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校 王丽娟
为了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提高对学生德育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为学生德育素质提高创造良好条件,成为教师需要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为了迎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要求,注重语文德育渗透已经成为一种必要措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用好问题导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启发和诱导学生深化对语文德育的思考,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要素,推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问题导学模式是推动语文德育深度渗透的保障,也是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的引导方法,将会引导语文德育到达更高的发展层次,促使学生牢牢把握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引入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策略。问题导学模式属于新兴教学策略,该教育模式将问题作为主线,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思考探究活动中,并要求学生在探究思考过程中发展能力,养成兴趣,累积学习方法。问题导学模式与当前的新课改要求高度一致,同时还彰显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高质量课堂的打造创造有利条件。将问题导学模式巧妙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科教育改革注入活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学科间的界限逐步被打破与淡化,在课程的关联以及衔接层面,给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明确要求,强调各学科教师要注意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践行育德为先,把握立德树人的要求。对于德育的渗透来说,语文学科无疑是最佳的教材选择和教育平台,其不仅包含着大量的德育要素,也担当着德育的重要责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对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将德育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促进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狠抓德育落实,促进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众所周知,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是德育的重要基地,在推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和德育的联合程度,优化德育渗透,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第一,语文德育渗透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初中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他们思想性格叛逆表现明显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担当社会责任,成长为建设社会与国家的有用人才。第二,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学的实施能够从整体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如今推动社会改革建设的人才,不仅要在能力上有过人之处,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道德素质会给学生今后走入社会带来深远影响。语文德育的实施,能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个人能力的协调、同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使学生充分迎合社会人才需求,为学生走向进步和光明的未来奠定基础。在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学实施中,用好教学指导方法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大量实践表明,问题导学模式符合语文教育要求,也能够满足德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与整合需要,因此,教师可以在语文德育渗透教学中提高对问题导学模式的重视程度,并在该模式的支持与辅助下,为学生道德素质发展和语文素养提高提供多方面保障。
在初中课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体验的培养,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德育渗透,更多地需要依靠语文学科来完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感,有人与人的情感、人与动物的情感、人和自然的情感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恰当的运用,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中,以便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体验各种各样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认识,还需要以课文为依托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运用问题导学方法,达成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目标。在问题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对情感的体会会更加深刻与强烈。例如,在教学《背影》时,为了让学生对其中浓烈的情感进行感悟与体会,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全身心投入:文章总共描写了几次父亲的背影?有怎样的作用?作者掉眼泪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其中饱含着怎样的情感?这几个问题可以层层诱导学生思考并投入文本营造的德育情境中,理解父爱的深沉。在课后部分,教师还可以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加强思考:你有在生活中观察过自己的父亲吗?父亲是如何表达对你的爱的?你是否对父亲的爱给予过回应?
初中生是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他们身上所担负的责任是非常大的,正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要想把初中生培养成对国家与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一边抓好学生的学习品质,一边抓好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学习和行动中始终心系国家,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做到不畏艰难险阻,发奋学习,推动中华民族崛起与复兴。在语文德育渗透中,教师要善于借助问题导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深刻品味其中的爱国情感,并促使学生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良好品质。例如,在学习《春望》这首古诗时,如果对古诗进行深层次品味的话,就能体会到作者的爱国情怀,而为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德育思想进行深层次挖掘,教师就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鼓励学生互动讨论,加深学生对爱国思想的体会:这首古诗描绘了哪些重要意象?作者对其进行描写的原因是什么?作者通过古诗要表达出来的主要思想与情感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通过哪些诗句表达出来?这几个问题可以把学生带入到良好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自觉接受爱国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是不可忽视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学习为教师开展德育渗透创造了良好条件,当然这也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提出了很高要求。为保证课堂学习中德育的渗透,教师需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学生兴趣设计教学活动,保证学生的参与动力。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引入问题导学模式来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与改进,鼓励学生在文本学习中仔细研究其中的内容与中心思想,把其中的德育内涵传达给学生。例如,在教学《陋室铭》时,为了引导学生主动详细分析文本的内容与中心思想,从而促进语文德育渗透教学开展,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要求学生对中心句进行翻译,并说一说自己从中获得的感悟。这样的问题指导能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保证德育的融合深度。
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以及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来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有把互动讨论作为重要的教学形式,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深刻品味文本的思想与情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交流与分享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际中提升道德素质。例如,在学习《我的母亲》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互动讨论:这篇文章教会了你什么?你在今后生活中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对文本内容与思想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知道要在与家人相处时学会包容和关爱,避免暴力与狭隘,提高德育效果。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增强学生学习目的和有效性的重要策略就是运用问题导学,启迪学生深层次和主动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与核心思想。在初中语文德育渗透实践中,用好问题导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德育渗透效果,引领学生主动思考,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学习品质的综合发展。为保证问题导学的顺利应用,教师需要提前设计课堂问题,并在有效时机中提出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与表达,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文本德育思想的理解,增强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