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状况调查研究

2020-03-03 15:18马多秀
教育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倡议国际化办学

李 欢,马多秀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2016年7月,《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指出,“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加强合作、共同行动,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扩大人文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共同开创教育美好明天”[1]。西部作为有效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沿阵地,对促进我国与世界接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部高校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利用自身地域优势,在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方面有巨大的潜力。从政策角度来讲,本研究既可以呈现政策的实施效果,又可以发现政策实施中的不足,并为政策的实施提供可行思路。从理论角度讲,本研究能完善和丰富人才培养理论。从实践角度来讲,本研究能为西部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建议。

一、研究设计:从五个维度分析西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状况

本研究在阅读大量的政策和文献的基础上,编制“西部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和调查内容两部分:基本信息包括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专业、学历等信息,调查内容主要由五项指标构成,它们分别为政策认知、培养理念、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以及合作办学,其中每个一级指标中各含两个二级指标。

为了提高本研究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本项研究中调查问卷发放的范围覆盖我国西部“一带一路”沿线的8个省(自治区),涉及34所西部高校,共计1149名教师,其中:“211”院校占15%,普通本科院校占59%,职业院校占26%;男教师占41.6%,女教师占58.4%;博士学位教师占23.2%,硕士学位教师占48.7%,本科学历教师占26.6%,专科学历教师占1.5%。本调查以发放纸质问卷为主,对问卷调查的数据采用软件SPSS 21.0中文版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发现:西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有待改进

(一)部分教师对“一带一路”政策认知不足

在对政策的熟悉程度方面,教师在“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程度如何”的回答中,9%的教师表示非常了解,32.9%的教师表示比较了解,33%的教师表示了解,22%的教师表示不了解,3.1%的教师表示非常不了解。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学历的教师对“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程度如何”的回答存在显著差异(P<0.01):学历越高,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程度越高。在对政策的认知途径方面,教师在“您了解‘一带一路’最重要的途径是什么”的回答中,30.6%的教师通过学校宣传了解,35.7%的教师通过电视、报纸等渠道了解,32.3%的教师通过手机新闻、朋友圈等网络终端了解,1.3%的教师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可见,教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途径呈现多元化。另外也可看出,学校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力度是不足的。

(二)西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比较落后

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教师在“您所在的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体现‘一带一路’倡议的程度如何”的回答中,7.4%的教师表示非常高,30%的教师表示比较高,18%的教师表示高,29.7%的教师表示一般高,9.3%的教师表示不高,5.5%的教师表示不知道。通过卡方检验,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对“您所在的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体现‘一带一路’倡议的程度如何”的回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职业院校、普通本科院校、“211”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方式方面,教师在“您所在的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派留学生制度完善吗”的回答中,5.3%的教师表示非常完善,35.9%的教师表示比较完善,26.1%的教师表示完善,14.5%的教师表示不完善,1.5%的教师表示非常不完善,16.7%的教师表示不知道。可见,大部分教师在不同程度上表示其所在的高校留学生制度完善,但仍有教师表示其所在的高校留学生制度不完善。

(三)西部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在西部高校外籍教师的数量方面,教师在“您认为您所在高校外籍教师数量如何”的回答中,4%的教师认为非常高,18.5%的教师认为比较高,39.2%的教师认为一般,16.4%的教师认为比较低,14.5%的教师认为非常低,7.4%的教师表示不知道。通过卡方检验,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对“您认为您所在高校外籍教师数量如何?”的回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普通本科院校、职业院校、“211”院校。在高校教师的交流方面,教师在“您有去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的情况吗”的回答中,去过很多次的教师占4%,只有一次的教师占11%,从来没有去但很想去的教师占46%,不想去的教师占4%,没有机会去的教师占35%。可见,绝大部分教师有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的意愿,然而缺乏机会。

(四)西部高校国际化课程设置不太合理

在显性课程设置方面,教师在“您所在的高校有没有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而开设相关课程”的回答中,30%的教师回答“有”,22%的教师回答“没有”,48%的教师回答“不知道”。可见,大部分教师对此表示不清楚。在隐性课程的开设方面,教师在“您所在高校围绕‘一带一路’主题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情况如何”的回答中,33%的教师表示举办了很少活动(很少举办活动),38.5%的教师表示举办了较多活动,8.5%的教师表示没有举办活动,20%的教师表示不清楚。通过卡方检验,不同类型高校的教师对“您所在高校围绕‘一带一路’主题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情况如何?”的回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活动频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职业院校、“211”院校、普通本科院校。

