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外语类院校辅修教育管理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0-03-03 18:05武文杰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外语类辅修大思政

武文杰

(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0 引言

2019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严格规范了学位授予流程,加强了双学士学位、辅修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的质量监管,这也与加强本科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趋势相适应。外语类院校语言学科“工具性”较强,这使得本校学生跨学科学习热情较高,来校辅修的外校学生数量较大。设计辅修专业和开设“交叉学科班”成为了外语类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两大途径。例如,199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首批辅修/双学位本科专业向学生们开放,全校外语类专业学生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外语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愿选择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课程[1]。还有部分外语类院校从人才培养方面入手,采用了创立双学位实验班进行正规的全日制教学和班级化管理的试验班模式[2]。从覆盖面而言,辅修专业覆盖面更广,交叉点更加自由,更受外语类院校学生青睐。

但辅修教育管理长期也存在一些“通病”,如:宣传力度不到位,学生选择存在盲目性;教师授课质量待提高,培养方案设置僵化;教学监督缺失,教育管理不足。不少学者为提升辅修专业教育管理质量提出了对策,包括制定更加科学的培养方案、更新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教学流程督导、严格辅修考核流程、给予学生更多指导等,但是囿于时代背景和学科视野,尚缺乏在当下“大思政”格局下,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将学生思政引领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提出具有思政引领效力的解决对策。特别是外语类院校作为外事、外交、外贸等“外向型”人才培养基地,其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思政引领的融合路径尤为值得关注。

笔者拟从“‘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的人本哲学思想、‘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以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这一大思政教育观入手[3],把握外语类院校的基本办学特点,梳理其辅修教育管理尚存“盲点”,结合我国“大思政”和“三全十育人”建设的趋向,探讨外语类院校提升辅修教育管理质量的有效路径,从而为提升辅修教育管理质量、全面做好育人工作提供支持。

1 外语类院校辅修教育的“盲点”

构建“大思政”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阐述的重要思想。习总书记表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推动辅修教育管理质量提升,应当立足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把握“三全十育人”标准,分析盲点,精准发力。

当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科学化、精细化发展阶段,科学化管理手段的有效运用成为当代高校学生工作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4]。国家鼓励双学位教育管理的实施,但并没有说明具有何等资格的高校才可以进行双学位教育的实施,高校中双学位教育中的专业都是高校内部决定的[5]。各所外语类院校由于学生体量较小,所以校内教师数量相对较低,但是外语类院校的复合型专业是校内辅修的热门专业,外语类专业是校外辅修的热门专业,“双重生源”叠加这也使得外语类院校辅修教育管理压力较大,辅修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易出“盲点”。

首先,从辅修专业的教学、教务看,外语类院校的经费和师资配比相对于综合类院校较低。例如,在2019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办学经费预算中,北京外国语大学以14.78亿位列第70名,上海外国语大学以13.4亿位列第71名,整体排位处于教育部直属院校后10%。较小的招生规模也使得教师数量相对较少,辅修教育的部分师资甚至是由在读硕士生、博士生或者在职专业对口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兼任,师资配备相对较弱。从专任教师心态看,一般教师都认为辅修、双学位教育教学是额外工作,教学投入不足甚至应付上课,造成教学内容缩水的事就在所难免[6]。在课程筹备、课堂管理、期末考核、毕业等方面,相对于普通本科教学“教务处—学院—教研组”“辅导员—班导师—任课导师”的双元教学监督管理体系,辅修专业教学监督相对松散,日常教学、考核水平亟待提升。

其次,辅修学生的日常管理主要涉及教学教务方面,外语类院校的学科特色使得学生参与辅修教育人数比重大,前来跨校辅修学生数量多,从而使教学管理面临较大压力。从管理主体看,主要有教学秘书和专任教师两大管理主体。教学秘书主要联通任课教师和班级同学,做好教学辅助工作,其工作抓手主要是辅修班级的负责人,缺乏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任课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随堂管理,管理质量和水平因任课老师个人性格、喜好而异,缺乏管理的稳定性。因此,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语类学校的辅修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值得关注。

最后,从辅修学生课下活动及交流看,辅修学生与辅修学院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目前,辅修开课学院既没有任课老师之外的专职教师对接辅修学生的日常管理,也缺乏针对庞大的辅修学生群体设置专门的学生组织部门,辅修学生参与辅修相应专业的“第二课堂”教育严重不足,“实践育人”工作尚有提升空间。

