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形势与重点任务

2020-03-04 02:08付卫东陈义妍
教师发展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十四五教师队伍培训

付卫东, 陈义妍

(华中师范大学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9)

“特殊教育教师是指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及其他机构中专门对残疾学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是我国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提高我国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十三五”时期,国家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出台了诸多涉及特殊教育的文件,如《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特教二期计划》)、《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同时也对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四五”时期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其中,加强特殊教育仍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增进残疾人家庭福祉的重要举措。因此,“十四五”时期必须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综合改革,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十三五”时期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就与不足

“十三五”时期是《特教二期计划》实施的重要阶段,也是《专业标准》出台后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十三五”期间,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若干不足。

(一)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十三五”以来,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一,特殊教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开展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定期评选“师德教师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大力宣传模范特殊教育教师的先进事迹。教育行政部门也对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师德师风专项督查工作,逐步形成了特殊教育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其二,特殊教育教师数量稳步增长,质量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国36所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招收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人数和毕业人数稳步增长。我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数量明显增加,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人数为6.24万人,相较于2015年增长了1.21万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专任教师中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比例由75.7%上升到76.9%。[2]通过“国培计划”示范项目培训特教骨干教师(含随班就读教师)8332人次、特殊教育校长(含资源中心主任)576名。[3]这极大地促进了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三,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得以显著增加。各地政府积极落实并完善教师工资、津补贴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政策,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区、市)在落实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享受基本工资15%特教津贴的基础上,[4]进一步提高了特殊教育教师的津贴标准比例,并加大了岗位补贴力度。总之,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所取得的成就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以往特殊教育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二)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财政投入仍然不足,偏远贫困地区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师的生活补助和津贴较低,特殊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存在地区间不均衡,东部、西部、中部的工资待遇呈现递减趋势,且中部塌陷明显,[5]难以吸引特殊教育教师长期从教。其二,特殊教育教师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形成衡量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评价体系,导致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管理不规范,编制名额与教师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出现编制数量过剩或者数量不足等问题;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价“一刀切”,将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和普通教师的工作混为一谈,未考虑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其三,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性,与新时代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体系不健全,培养出的特殊教育人才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需要不相符,缺乏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方面的专任教师。其四,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不高,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学模式。

二、“十四五”时期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形势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出台……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6]与此同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各类文件对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做出了更加细致的规划。

一方面,强调要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师德培养,如《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专业标准》等明确提出,特殊教育教师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规范教学行为、提升职业素养。

另一方面,注重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例如,《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特教二期计划》《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都强调要加大高等院校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完善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特殊教育培养优质师资。同时要求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在职培训,使教师不断更新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新需求。为推动特殊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使特殊学生享受和普通学生同等的教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政策法规都提出了加强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和开展随班就读教师培训,使教师掌握扎实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适应随班就读的差异化教学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此外,为满足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中央不断增加对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到2020年特殊教育补助资金累计达到16.4亿元。[7]同时,党和政府多次强调要“完善特教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8],“落实并完善特殊教育津贴等工资倾斜政策”[9]。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与工资待遇的高度重视与强力支持。

(二)培养优质的特殊教育师资成为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由于特殊学生自身存在生理障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因此,特殊教育教师的准入要求比普通教师更加严格。世界各国愈来愈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质量,在完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规范了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例如,美国的特殊教育教师除了要符合普通教师任职资格和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外,如果受教育对象是患有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言语障碍等具体类型的特殊需要群体,则还需获得这些具体专业领域的资格证书,才能获得任职资格。[10]同时,联邦政府和各州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让他们定期参加专业会议、学术研讨会等,了解特殊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进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日本《教师执照法》规定,特殊教育教师需要笔试、口试和实践操作均考核通过后才能获得资格证书。教师在正式入职前要进行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任职特殊教育工作。而且日本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分为三级,不同的级别只能去对应的学段任教,特殊教育教师要想职务升级,需要具备对应级别的证书。[11]英国实行的是准入式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通过资格考试者需要进行实习才可获得正式的教师资格证书。这些国家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有固定的有效期,有效年限过后,教师只有通过定期的培养学习,更新自身掌握的特殊教育理论和特殊教学技能并通过考核后才能获得新的证书继续留任岗位。我国尚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进行明确界定,对教师所要具备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专业知识和日常工作等缺乏具体指导。因此,各级部门要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出台相关政策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特殊学校所需要的教师,切实提高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

