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熙民,聂廷晋
(1.武警工程大学基础部,陕西西安,710086;2.武警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86)
军民融合是指军队、国防建设与地方社会发展在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充分融合,其目的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当前,军民融合正由初步融合走向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以试图在技术、人才、教育、资金、物资、信息、服务、管理等方面实现全要素融合、多领域兼容、全方位共享。这为军事院校全面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加快培育高水平多层次人才提供了优质的外部教育资源,特别是为打造高水平与拔尖人才队伍提供了难得的新契机。当下,作为军事院校重要分支的武警院校,急需以“新三项工程”之一的人才工程建设为主抓手,借助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一优厚的大平台,在自身人才队伍构建上寻求新突破,从而使武警院校专业融合式培养获得不竭的人才资源支撑,并最终使新时代武警部队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
军民融合为武警院校人才队伍的优化提供了广阔舞台,武警院校应趁势而上,有所作为,这样才能保障“新三项工程”顺利收官,促进武警院校专业融合式培养获得内涵式深层发展。
从来源上讲,武警院校教员与管理人才大部分来源于地方著名高校,特别是专业技术教员与管理者和科学文化课教员。他们传授知识,精心育才,尽职尽责,已成为当下武警院校建设的主体力量之一,为武警教育鞠躬尽瘁。地方高校是武警院校人才队伍中新生力量的摇篮与主阵地,特别是当前,随着武警院校改革走向深水区,正值大批老教员离开及武警教育转型之际,地方高校所提供的新生力量作为非现役文职人员大批涌入,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与管理任务。鉴于此,武警院校须紧随军民融合大势,构建军地院校优质人才资源平台,掘源及井,不断择需优选符合强军目标的新生力量进入武警院校人才方阵中,使之成为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的优秀有生力量。
当前,信息化社会变革巨大,地方高校实力雄厚,且教学理念、专业拓展与科技创新时效性更强。鉴于此,武警院校应紧盯新时代巨变,以军民融合为主要推手,让人才在与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的交流中常新常变,从而不断创新驱动,永葆发展后劲,源源不断地培塑人才劲旅。深一步看,实际上,武警院校长期以来教学模式与内容偏于单一,创新力偏弱,已成为深度发展的瓶颈,必须革故鼎新,借助军民融合平台,不断优化人才矩阵,从而让现有人才保持新鲜活力。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强教育资源统筹,使军事教育和国民教育深度融合”。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管培俊说:“高等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主体,亦理应成为军事教育之强大后盾,军民融合将为新时代军事人才培养开启新篇章。”[1]当前,军民融合本身也已经出现新气象,其理念已跃入新阶段与新形态。如,探讨大数据下的“互联网+军民融合”等,旨在通过互联网进行“融合方式渠道拓展、融合资源内容更迭、组织管理模式重塑,从而实现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军民融合生态圈,其基本形态是智慧性、及时性和精准性”[2]。这些革除旧疴的举措均需首先从人才建设上予以转型。再如,近年来地方高校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教育教学与方法创新如火如荼,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场景化学习及慕课、微课等的创制,特别是十分流行的 “雨课堂”“智慧课堂”及可期的5G之下的“未来教室”(5G+VR+AI)等,手段新鲜而效果甚好,武警院校须迎头融入,让自身教管人才汲取地方高校的新鲜经验,以提升利用多种终端融合平台的技能;从教学革新上讲,近期地方高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新,突出“立德育人”的新时代价值引领指向,就很值得武警院校教员借鉴。
武警院校不仅处在一个重大转型的窗口期,而且正处于重大跨越的突进期,关键就在于能否具备高层次人才与拔尖人才。实际上,武警院校建立时间短,底子薄,资深专家、院士等高层次师资奇缺乃至为零已成为决胜的致命瓶颈之一。通过军民融合大战略,依托高层次人才的加入或提供有效资辅咨教,便成为当务之急。地方高校高知人才济济,可谓是武警院校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是“我国军民融合中军和民之间的桥梁枢纽。……在资源、人才和技术等信息交流渠道方面,更好地协调军民融合发展,并且借助自身的学术优势……在我国军民融合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人才培养和支撑作用”[3]。武警院校要利用驻地地方高校、科研机构集中的优势,推进教员互聘互访互研、学术合作与攻关等,拓展军地院校深层次互惠互育共享的人才路径,满足自身高层次高端人才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地方高校专门的高水平军民融合研究团队及军民融合产业研究团队已频现,并高效展开实质性工作,他们是成功的新型“军民融合发展研究智库”,值得武警院校紧随其后加以借鉴。
在当前军民融合视野之下,武警院校人才建设模式要遵从多元并举的思路,并采用四联并用,即包括引进、培塑、借力、共联等,做到联通有无,打通机制创新、方式转型、平台建构、资源共享等,以积极构建丰富、立体、多元的武警院校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还应深知:基于军民融合视野的武警院校人才队伍构建应坚持多元化新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佳的人才驱动效能。
实际上,武警院校人才队伍构建历来存在误区,认为院校军民融合仅仅在于教学人才。不仅如此,基于军民融合视野的武警院校人才队伍构建还应包括院校所包含的各种人才主体,涵盖教学、科研、管理与保障等各类型人才群体,并扎实寻求各自的全要素新路径,这样才能更全面构建武警院校军民融合式人才队伍建设的新体系。