综上所述,在辅修专业日常教学管理中,由于外语类院校办学条件及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在教学质量、学生管理、学生组织等方面,对辅修教育的资源投入相较于主修专业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也易易使辅修教育管理工作产生盲点。

2 提升辅修教育管理质量的现实基础

当下外语类院校的辅修教育面临师资不足、资金不足、生源质量不稳定等情况。教育部提出的“全面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以及推动青年教师参与思政工作”为提升辅修教育管理质量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同时辅修学生在组织归属上的主观诉求也值得关注。

2.1 国家加强本科教育的政策基础

在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表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要坚持以本为本,加强一流本科教育。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道“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文件为全面加强本科教育提出了具体指导。在全面强化本科教育基础上,依托于优势、特色学科开设的辅修专业获得了发展新动力。

当下,在修读双学位的资格准入、授予双学位的学分标准以及开设的学位课程等方面,各高校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高校“宽进严出”,有的高校“严进宽出”,有的高校“严进严出”[7]。在国家全面强化本科教育背景下,本科阶段教育教学得到了指导思想、道路原则、配套政策等方面支持,一方面能够增强本科基础教育中的资源配置,增进院系本科办学实力;另一方面,层层传导本科教育质量督导压力,从供给侧倒逼教育内容质量提升,从而在顶层设计上强化辅修教育管理。

从人才培养的思想引领方面看,思政育人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在“课程思政”在各校推行的大背景下,外语学科的教学内容,也是课程思政的有效着力点。可通过国情教育、中外比较研究、经典理论翻译等方式,在日常授课中,增强学生思想引领效力。因此,外语类院校辅修开课学院在课程设置、师资选配等方面更易注入课程思政资源,真正将思政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

总之,教育部“以本为本”全面强化本科教育质量的政策为提升辅修教育管理质量传导了压力。作为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课程思政”也被摆在了重要位置,外语类学科的学科特点使得其更易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从而更好地做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想引领工作。

2.2 国家强化青年教师育人的人才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已经不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需要实现专兼职及后备资源的挖掘和共享[8]。各个院校正在紧密构建“大思政”格局,挖掘育人潜力和育人资源。“大思政”教育模式在参与人员方面,不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而是要求全校的专任教师、党政干部、辅导员乃至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9]。因此,各地院校也在积极挖掘校内资源,参与学生思政教育。

教育部也有相关人才政策出台,在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的第三章第九条指出:“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须有至少1年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高等学校要鼓励新入职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基于这一政策,青年教师群体成为了学院开展辅修学生日常管理的有力抓手。

一方面,在职称评聘和学情掌握方面,青年教师群体有着内生需求。开展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既符合教育部43号令的要求,也能够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增进对授课青年群体的了解,便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另一方面,在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中,通过担任班导师、辅导员工作,能够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了解学校、学院相关规定和要求,成为学校对于青年教师开展实践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

总之,在国家强调“全员育人”,引导青年教师群体参与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政策导向下,青年教师群体的育人诉求和辅修教育管理的缺口得到了有机结合,有效弥补了外语类院校学生管理、教务管理人员数量较低的短板,发掘了青年专任教师的力量,为外语类院校提供了强化辅修教育管理的人才基础。

2.3 客体学生对组织归属的现实诉求

辅修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是“课堂管理”而非“班级管理”。学生与辅修学院主要通过课堂进行联系,其班级管理、班干部设置、团队建设处于缺位状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班级作为一种“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一种以实现教育和学习目的的初级社会群体”[10],使得不少学生对组织严密的班集体具有现实诉求。因此,可以探索以学生诉求为切入点,寻求辅修教育管理提升路径。

在“大思政”格局下,“三全十育人”体系中的“组织育人”与学生的个人诉求具有切合点。在高校中,组织育人是指依托党支部、团支部、班级、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开展同学生特点、需求相适应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教育。因此,辅修学生的主观要求和开展“组织育人”的客观条件能够实现有机结合。外语类院校可依据教学活动的特点和学生需要,灵活设置组织规范的班集体,增加辅修教育管理抓手,提升育人质量。

密切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的团学组织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能够满足辅修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诉求。现行机制下,院系团委、学生会各项工作主要针对本院学生开展,尚未纳入来院辅修学生群体。依托学院团学组织开展的学业指导、生涯规划、学生交流、社会实践等活动,是辅修学生跨学科学习、融入学院文化的重要途经。

