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仁爱之心的养成探析
——从药家鑫、林森浩案谈起

2020-03-03 15:18邹禄禄
教育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仁爱之心舍友天地

邹禄禄

(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药家鑫、林森浩案触目惊心,震惊全国。虽然两案的性质不同,但有共同之处——两人之所以做出这样令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皆源于他们仁爱之心的缺失。这也反映出当前高校由于人文教育的缺失而导致大学生仁爱之心缺乏的现状。大学生仁爱之心应有哪些表现,又应如何养成?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生应具有的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是人之为人应具有的基本的心。孟子明确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恻隐之心”作为“四心”之首,是仁爱之心的源泉和根基,是人所固有的基本的心。作为高素质的人才,仁爱之心是大学生应具有的基本素质。那么,大学生的仁爱之心应有哪些具体表现?孔子提出了丰富的“仁爱”思想。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仁爱”不仅表现在“爱父母”“爱兄弟”,还要“爱朋友”,由“爱朋友”推及“泛爱众”。由此可知,大学生的仁爱之心应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自己有自尊、自重、自爱之心

对自己有自尊、自重、自爱之心,这是尊重他人、爱他人的前提和基础。假如一个人没有自尊、自重、自爱之心,很难做到尊重他人、爱他人。只有一个人真正懂得如何做到自尊、自重、自爱,才能真正做到尊重他人、爱他人。自尊是指维护、尊重自己的人格,既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自己,自己也不辱没自己的人格;自重是指行为检点,不轻浮,不自以为是,不自高自大;自爱是指珍爱自己的身体、名誉和人格,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大学生应有自尊、自重、自爱之心,才能真正尊重他人、爱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爱心,从而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孟子有言:“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药家鑫、林森浩的行为看似是非常爱自己,不想为自己的冲动行为承担一点责任,但其实是并不懂得如何真正地爱自己,结果是害人害己。

(二)对父母长辈有孝顺敬爱之心

孝顺、敬爱父母是做人的根本。父母给予了儿女生命,并含辛茹苦地养育着儿女,儿女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无尽心血。父母的亲子之爱、舐犊之情是无私的、博大的。一个人如果对给予了自己生命和辛勤哺育自己长大、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孝敬,那他就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故中国古人强调: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不仅是奉养或赡养父母,还要敬重父母,听从父母的教导。弟子子游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只赡养父母而不敬重父母,和养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孔子强调了子女对父母敬爱的重要性。

大学生对父母的孝敬之心,表现为以下方面:感激感谢父母的付出,对父母抱有感恩之心;理解体谅父母,力所能及地分担父母的负担和忧愁;认真努力学习,争取考取优异的成绩,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和心血;和父母多沟通、交流,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师长如同父母,大学生应敬重师长,虚心听取教师的教诲,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自觉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对同学、朋友有关爱之心

同学、朋友在学习生活中朝夕相处,应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关爱。在生活中,只有对同学、朋友有一颗真诚关爱之心,当同学、朋友遇到困难时真心帮助,同学、朋友才会发自内心地关心、帮助你,也只有这样才能与同学、朋友结成真挚的友谊。在真挚友谊的陪伴下,同学、朋友在生活学习中才能开心快乐。大学生关爱同学、朋友,表现为以下方面:关注他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尽力帮助同学、朋友渡过难关;关注同学、朋友的痛苦之事,尽力帮助同学、朋友排忧解难;关心理解、体谅同学、朋友,有了矛盾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处理问题;尊重同学、朋友的隐私,不窥探、不宣扬同学、朋友的隐私。关爱同学、朋友,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宽容的心、纯真的心、感恩的心和真诚的心。林森浩案的悲剧主要就是因为林森浩缺乏对舍友黄洋的关爱之心,仅仅因为对黄洋看不顺眼,就想着用投毒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而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会对舍友造成多大的痛苦和伤害,结果导致悲剧的发生,害人又害己。

(四)对弱者、贫困者有同情、怜悯之心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也都有成为弱者、贫困者的可能。只有在我们有能力为弱者、贫困者做些事情的时候,能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我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才有更多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我们。因此,从这方面来说,对弱者、贫困者的关心和帮助其实就是关心帮助自己。同时,弱者、贫困者处于社会的底层,处境窘迫,生活困难,急需要别人的关心帮助,力所能及做些帮助他们的事情,给他们温暖和希望,他们感激的眼神也会给我们快乐和力量。大学生作为未来高素质的人才和国家的栋梁,应具有悲天悯人之心,应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关注弱者和贫困者,对他们有同情、怜悯之心。因此,大学生应在努力学习之余,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关心帮助弱者、贫困者的事情,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投身公益事业,感受被人需要的快乐,领悟帮助别人其实也是一种快乐的真谛。

