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彪,黄朝忠
(山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山西太原,030619)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等中医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有新认识、新作为,这样才能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高等中医院校作为传播中医文化的主阵地,应充分挖掘这一文化资源,将中医文化特有的人文特质和精神品质融入德育建设中,这对完善高等中医院校德育体系,改进德育大有裨益。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高等中医院校应紧抓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锤炼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把“树人为核心,立德为根本”内化到学校建设的各个环节领域中。
当前社会结构加速转型,伦理道德、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等都在发生急剧变革。看病难、药价高、医患纠纷突出、乱收红包等众多行业问题在社会大众及媒体对医药行业的高度关注中显露出来,医患之间的安全感和信任度均呈下降趋势,医患关系剑拔弩张。究其深层原因无非是社会历史和体制机制存在弊端,而同时不可回避的是一些医院和企业受利益最大化的驱使,急功近利,个别医疗服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和操守缺失。因此,“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在强化医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显得尤为迫切。
高等中医院校历来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为充分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顺应学校发展大势,各高校积极筹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引进专业思政人才,改进教学方法,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以期为社会培养和输出德才兼备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与此同时,筹建部门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高等中医院校的德育工作距离国家要求、社会期盼、学生综合发展诉求还有很大差距,诸多问题尚需解决。
1.思想懈怠,观念滞后
首先,在思想上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部分高校一线教育工作者认为德育工作是虚的和软的,不值得投入太多精力。其次,观念滞后。部分教育工作者简单地将德育工作定义为讲好思政课程、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督促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甚至将维持校园安全工作委派给学团学生骨干。
2.研究停滞,创新不足
德育理论研究没有紧随时代的步伐,理论空洞,华而不实。德育理论本是层次、内化、修正、自觉和升华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和形式变化。理论指导的不到位,会直接导致理论创新苍白无力。高等中医院校的德育课程总体上处于人才培养方案边缘学科的位置,导致承担理论和实践的工作者不重视课程、不善于研究、不精于总结,因此无法实现在“实践—总结—升华—指导实践—形成理论—指导实践”的德育过程中脚踏实地。[2]
3.授课乏味,方式落后
高等中医院校中,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大多毕业于师范类或综合性院校,虽掌握比较丰富的人文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必要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储备。如果高校的德育授课形式与初高中阶段无太大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照本宣科,不结合当下实际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思政教育灌输,会导致他们缺乏参与的热情和兴趣。加之,高等中医院校的专业类课程本就繁多,德育课程如果乏味而冗长,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思政德育课程产生疲倦心理,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3]
4.知行脱节,流于形式
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德育工作常常被浅显地理解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达和灌输、通知与被通知。形势政策课上学生的抄抄写写、班级团日活动、支部民主生活会、辅导员与学生的例行谈话、校园文体活等等,本应是实践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但如果仅仅将“实践”理解为凑学时,或完成学生活动的任务量,不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中医院校学生的自身优势将无法真正发挥出来,德育工作也难以做到“内化于心,外见于行”。
5.目标空泛,缺乏层次
德育目标在内容上追求高大全,形式上追求口号响,却忽视了学生的成长规律、个体差异和情感变化,缺乏层次性、阶段性和吸引力,不接地气,让学生望而生畏。
中医医德要求从业者成为一名自身修养高洁、待病人尽心尽责、待同行督促共济、待社会忠孝济世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充分挖掘中医文化中的德育价值,培养学生发扬医德品质,对加强和改进中医院校的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中医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对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和谐统一性的认识。将其运用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可以提炼概括为“德育的人本整体观”和“德育的环境整体观”,主要体现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4]德育工作者要调整思路,借鉴中医整体观念,丰富中医文化知识储备,与高校各部门协同合作,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榜样作用,逐步提升工作效率,结合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特色特质,共同营造适合高等中医院校学生的德育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本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德育教材,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奉行“立德为先”的德育理念。它揭示的人体宇宙奥秘,战胜疾病、维系健康的方法以及无数仁心精术的大医风采对指导学生探求知识、满足个人事业发展、树立医德医风的德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5]
