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涛
(贵州省德江县泉口镇新塘小学 贵州 德江 565200)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往往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则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语言训练,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语文这门课程对于语言的应用十分频繁,无论是在阅读当中还是写作当中,都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自身语言运用能力,提升语文学科学习效率。只有通过科学化的语言训练,才能帮助学生感受到汉语文化的魅力,增强其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2.1 训练方法落后。缺乏科学合理的语言训练方法,也会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缓慢。谈话法和问答法等,是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的训练方法。但是,由于学生在机械式的回答当中缺乏独立思考与判断,无法真正灵活地运用语言。作业训练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应用,未能将语言训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导致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不高。在教学当中,往往只停留于文本层面,缺乏对文本深层次情感内容的分析,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内化吸收所学知识。
2.2 训练力度不足。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无法得到充足的语言训练机会,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未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当中,无法参与到实践当中。学生倾向于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语文学习,动口和动笔的机会较少,语言训练的力度不足。教师的教学语言单调乏味,无法激起学生对语言训练的兴趣,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3 训练评价不科学。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评价模式当中依旧存在唯成绩论的观念。教师往往重视学生在考试或者测验当中的答题技巧,而忽视了其语言艺术,由此而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不利于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教师往往重视自己的评价,却未能引导学生进行自评或者小组互评,使学生的学习潜能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3.1 做好语言示范。教师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教师在教学当中采用的语言、表达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在语言训练当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言传身教增强学生的语言素养。在使用课堂语言时应该声情并茂,通过充沛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从而激发其情感共鸣,增强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增强语言的丰富性,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激发其语言训练的兴趣,引导其快速进入到语言训练的状态当中。教师还应该提升语言的风趣性和幽默性,营造欢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放下心理戒备,主动投入到课堂语言训练当中。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场合中,教师应该重视语言的合理选择,以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训练效果。
3.2 加强阅读训练。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积累,学生能够掌握规范化的语言,了解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使其能够在学习与生活当中加以运用。无论是默读、朗读还是背诵,都能够使学生在阅读当中理解与感知文本内容,增强对语言的情感认知。为了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默读,边阅读边思考以明确文章思路。在朗读过程当中,应该重视学生内在情感的激发。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散文与诗歌,这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素材。在富有感情的朗读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本内容加以深入理解。
3.3 拓展课外阅读。语言训练是一个积累、消化、运用和反思的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使其能够在课外读物中积累语言,并获取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与统一化的教材内容相比,课外阅读的广泛性与灵活性更强,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使其在不同知识的学习中提高认知能力。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为其提供合适的课外阅读读物,同时还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空间。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使其能够在课外小组当中交流阅读经验、分享阅读资源。在思想碰撞中,学生能够各抒己见,从而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快速提升。
3.4 优化训练评价。合理的语言训练评价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明确语言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对训练模式的逐步优化。首先,应该采用随机评价的方式。在课堂常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表达,并及时发现学生在语言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评价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互评和自评也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在评价内容方面,应该将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语言使用的灵活性与规范性、课外积累程度等,都纳入到评价指标当中,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开发其学习潜能。在训练评价当中,教师应该重视自我反省,及时调整训练模式中的不合理之处,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