(五)对社会有责任之心

责任之心就是每个人都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人,而是一个带有社会属性的社会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就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责任都是相互的,我们只有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社会才会为我们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作为高素质的大学生,不仅要自觉承担自我成长发展的责任,而且要主动承担照顾帮助同学朋友、孝敬父母长辈的责任,更要积极承担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只有这样,才不辜负父母,不辜负国家和社会的培养和期望。诚如杰迈逊夫人所说:“责任感是把整个道德大厦连接起来的黏合剂;如果没有责任这种黏合剂,人们的能力、善良之心、智慧与正直之心、自爱之心和追求幸福之心都难以持久。这样的话,人类的生存结构就会土崩瓦解,人们就只能无可奈何地站在一片废墟之中,独自哀叹。”[1]责任心是社会道德大厦的黏合剂,只有每个人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稳定,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大学生在这方面更应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表率。从药家鑫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是严重缺失责任心的,不想承担任何责任的念头,使得他丧失了理智,做出了疯狂的行为。

(六)对大自然有热爱之心

作为自然的创生物,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恩赐和馈赠。只有珍爱、保护大自然,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人类才可能持续生存和发展。但是,当前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和污染却触目惊心,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水、大气、土壤等资源的严重污染不断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宰,大学生应努力做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主动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木,与花鸟虫鱼和谐相处;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首先保持自己周围的洁净,不破坏环境,不浪费资源,并勇于同污染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善待自然,抑制自己的无限欲望,解放自己的心灵,摆脱对物质的绝对依赖,融入自然,与万物对话与交流,悲天又悯人。

(七)对天地宇宙具有敬畏之心

人诞生于宇宙之中,生存于天地之间,又终将归于宇宙。宇宙创生人类万物,是人的生命诞生之根之源,也是人最终的根本归宿。天地承载万物,是人生命存在之根基,为生命的延续提供资源和能量。天地宇宙就像人类的父母,不仅赋予人类生命,而且为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给予了丰厚的恩赐。因此,人类对天地宇宙的敬畏是理所当然的。古今中外许多哲人表达了这一理解和认识。孔子曾明确提出要敬畏天命。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天命即天地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人们不能违背的,因而是人们应当敬畏的。康德也曾指出,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已的敬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2]这里的“在我之上的星空”就是指天地宇宙,“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主要是指内心的良知,两者是有密切联系的。内心的良知是天地宇宙特性在人身上的体现,是天地宇宙特性在人身上打下的烙印。因而,对内心良知的敬畏就是敬畏天地宇宙。作为拥有高度智慧的大学生,应当深刻认识到:生命与天地宇宙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从天地宇宙的视角理解人生价值、意义和历史使命,尊重、热爱、敬畏生命;认识到天地宇宙的崇高与神圣,增强对天地宇宙的虔敬与信仰;坚守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遵从内心良知的声音,因为良知就是宇宙在人身上打下的烙印,是宇宙特性在人生命中的显现。因此,坚守良知,就是敬畏天地宇宙。从药家鑫和林森浩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之心,对天地宇宙的敬畏也是淡漠的。

二、大学生仁爱之心的缺失

仁爱之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每个人不能缺失的根本之心,如果缺失,人则不能成为真正的人,人的行为则是非人的行为。关于这一观点,孟子早就明确提出。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如果丢失了这些心,则不能成为真正的人,做出的行为亦是非人的行为,药家鑫、林森浩的所作所为即为明证。

在审判过程中,药家鑫承认,撞人之后之所以又把受害人杀害,就是因为他下车后发现伤者意识清醒,正盯着他的车牌看,他为了不承担撞人的后果和责任,竟然毫不犹豫地把刀刺向已经痛苦不堪的受害人,没有丝毫的怜悯和同情之心。林森浩在生命的最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坦言,之所以会以“恶作剧”的方式残害舍友的生命,是因为自己缺乏做人的底线。他看舍友黄洋不顺眼,就想“整一下”舍友,搞个恶作剧,竟然把具有剧毒的化学试剂投进了饮水机,任由舍友喝了下去,而不顾及黄洋的身体健康,在舍友病情逐渐恶化的时候,又害怕承担责任,没有勇气及时说出真相,任凭舍友在痛苦绝望中离去。可见,林森浩说的没有做人的底线,就是缺乏最基本的爱人之心、同情之心、怜悯之心和责任之心。由此可见,一些大学生虽然智商很高,却道德品质低下,心胸狭隘、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缺失最基本的爱心、同情心、怜悯心和责任心。究其原因,这是与当前我国大学重视知识教育和智力培养、忽视人文教育有密切关系的。

学者刘锋杰认为,当前中国大学最缺失的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大写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经教育而更加情韵悠长,光明磊落。[3]大写的人是指道德品质好,心胸坦荡、光明磊落的人;舒展的人与功利化的人相对,即心灵饱满、情韵悠长、有更多丰富追求的人。可见,人文教育的实质是把学生教育成为心胸坦荡、光明磊落、诚实正直、有情趣、有意境、有追求、有爱心的人。但是,当前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会致使一些大学生心胸狭隘、急功近利、单调乏味、冷漠无情,缺乏责任之心、善良之心、同情和怜悯之心,成为只知学习、只认功利的人。因此,大学应重视通过加强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大写的人、舒展的人,具有一颗丰富饱满的仁爱之心。