总之,在辅修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对集体具有归属感的诉求,也对“第二课堂”有活动上的要求,因而对于班级、团支部、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有着天然诉求。依托党的领导、团的指导下的学生组织对辅修学生开展管理、服务等也符合“三全育人”的要求,具有展开基础。

3 提升辅修教育管理质量的具体实施路径

辅修教育过程和评价的“宽松软”、辅修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的缺乏及配套学生活动匮乏是外语类院校辅修专业长期面对的问题,要以学生内在需求为切入点,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基础,依照外语类院校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辅修教育管理质量。

3.1 “以本为本”整合优势学科资源,严把辅修教育全过程

在教育部全面加强本科教育,强调“全面育人”的当下,可以根据外语类院校语言学科特点,通过增强内容供给质量、注入“课程思政”元素、严格教学督导等方式,在课程的“供给侧”方面提升辅修教育管理质量。

首先,在辅修课程内容供给方面,可以把握国家全面强化本科教育这一契机,在优势本科课程升级基础上,参考辅修学生学情,探索更加适宜辅修教育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此外,教育部2019年7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了实习的重要意义以及管理规范。外语类院校各专业往往更加注重实践应用,但是在多个外语类院校现行的辅修人才培养方案尚缺乏“实践教育”模块。因此,外语类院校可以跟据具体学情,探索设立辅修教育实践学分,满足学生跨学科学习中的实践需求,在“实践育人”环节提升辅修教育管理质量。

其次,在辅修“课程思政”育人方面,可以借助国家推进“课程思政”的发展潮流,在辅修教育教学中将“课程思政”理念纳入合适的专业课程。从现实条件来看,“思政课程”的跨学科研究将会与数学、统计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等学科实现更深层次上和更大范围内的交叉融合[11],也为“课程思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到外语类院校,其语言教育类专业主要涵盖听、说、读、写、译五大环节,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更易融入思政教育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中国,同时部分党的应知应会概念也能够成为翻译实践中的素材,使得学生在语言转化中实现“入脑入心”。

在师资力量有限的局面下,兼顾辅修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可以从教师层面着手,通过组织举办教师主题交流沙龙,增进在“课程思政”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师同青年教师间交流,以老带新的方式促进青年教师尽快熟悉“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之间存在的交点,从而使他们可以根据学科特色,以合适方式在辅修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特别是各个外语学科的教师,不少教师都有着较长时间的对象语言国学习、交流的经历,在这一群体中推进“课程思政”,也能够帮助其增加对于国情的了解和认知,实现教师队伍的自我教育,增强师资力量的“政治性”。总之,外语类院校在“课程思政”方面与专业教学结合点多,路径也较宽。

最后,在辅修课程考核方面,在严格学院已有本科教育教学的考核基础上,可以依据辅修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制定更加适应辅修教学对象的考核方式,在保证考核严肃性的同时,提升辅修课程考核的科学性。针对辅修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出勤率低等情况,可以探索加入“过程考核”的频次与比重,促进辅修学生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效避免部分参与辅修同学习惯考前突击的弊病。同时,针对辅修学生建立健全考勤警告机制、学分预警机制、毕业审核机制等,严把考核关,以强化考核管理为指挥棒,推动辅修专业学风建设,适应教育部加强学风建设的要求。

总之,在教育部推进“以本为本”、全面加强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辅修专业可以从供给侧增强教育教学内容质量;可以通过引入“课程思政”理念,增强教育教学思想引领性;可以在课程考核方面用好“指挥棒”,适应教情、学情新特点,科学地把好辅修学生出口,从而将辅修教育管理过程做得更实、更细。

3.2 “育人为本”挖掘青年教师资源,做辅修学生管理抓手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需要实现专兼职辅导员及后备资源的挖掘与共享。教育部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已经将青年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同自己的职称评审挂钩。这一政策引导了青年教师群体参与辅修专业学生基础管理工作,有助于缓解辅修专业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在辅修专业班级意识淡薄、班级组织缺失的现状下,青年教师能够成为牵头组织班级、设置班委、引导开展班级活动的重要力量。可以根据院系现有辅修专业和班级的特点,向理想信念坚定、综合素质突出的青年教师,特别是其中的党员教师分配班级,使他们成为辅修班级管理的有力抓手。这样既能够在课余时间开展利于班级凝聚力和团队建设的丰富活动,又便于学院集中统一管理,避免了管理盲区,从而有效地提升辅修的教育管理质量。

