,若不是其持之以恒的意志,也不会成就一段历史的佳话。纵观古今中外,所有成功者都有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也正因如此,才能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最终获得成功。高中教材中的道德教育素材除了上述内容还有很多,如生命意识教育、诚实守信、见利思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的方法

(一)移情法

移情法在教育心理学中指人们对事物进行决策时,将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分析其心理反应,在此基础上了解其情感变化与态度。语文课堂中移情法的运用即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融合到文章中,获得和作者相同的情感,然后在诵读中通过表情与手势等,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感染听众。通过情境创设法引入作品,让学生在获得思想共鸣的过程中升华情感。

(二)朗读法

文本的创作是作者对情感的抒发,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手段快速理解文意,把握主旨,有利于感受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感情,进而起到感染熏陶的作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蕴含较深的情感,且文字简练易懂,教师可借助朗读的方式开展教学。如《黄河颂》诗歌主要歌颂黄河的宏伟壮丽,整首诗中蕴含丰富的结构美,教师范读时需铿锵有力,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逐渐增强激情,进而体会《黄河颂》中的情感,提升对黄河的喜爱之情,热爱我国的大好河山。另外,《将进酒》是李白的佳作,整首词从表层分析,讲的是作者看透红尘,产生长醉不醒的消极心理,深究本质却是李白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的忧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若能读出李白作品中的豪纵情怀,自然而然就能理解诗中蕴含的思想。

(三)讨论法

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可以结伴学习,特别是德育的渗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品悟文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并对产生分歧的地方进行讨论,实现思想上的深化与道德观念的升华。例如《愚公移山》文章阅读后,学生对于山到底能不能被移开的话题进行讨论,经过对愚公的坚忍不拔与遇到困难不低头的精神进行肯定,学生在深入讨论后,得出答案。这种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方法,比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方法要好很多。

(四)批注法

该方法主要用于学生自学的时候,如课前预习、课外阅读等。当学生第一次阅读文本的时候会有不理解的地方,这时就可进行标注,然后通过查阅资料,尽量多地解决问题,若还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在第一次阅读基础上进行第二次阅读,获得更多精神感悟,并边阅读边画出好词佳句,如精彩的修辞手法、特殊符号的运用,批注为什么这段话写得好。此过程类似于观后感的书写,是常见的以读促写,不但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还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促使学生思考,加强道德教育。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中,一名学生在教材中对此题目的批注为:“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是爸爸的花儿落了?”先带着问题去阅读,当阅读结束后,问题就顺势而解:文章题目具有双重意思,不只是指爸爸养的花死了,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的爸爸去世了。

(五)情境教学法

语文课堂中,德育的渗透也需在一定氛围中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快速地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自然接受文本中的德育内容,而这种特定的氛围需要教师创建。例如《荆轲刺秦王》教学前,教师先为学生播放电影中荆轲行刺秦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荆轲不怕困难、勇于牺牲小我的气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再如,《祝福》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当时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进而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之情,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并在班级中展示,借此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并在编排剧本时,深入体会此文本中包含的情感,落实德育。

综上所述,基于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特点,现在教师在课堂中越来越重视德育的渗透。《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中要引入育人功能,将德育的渗透变为硬性指标,需要教师深化教研,对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德育信息进行汇总,制定适合德育与语文结合的课程,为落实德育工作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苏武爱国主义高中语文
苏武庙
十几岁(2022年23期)2022-08-22 08:20:26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 05:58:40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苏武:七千个日日夜夜的坚守
红土地(2016年7期)2016-02-27 15:06:10
苏武守节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22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苏武传》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