三、大学生仁爱之心养成的途径

大学生仁爱之心的养成,主要通过加强人文教育,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认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自我反思的好习惯等途径。

(一)阅读经典的人文历史书籍

大学生应当阅读的经典人文历史书籍,主要包括古典文集、文学名著、历史书籍及优美文章等。一是古典文集。中外古典文集富有哲理、人生智慧,能够使人修养身心,使大学生阅读之后在现实生活中能保持应有的清醒与理智。中国的古典文集,如《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传习录》等;国外的古典文集,如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休谟的《人性论》,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黑格尔的《美学》等。二是文学名著。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能够为人们构建心灵家园、精神家园,能够触动、滋润、滋养人的心灵,使大学生的心灵保持善感、纯洁和温暖。中国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家》《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活着》等,国外的文学名著,例如《老人与海》《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飘》《唐·吉诃德》《安娜·卡列尼娜》《我的大学》等,都能够滋养大学生的心灵,能够为大学生构建丰富充实的精神家园。三是历史书籍。培根曾说,读史可以明智。我们认为,读史不仅可以明智,还可以明理、明心、明神。也就是说,读史不仅可以使我们增长智慧,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还可以充实我们的精神,丰富我们的思想,也能够使我们的心更加博大和悲悯,更加淡然看待人生的悲欢离合,坦然对待当下遇到的困难、面临的痛苦。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曾说,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4]一个不懂得历史的人是浅薄的、肤浅的单面人,而不是丰富深刻的立体人。历史使人深刻,不仅可以延长生命的长度,还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读史可以使得一个人的心灵更加悲悯、豁达和淡然。例如,《史记》《资治通鉴》《全球通史》、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錢穆的《国史大纲》等,都值得一读。四是优美文章和诗词。培根曾说,读诗使人灵秀。我们认为,读优美诗词、文章不仅能使人灵秀,更能感染、熏陶人的心灵,使人在优美的文字和意境中升华。诵读优美诗词、文章能造就一个人的性格,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例如,冰心的《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朱自清的《朱自清散文集》、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周国平的《周国平文集》等,都是非常值得一读的。总之,大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和优美文章的欣赏和阅读,在获得人生智慧、审美愉悦的同时,能够陶冶情操、修养身心、净化灵魂。如同周国平所讲,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生活在多么不同的世界上啊![5]可见,一个人读书的内容和质量,就决定了他生活的内容和质量,同时又决定了一个人灵魂的高度,这是对读经典书籍的最好诠释。

(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通过学习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把握人文精神,可以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笔者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和宗旨在于孟子所揭示的“求放心”。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仁爱、善良是人的本心,但本心如果不珍爱、不保养,就容易丢失、被遮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就在于让人们找回失去的善良的本真心。孟子的这一见解是非常具有见地的,也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不仅孟子有这样的理解,后继者如周敦颐、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因为他们意识到善良本心(良知)是一切德性和德行的源泉和根本。因此,他们强调要保持住善良本心,不被过度的欲望和私利所遮蔽,按照本真良知之心思虑行事,这样才会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做出符合道德之事。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是使人珍藏、保持人之为人的本真的善良之心。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和精髓所在,以修养身心,提高修养,从而得以珍藏、保持自己本真的善良之心,做一个仁爱之人。

(三)养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古今中外很多哲人都讲到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苏格拉底亦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6]可见,他们都强调,一个人只有在生活中自觉地向“贤人”学习、看齐,省察克己,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

误,品质才会变得越来越好,素质才会变得越来越高,自身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实,自我反思就是为心灵除去灰尘、污垢的好方法。就像温馨的家园,不打扫就会布满灰尘、垃圾满地一样,心灵不清扫也会布满灰尘、留有污垢。大学生只有时常通过反思、内省的方式,把心灵中的灰尘扫除、污垢去除,心灵才能如清扫后的家园般纯洁、明亮、温暖和温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大学生善于向同学、朋友、老师学习他们的优点,及时发现改正自己的缺点,同时,善于静下心来,省察自我内心的不良思想和念头,及时予以纠正和制止。总之,自我反思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良好习惯,只有不断地反省自我,发现内心的不良念头和想法,及时予以制止,抑恶扬善,心灵才会愈来愈纯洁、晶莹和透明。

猜你喜欢
仁爱之心舍友天地
小诗天地
同一条毛巾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曹冲: 有颗仁爱之心的神童
无债一身轻
拾天地之荒
做一名有教育情怀的好老师
努力争做当代“四有”好英语老师
教师的仁爱之心——怀念我的导师李晋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