武警院校要充分依托军民融合,利用地方优厚教育资源,走聘用制、任期制、客座制等相结合的路子,形成现役教员、部队教官、文职教员、外聘教员互为补充、优势互补的新型教员队伍结构,同时在军民融合大框架下通过各种方式培塑一流教学力量。主要途径有:一是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教学交流与教改研讨,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探究教学新模式与新机制。二是共建军地教师发展中心,打造军地教员培训基地,并实施分层次培塑,区分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拔尖教学人才、教学骨干与新入职教员,组织开展教员岗前培训、教员轮训、业务交流、岗位练兵和教学比武竞赛等。三是邀请地方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来校传金送宝,以更新教学理念,交流教学经验,提升专业视野,提高教研能力。四是构建多元化平台支撑,如建构军地文化基础课、专业课、慕课共享平台。五是共建远程示范教学渠道、同步实验课等,利用军地共享大数据与信息网络,以促进武警院校教学方式的大跨越与新转型。六是依托地方国家级与省级教学团队,打造武警院校优势学科群中的拔尖教学人才与重点学科教学团队。七是鼓励参与地方高校教研项目,特别是参与新技术新成果项目,以扎实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更新,带动教学质量提升。八是推进教研课题协作攻关,并从中生发出前沿性本科、硕博士毕业论文选题。
武警院校可通过军民融合集聚效应,依托地方优质科研资源,积极吸纳先进的科研技能与方法,为武警院校科研人才培育提供新机遇与新途径,并培养一批武警部队科技领军人才,全方位提升自身科研人才硬核素质,以打造多元化、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主要途径有:一是邀请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专家来校讲学、作学术讲座。二是借用地方高校雄厚的科研资源,或引进或培塑或借力或共建,聚力集智互建,积极培育武警院校中青年科研骨干、武警部队科技领军人才;积极参与地方知名院校博士后流动站并推进科研学术交流;积极助力武警部队创建科研创新团队,参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计划”,特别是协助武警院校院士培育,以实现国家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突破。三是设立军地高层次人才专家库,并在科研合作中借鉴交流,以锻造科研团队与科研骨干。四是共攻科研难题,积极共联申报、攻关重大科研项目,推动武警院校优势与特色项目合作,以突破武警院校自身发展瓶颈。五是积极构建军地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大胆参与全域性军民科研合作,不断提升军民协同创新水平,同时也为自身军民两用技术提供转化渠道,增强广域发展可能。六是依托地方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实验室、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寻求科研新突破与武警武器装备新发展, 以强化武警院校的科研创新。其原因在于高校及其下辖的实验室,是“孕育国防科技创新成果的强大孵化器”[4]。七是积极参与区域军民融合联盟,尽快融入大区域军民融合人才创新区,实现军地智库精准对接,加快武警院校军民融合创新人才发展。八是与地方高校共建多个实验室、研究中心,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并强化深度合作机制。九是共设军地军民融合科研基金、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以雄厚的资金平台聚力共创重大科研创新工程。
建强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也刻不容缓。要改变这一弱项短板,武警院校应依托军民融合进行变革,以适应当代高校治理理念的巨大革新与管理方式的深刻转型,同时积极吸取地方高校“00后”学生管理的经验与教训,从而极大提升武警院校管理人才队伍的能力与素质,以便补齐在现代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方面的缺失。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分期安排武警院校领导、院系分管教学领导、教学参谋参加地方高校教学管理人才交流活动,并适时参与区域高校高级管理人才研讨会。二是积极选派教学管理人才与骨干参加地方高校各种教学管理进修班与培训会。三是积极参与地方高校组织的管理人才岗位练兵或比武竞赛。四是加强与地方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密切联系,选准政治强、懂教育、会管理的干部去交流学习,以把握现代大学管理的新特点与新要求。五是构建军地院校教学管理人才专家库、教学管理基金等多元化平台,作为教学管理人才共享资源、信息与资金的支撑,为武警院校教管人才搭设交流合作平台。六是积极推进武警院校学员队干部与地方高校管理干部交流任职机制,以助推军地院校管理人才的交流与共享。
教研技术保障与教学设备的有效运用,是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与必备条件,特别是在教研保障的技术化、智能化与数字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当下,更显重要。地方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在办学资源建设与教学软硬件创建方面,具有丰富独到先进的实践经验,武警院校需大力借鉴,在学习与交流中塑造优质保障人才,极大增强服务能力。除了汲取置办一般教学设备的经验外,武警院校还可采取以下途径:一是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多功能)辅助中心的创建上,应该选派擅长者去地方高校学习设备器材选择与操作技能。当前地方高校在军民融合资源利用上,主张建立军地统建共用模式,希望形成统一规划、投入、建设、管理,建成由区域各军队院校、地方高校共同使用(包括训练场地、实验室、图书馆等基础保障资源在内)的资源建设模式,[5]特别如智慧教室的创建、专业专修室的建设等方面。二是学习地方高校如何构建大数据、云平台等前沿技术和购置各种教研软件,如“雨课堂”系统的购买与使用。三是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地方高校的培塑,如图书馆图书与资料的建设,以及各种数据库的创建,特别是与驻地各种优质纸质与电子资源的共享,急需获得一手经验与技能培养,这些更应该通过军民融合渠道获得地方高校的大力支持。
总之,军民融合国家大战略深度发展的绝好态势,是武警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助推器,武警院校要乘机放长眼光,积极寻求新路径,应势而为,从而为自身获取丰赡的人才支撑,极大推进武警院校专业融合式培养的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