(三)教育信息化2.0对我国特殊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新目标,为特殊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特殊教育学生可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12]只有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培养特殊教育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才能缩小他们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差距。这就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殊教育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例如,通过学校的技术支持让有视力障碍的学生使用电子读屏器、语音转化器等多种设备,满足其阅读需求;为有听力障碍的学生提供直观化的教学图片和录像等并配上字幕,解决师生在交流沟通上的障碍;采用远程教学的方式对难以到校就读的重度、多重残疾学生进行线上教学,同时借助信息技术为有感官障碍和肢体障碍的学生提供教育康复训练,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暴露出了特殊教育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导致的难以应对线上教学、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不足、信息技术素养不高等问题。解决特殊教育教师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成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新任务。

三、“十四五”时期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

综上可以看出,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是新时代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基于此,“十四五”期间,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以下重点任务。

(一)优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要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办好特殊教育的要求,首要任务是优化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机制,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教育经费保障。

一是加大中央对特殊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长效机制。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通过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比例,并为特殊教育教师设立专项资金来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国政府在加大特殊教育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差异化的经费拨款标准,对地理位置较偏远的特殊教育学校适当提高特教资金分配的比例。地方各级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应列支特殊教育常规经费和专项经费,明确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为特殊教育提供充足稳定的财政经费。

二是设立特殊教师专项补助资金,对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进修、教师津贴、教师福利等进行专项补助,将教师的津补贴做到专款专用。

三是拓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特殊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这决定了特殊教育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除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还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投资特殊教育的建设发展,不断丰富特殊教育的资金来源。通过鼓励社会各界捐助特殊教育、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残疾儿童助学基金会、依托教育局和残联部门构建特殊教育资金保障体系、激励企事业单位成立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对资助特殊教育发展的企业减免所得税等途径为特殊教育筹措资金。政府、社会、家庭三者共同参与,为特殊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二)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教师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的高低是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收入和社会地位过低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甚至导致教师流失。只有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使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得到社会的认可,特殊教育教师才能积极地投入特殊教育工作,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

一是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发展存在障碍的残疾学生,教师除了对他们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还要关注他们身心的发展,这就加大了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因此要给予他们更高的工资待遇,使其收入和工作付出对等,以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首先,中央政府要提高特殊教育的财政支出比例,同时加强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管理,贯彻以县为主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落实特殊教育的资金投入与使用,保障用于特殊教育教师工资、津贴、补助的资金,使特殊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高于普通中小学教师。其次,要进一步落实绩效工资向特殊教育教师倾斜政策,督促地方政府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加大绩效工资的改革力度,优化绩效工资的构成比例,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绩效考核要综合考虑他们的日常工作量、工作实绩等。适当提高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绩效工资的核算比例,利用政策和财政手段激发一线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吸引更多的特殊教育教师到地理位置偏远、条件较差的学校工作,为特殊教育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是实行差异化的特殊教育教师津补贴计划。推动各地加强区域内特殊教育财政经费的统筹安排和使用,将特殊教育教师的津贴比例数上调至25%或30%。[13]为送教教师、随班就读以及愿意到偏远地区学校工作的教师提供额外的津贴和必要的生活补贴,并根据地区的偏远程度和生活条件的艰苦程度,实行差异化的津补贴发放方式。定期对工作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额外的津贴奖励。

三是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特殊教育教师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金每月按时缴纳,为他们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服务,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中西部地区的政府可以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教师公寓或者当地购房优惠政策,使他们愿意留在当地继续从教。学校要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个性化服务,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和教研活动等,使他们能够心情愉悦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四是加强社会舆论导向的引导。通过纪录片、新闻报道等形式展示特殊教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无私奉献的精神,鼓励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开展扶残助残、彰显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的公益活动,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特殊教育教师充分体会到自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使他们愿意为特殊教育奉献终身。

