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有效实施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0-03-03 03:23徐寅冰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46期
关键词:单元设计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摘 要】本文以部编版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基于一个单元来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 更好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 单元设计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目前教学中最为重要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单元教学设计可以成为有效的落实办法。具体来说,就是要基于单元的教学统筹规划及设计精简单元内容,围绕一个学习主题,组织各课的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简称“第三单元”),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创建”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四课构成。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教材,将本单元内容整合为三个部分:革命之路、革命之果和革命之殇。本文以整合后的单元结构为基础, 探讨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渗透时空观念的历史教学实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课标中“第三单元”的要求是;了解辛亥革命的简要过程,这个课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的时空观念培养。

1.以时间为依据,梳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

在教学中,适合采用坐标系或表格等方式呈现。将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时间呈现出来,从而对资产阶级革命有更深刻的认识,形成历史的时空观念。首先要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给历史事件进行准确的时空定位,直观地表现就是列表总结,可以先让学生总结辛亥革命大事记(如: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等),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再形成时间坐标轴,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接,打通了历史时序,有利于时间观念的培养。

2.以空间为基础,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历程

引领学生理清从檀香山—东京—武昌—南京的发展历程,可以从地域空间方面来把握革命发展的历程。在历史地图以特定符号来表述历史,直观展示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位置,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培养。

3.以1911年为节点,了解特定时间的不同人的活动

1911年对于清王朝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武昌起义发生在这一年,南方各省宣布独立也发生在这一年。在这一年中,让我们看看孙中山、康有为、袁世凯、林觉民在干什么?孙中山当时在美国,在为革命募捐和争取列强的支持。康有为当时在日本,作《救亡论》,历数革命将带给中国的种种危机。在香港的林觉民:1911年4月24日夜,林觉民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的《与妻书》。在河南的袁世凯:袁假装隐退了,无意政治。还特意找人给他拍了一组《休闲写真》,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登船钓鱼,俨然一副乡野渔夫模样。

二、渗透唯物史观的历史教学实践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从唯物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的发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评价辛亥革命要看进步性和局限性。

就“第三单元”设计而言,在“革命之果”和“革命之殇”部分,引导学生评价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可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来认识其深远影响,也可以从革命前途角度来认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提供了历史前提。评价辛亥革命局限性要从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看,辛亥革命没有认清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从革命成果看辛亥革命没有保全自己的胜利果实,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三、渗透史料实证的历史教学实践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我们如何选取史料进行实证教学,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有档案、日记、回忆录等,我们要选取具有较高价值的史料。就“第三单元”设计而言,在“革命之果”部分,我们需要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来研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选取史料“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各项之自由权。”“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这些史料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客观真实。运用上述史料,带领学生解读《临时约法》內容体现了什么原则?从哪些方面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思想观念进行了彻底的否定?从“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可以看出《临时约法》体现主权在民,否定皇权至上。从“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可以看出《临时约法》体现自由平等,否定等级特权。从“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等看出《临时约法体》现三权分立,否定君主专制。通过这段史料,学生不难理解《临时约法》的意义在于宣告君主专制制度走向灭亡,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从而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

四、渗透历史解释的历史教学实践

历史解释是指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在教学目标中教师要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名词的解释能力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进行培养。

就“第三单元”设计而言,在“革命之路”和“革命之果”部分,讲解“辛亥革命”概念时,狭义“辛亥革命”是指武昌起义,因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广义“辛亥革命”是指,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美国高中世界史教科书中说“1911年的起义很难称得上是一场革命,它没有产生新的政治或社会秩序。……实际上,与其说1911年的事件是革命,不如说是旧秩序的倒塌。”中国初中部编版(2016)版初中历史教材中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何会有如此不同的历史解释呢?可以告诉学生,“革命”不仅仅包含军事战斗以及政权的更替,也包括了革命之后发生根本的变革。简单说就是引起事物从旧变为新质的飞跃,所以才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

五、渗透家国情怀的历史教学实践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教学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要立德树人。就“第三单元”设计而言,可以结合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知道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而且在于他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的革命理念和斗争方略,毫不妥协同逆时代潮流而动的各种势力进行斗争。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学习他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学习他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学习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来感受孙中山在社会转型中的处境、责任、担当。

在一个重组后的单元教学设计中,可对长时间段的历史事件在时空框架下进行建构,史料实证则贯穿整个过程,家国情怀则在此上进一步凝练。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改革。参考文献:

[1][3][4][5][7]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8:5.

[2]钱乘旦.论辛亥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定位[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5:13-17.

[6]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8:45.

[8]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12(1).

江苏省黄埭中学 徐寅冰

猜你喜欢
单元设计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基于对学科教学特质的把握
基于FPGA与ARM的智能合并单元设计
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