中医医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古有董俸治愈病人不收取财物,让病患广植杏树,杏林满园;今有被誉为“广州华佗”、为中医四处奔走呐喊的国医大师邓铁涛,用一生践行“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的人生格言,德艺双馨。这些医者高风亮节的事迹、道德榜样的典范是中医院校进行德育最生动鲜活、最直接有效的题材和实例。把中医医德与学生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将其融入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6]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上工治未病”,提出预防重于治疗,这种未病先防的理念启示我们对学生德育工作也要提前做好预案,在充分掌握学生动态的前提下,及时提供帮助解决突发问题。如学校在新生开学时,针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开设绿色通道,赠送“爱心大礼包”;针对学生学业压力、心理困惑开设专业心理咨询室,要求辅导员定期组织谈心谈话,积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残疾学生,提供人性化的宿舍,充分保证学生的权益。工作中贴近学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给予教育引导和帮助,德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以师带徒的师承教育,是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数千年来,口传心授、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造就了无数医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名医大师。把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与当代中医院校课业教育有机结合,发挥名医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极大的影响,对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学生德育工作体系和格局,发挥全体医教人员协同育人作用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记。中医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所倡导遵循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大医精诚、医乃仁术”“治未病”等价值观,深深影响着人民的思维行为方式和生活生产实践。经过30余年的发展,山西中医药大学从汾水之滨到乌金山下,不断汲取三晋文化,传承傅山文化,逐步把中医文化渗透在学校德育建设中的方方面面,积极探索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体系。
学校在30余年饱经沧桑的办学历程中,从汾水之滨太原校区300余亩的拙朴建筑,到乌金山下晋中校区千余亩满园新苗、诗意灵韵的杏茂成荫之地,浸润了几代山中医人砥砺耕耘、执著求实的奋进汗水。学校汲取三晋文化、弘扬太行精神、传承发展傅山文化,形成了“求真济世”的校训和“艰且益坚、持重笃行”的办学精神。这种精神动力推动着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提高德育水平。这种办学精神已浸润到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日常的文明行为中,已融入到学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业探索中,已渗透到浓浓的三晋文化和中医文化校园氛围中。[7]
新修建的极具中医文化理念的中医药博物馆,详细记载了学校办学发展的点滴历程,记录了历代山中医奋斗创业的先驱者,收录了山中医名医大家的先进事迹,呈现出山中医的锦绣画卷。入学伊始,“知校史、唱校歌”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堂课,带领学生洞入岐黄门,入得杏林园,心沐上湖水,使学生接受中医文化校园的熏陶感染,以悬壶济世为己任,孜孜以求。
学校“诚信、精进”的学风,不断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德修养和实践能力,使其潜心求学,成己成人。学校创新探索构建以思政教育、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就业素质5个平台20个模块为基础的第二素质课堂体系,充分发挥第一、第二课堂协同效应,使其贯穿学生德育的全过程。
2011年山西中医药大学着手建设晋中校区,以整体设计为契机,大力弘扬“仁、和、精、勤”的中医文化精髓,结合傅山文化元素和山西地方特色,以“秦砖汉瓦、唐风晋韵”为风格主体,精心打造晋医学堂、诗意校园,使得园有品位、生有风华、师有风貌、校有风格,用校区文化潜移默化地浸润感染师生,展现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校园整体布局上,晋中校区集仁济书院(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仁爱书院(护理学院)、和剂书院(中药与食品工程学院)、知行书院(健康服务与管理学院)四大书院群落,和傅山广场、思贤广场、大医广场、厚朴园学生活动广场群落于一体,以岐黄大道和求真济世桥梁为主线,以杏园之门(岐黄门、远志门、悬壶门)、上湖、神农药谷为支点,充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的精髓,对楼宇建筑、道路桥梁进行了系统的命名。学生身处中医药文化特色鲜明的校园,接受文化熏陶,稳固专业思想,促进技能提升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学校实施“文化上墙”项目,建设校园浮雕群。在岐黄门东西两侧雕刻统一设计的“源远流长”“岐黄论道”“神医扁鹊”……“继往开来”共16块文化墙。整个浮雕群以中国历史发展为脉络,以具有代表性的历代名医、历史典故和学术流派为构成元素,内容丰富,磅礴大气,充分彰显了中医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突出了学校特色文化,强化了文化育人的功能,提高了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认可度,同时也成为学校宣传和普及中医文化的独特景点。
学校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吕景山教授和王世民教授的学术影响力,组建“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开设“傅山国医大讲堂”“道德讲堂”等一系列文化讲堂,使学生近距离领略名医大师的风采,聆听谆谆教导,增强学习热情及传承之志。
学校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的引导作用,以校园科技文化节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中医药特色文化活动,打造“一院一品”文化品牌。如组织开展“四大经典背诵大赛”“中医药知识竞赛”“大学生上讲台”“读书笔记大赛”等专业文化活动;开办《新中医青年》《潺潺》等学生专业校刊;利用暑期开展“三下乡”、采药识药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等社会实践活动,营造中医文化学习和践行的浓郁氛围。
学校充分发挥辅导员班团干部的创造力,组织学生开展班级“中医讲堂”,立足中医特色,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入手,逐步过渡到理解和认同中医文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自信。
高等中医院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步提高传统文化的教育地位,如增设中国古代哲学史、大学语文、国学概论等对中医学具有渗透作用的课程作为必修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感悟,培养中医思维方式和基本概念,同时缩减部分西医的课程和学时,使专业教育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培养符合“老中医”标准、熟悉中医发展历史、掌握中医基本技能、具有高尚情操的医学人才。
青年教师是德育队伍的主力军,学校应在青年教师入职岗前培训中加强思政、德育、中医文化的培训,使中医院校德育教师不仅有过硬的人文专业知识,还具备一定的中医文化知识储备,使其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中医文化有机结合,从而在中医院校讲好思政课,做好德育工作。
高等中医院校德育工作庞杂,涉及面广,不仅需要学校德育工作者改进学校思政格局,推动德育工作向前发展,更需要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规划,确保相应的投入。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以点带面,坚持不懈,不断总结完善,才能把“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学校德育水平再上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