(三)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教师管理制度

一是在落实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准入标准。特殊教育教师准入标准的建立是提高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基础,通过制定特殊教育教师准入制度明确对不同类别特殊教育教师的具体要求,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提供导向。准入标准要规定特殊教育教师所要达到的学历标准、技能要求、道德准则以及职业行为规范等,使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学、科研等专业能力,还要具备教师专业理念并认同特殊教育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要求,使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是出台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明晰地方政府管理特殊教育的职责,在特殊教育管理上做到人权、事权、财权的统一,在制定统一的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标准时,可以参考部分地区已经实行的地方编制标准以及全国教职工编制标准。[14]同时加强对特殊教育教职工的编制管理,各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核定所需编制数量,再由县级政府进行综合统筹并制订特殊教育学校编制核定方案,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职工人员调动时可灵活分配编制名额,及时填补编制空位。

三是优化特殊教育教师的考评机制。职称评定、工作考核是影响教师日常教学态度、激励教师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队伍的考评机制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充分考虑到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将其与普通教师的考核评定分开,确保考评的公平公正。首先,应结合特殊教育教师的日常教学、专业化水平、工作表现等,对教师进行过程性的考核评价。其次,要简化教师职称评定的流程,为教师提供便捷的评定材料申请服务,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此外,在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先时,对送教上门教师、资源教师和长期在偏远贫困地区任教的特殊教育教师给予政策倾斜,保障一线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四)深入推进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综合改革

一是加快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改革。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是特殊教育人才学习和掌握特殊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键时期。首先,要从人才培养上保障特殊教育师资的数量与质量。为报考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费上提供政策优惠,并设立特殊教育学业专项资金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学业和生活补助,吸引更多学生报考特殊教育专业,为特殊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培养针对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15]为不同学段的特殊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其次,改革传统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非定向的专业培养模式,即不再局限于学习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而是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综合型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15]以满足特殊教育学校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不同的教育层次设置不同的培养课程,具体可分为本科生层次的课程、硕士研究生层次的课程和博士研究生层次的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学科专业学习和特殊教育专业训练。除了开设通识课程外,还可以增加选修课程资源,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同时,加强医学基础、康复技能、个别化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训练,增加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长。可以和特教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聘请专业化的特殊教育实践导师,通过综合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与特殊学生的沟通能力等,形成完善的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培养体系。

二是加强特殊教育在职教师培训。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及时了解特殊教育领域的学术动态和特殊学生的需要,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定期参加职后培训,不断丰富特殊教育知识和提高教学技能。通过高校联合的方式共同建立教师培训基地,实现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采取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老教师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16]并建立线上研讨室,为教师提供探讨教学、分享经验的平台,在培训过程中促进教师理论知识和个人教学经验的结合。在培训内容上,特殊教育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包括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技能课程,例如聋文化和手语系列课程、病理教育课程、语言障碍课程等。此外,要把提高教师与特殊教育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教材运用能力和协作能力作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的重点,以保证特殊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在培训考核上,教师首先要完成相应课时量的学习时长,再由培训者结合他们的教学实践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获得培训合格证;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需将培训结果与教师的工作绩效结合起来,以此促进教师积极参加培训,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三是加强随班就读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随班就读教师既要能胜任普通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能胜任特殊教育教学工作,也就是说,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相较于普通教师要更加专业、全面。随着我国融合教育的深入发展,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学习需要是随班就读教师的必然职责。因此,要将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提高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化能力。理论培训包括对不同特殊学生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随班就读教学策略、差异化教学的实施、资源教室的功能与运用等。实践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通过实地观摩资源教师的课程实施情况后,为学校中的随班就读学生制订个别教学计划,并进行差异化教学设计和实施,由指导教师进行评课,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将培训过程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中。通过教育实践学习,随班就读教师及时改进自身教学实践的不足,提高差异化教学能力,坚持“差异投标、多样施教、个别辅导”的教学思路,为特殊学生学习提供专业化的课堂教学,提高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

(五)持续推进特殊教育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计划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要创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教育资源、技术手段,构建新型特殊教育课堂。由于特殊教育学生存在听觉、视觉、智力等方面的障碍,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于直观形象的情景化教学,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可以综合运用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触觉媒体等多种教学媒体,开发他们的潜能。要推进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良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就必须提升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相关培训,促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发新的教学模式能力,实行个别化教学。[17]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和普通院校合作,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远程课程培训,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更加便捷的平台。此外,各个特殊教育院校之间可以建立“QQ群”“科研论坛”等,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互动学习的网络空间,使他们能够有效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网络学习。通过一系列的特殊教育信息化科研活动,提高教师对特殊教育研究的信心与积极性,进而推进教学方式变革,进一步提高特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其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十四五教师队伍培训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