(五)西部高校合作办学水平不够理想

在合作办学的程度方面,教师在“您所在高校是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的回答中,43%的教师选择“有”,15.8%的教师选择“没有”,41.2%的教师选择“不知道”。在合作办学的效果方面,教师在“您认为贵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对贵校师资总体水平(贵校办学成效/学生学业成效)的提高情况如何”的回答中,10.5%的教师认为非常有效,41.8%的教师认为比较有效,42.8%的教师认为一般有效,4.9%的教师认为无效。可见,大部分教师认为合作办学未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三、研究建议:多措并举提升西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水平

第一,高校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据相关调查,近半的被调查者了解政策不够深入,只停留在知道“有”的层次而不去深入了解,因而记忆的时间也由此受到限制。[2]因此,高校应营造良好的政策学习氛围,将师生对政策的认知从“有”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转变,促进师生对政策的理解,加深记忆。

第二,师生重视“一带一路”倡议的学习。国际政策的学习可以避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危险倾向,开拓师生视野,培养师生大局意识,引导师生树立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观念,了解国际形势与政策,追求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高境界。

第三,拓展“一带一路”倡议宣传途径。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媒体,广泛、及时推送国际政策、时事新闻,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政策的宣传途径注入新鲜血液,与时俱进,将“热腾腾”的新闻信息送到广大师生手中。

(二)转变传统理念,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一,高校明确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高校应及时掌握国际形势,了解市场需求,从而明确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第二,高校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应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文化,这将成为学生乐于走出国门的“吸铁石”,他们不再因为语言沟通障碍、难以适应等因素而困扰。另外,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走出家庭、学校这样的“舒适圈”,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困难,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成为高校必不可少的工作。

第三,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高校应在教学模式上尝试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打破专业壁垒的限制,在各个专业中普及“一带一路”的相关知识和传播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高校应当重视非外语类专业的学生系统学习本专业领域的外语知识的需求。[3]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外方专家开展讲座或开设课程,使学生能够领略不同风格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开阔眼界,拓展思路。[4]

(三)加强教师队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第一,高校重视外籍教师的引进。教师的国际化水平直接影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力量。高校应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高学校外籍教师的数量,为学校的师资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第二,高校积极开展教师交流。教师之间的切磋,有利于教师思维火花的碰撞,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交流主要分为对内、对外两种。对内,学校内部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对外,本校教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师进行交流,如开展相关讲座、论坛,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有利于文化融合,构建相互学习新格局。

第三,高校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同样重要,只有具有国际化师资力量的教

育团队才能培养出适应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5]首先,高校应制订完备的培训计划,确定目标,防止盲目性、被动性。其次,高校应贯彻落实培训计划,重视培训过程。最后,完善评价体系,确保培训效果,防止“走过场”“形式化”现象的发生。

(四)创新课程体系,增添相关课程,优化实施效果

第一,高校设置“一带一路”相关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渠道。高校应开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课程,系统地向学生宣传“一带一路”倡议,普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文化知识,加强学生对政策的理解。此外,高校应调整课程结构与设立新的专业,让课程内容逐渐丰富,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譬如设立国际贸易专业,将新技艺、新知识、新科研成果作为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6]

第二,高校举办“一带一路”相关活动。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会、留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体育竞技类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高校教学应从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向“发现式”“探究式”转变,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另外,学生应注重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内化,加深理解与记忆。

(五)开展合作办学,凸显自身特色,加强国际合作

第一,高校以“一带一路”政策为契机。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提出了包含中外合作办学在内的“五大合作重点”。[7]西部高校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有效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中外合作办学。

第二,高校应打造自身特色。民族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更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内在依据。[7]西部具有自身的魅力及吸引力,每年会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因此,西部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教育,弘扬本土文化,打造自身办学特色,开设校本课程,吸引外国留学生前来学习深造。

第三,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建立伙伴关系。西部地区与周边14个国家接壤,与这些国家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上相近,西部地区高校与周边国家高校合作办学,能够更容易产生心理认同,更有利于合作深入开展。[7]高校可积极与沿线国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热情的态度欢迎外国留学生,以开放的态度鼓励本校学生走出国门,设立交换生等国际项目,增进国际友谊,形成教育合作新模式。

猜你喜欢
倡议国际化办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