经过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的培养,青年教师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学识,且对本学科知识和跨学科学习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基于笔者工作经验,辅修学生关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大类:一是关于学业具体问题的咨询;二是所跨学科学习的未来研究方向;三是所跨学科学习的未来就业方向;四是解决学业困难咨询;五是继续辅修学业的必要性。青年教师可以通过甄别不同层次学生诉求,根据自己学生经验,结合专业知识解答辅修学生问题,为辅修同学问题的及时解决提供更加权威、便捷的路径,从而提升辅修教育管理质量。“专业学习”作为青年教师班主任与同学们之间最为重要的联结点,牢牢把握好这一联结点,能够解决辅修专业学生日常学习面对的“主要矛盾”。

总之,由优秀青年教师牵头班主任进行管理,既便于学生集体管理,又能够运用自身知识,解答辅修学生日常遇到的学业问题。并且,青年教师参与班主任一线工作的过程,也是其了解、贴近学生,熟悉学生教育管理规定,提升个人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外语类院校而言,青年教师往往有着较长时间段的海外学习经历,引导该群体参与日常学生工作也能够对该群体进行“再教育”。

3.3 “学生为本”关注学生辅修诉求,以组织提升育人成效

班干部、团干部、队干部及学生会干部等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的中坚力量。他们既是学校专职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得力助手,又是学生实现自治管理的重要力量[12]。高校学院基层学生组织包括班级(团支部)、团委(团总支)、学生会、社团。依托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可以依托班级开展学生管理、教育、服务工作。团委(团总支)、学生会、社团作为党领导、团的指导下的学生组织,将联系、服务对象扩大到辅修学生群体,也是“组织育人”的有力表现。

构建好“组织育人”体系,应整合学院组织资源,提升辅修学生教育管理质量和效率。在“大思政”格局中,共青团服从、服务教育教学,是教育教学部门、教师培养学生的战略合作者;在课外空间、网络空间,共青团工作载体丰富,平台广阔,是服务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主角。为此,应当特别注重发挥共青团作用,运用党领导、团指导下的学生组织,通过适合辅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的学生活动,从第二课堂提升辅修课堂的教育管理质量。

辅修学生群体较为集中、固定,因此在学生组织设置方面,可以探索在学生会中设置相应部门或职能联系服务辅修学生。在班主任做好学业条线引领的基础上,以此作为学工条线的引领入口,实现教学与学工队伍的“合力育人”。在部门活动设置方面,一方面可以针对辅修学生特点和诉求,组织符合辅修学生特点的学生活动,增强其与学院之间的黏性;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学院已有学科竞赛、学术讲座等活动资源,积极向辅修专业同学推介,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团委(团总支)也可以积极联系服务广大学生,邀请有条件的学生参与学院的团课、主题团日等活动,提升团员思想引领教育活动参与面,增进团员间交流学习和团员活动质量。辅修学生来源涉及跨院系乃至跨学校,可以将辅修学生群体作为联结点,为跨学院乃至跨学校的团建活动展开提供契机。

依托学院设立的专业学习性学术社团,能够在学院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活动。在社团活动方面,辅修开课学院专业学习类社团可以针对辅修学生群体开展招新宣讲活动,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实现全面发展。同时,以社团组织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载体,可以提高思政教育实践性,增强思政教育的活力[13]。从而借助学院社团活动提升辅修教育中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总之,依托学院现有学生组织,协调团委、学生会、社团等多面力量,从学工条线增强对辅修学生的教育管理,扩大“组织育人”。这也使得辅修学生在第三课堂活动参与中拥有更多的“参与感”“归属感”与“获得感”。

4 结语

外语类院校以其学科、专业特点,承担着较大的辅修人才培养压力。笔者认为,教育部“以本为本”全面加强本科教育、推进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政工作、辅修学生组织归属的现实需求这三大方面都为辅修教育管理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外语类院校也以其独特的学校特点,在我国院校构建“大思政”格局下,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此基础上,首先可以从增强本科教育入手,引入“课程思政”,打造优质课程,从供给侧提升教学教务管理质量;其次,可以发挥青年教师作用,引导青年教师担任辅修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既有解答者,也有管理者;最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组织育人”作用,丰富辅修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在助力其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最终适应“大思政”格局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趋势,进一步拓宽外语类院校思政引领工作阵地,提升辅修教育管理及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外语类辅修大思政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我国高校金融学辅修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西北大学为例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习的毕业生从业状况调查研究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