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下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的习得性无助

2020-03-03 15:18徐明昊范梓幸高佳睿
教育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习得性互联网+教育归因

徐明昊,范梓幸,高佳睿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近年来,“双一流”高校建设使得国家从各个方面加大投入,不断提高专业教育质量以构建高发展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传统英语专业教学显然与国家教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

随着各大高等院校对教学改革的推进,英语专业教学也迎来了变革的浪潮,逐步采用了复合培养、内容跨界、转变发展方向等办法,但是成效始终颇低。究其根本,是其对于英语专业教学的定位始终保持着模糊的形态。有关英语专业教学定位的争论从未断绝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英语专业教学的发展导向。对于专业学习者而言,究竟是强调教授英语专业的语言基础技能还是强调语言科学文化探究的矛盾发展导向始终限制着英语专业教学发展的前进步伐。看似可以协调的二者关系在现有的固化英语等级考评体系下实则难以平衡。二是英语专业教学的服务对象。语言的服务对象始终是人。但是,多样的服务对象却对英语专业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且这种需求是多样的,例如基础技能、工程知识、文化感知等。这对于非母语学习者以及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而言难以实现。三是英语专业教学的教学主体。在语言专业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难以具体切割。一方面,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学地位尽管会提升课程的专业性,但间接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及能动效应。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尽管提升了语言学习体验性及实践性,但间接导致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失去发挥引导作用的功能。目前,部分院校英语专业面临被撤的尴尬局面,这些争论既是制约当下英语专业教学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破解其定位难的关键。

对于英语专业设置的探讨及其教学模式的研究,长期以来是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当下,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互联网+”教育对于语言教学尤其是语言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其中,教学改革必然充当重要角色,这也是高等院校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务。

教育改革形势愈发严峻,教学改革成果也愈发丰富。首先,英语专业教学方法不断在更新换代。在注重体验性的要求下,产生了CBL(案例学习法);在导向性学习的要求下,产生了OBL(问题式学习);在需求导向的要求下,产生了O2O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教学法)。其次,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在螺旋式发展。实用主义之争同时萦绕着改革思维的发展,不断在课程改革上掀起巨浪。先是催生了商务英语专业热、工程英语专业热等应用型语言热潮,后再度回归到对文学、语言学的专业性探究中,最后又回落到对英语专业基础交际能力的强调中。最后,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探究永不停滞。教学主体的相关研究催生了翻转课堂的广泛运用,教学因子的科学判断推动了生态课堂的建立,教学环境的广泛关注促进了情境性教学的建构。

然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具体表现、社会大众对英语专业的争论浪潮、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的怀疑态度进一步引发了对近年来持续已久的英语专业教学革命的质疑。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方式的逻辑问题始终围绕在改革之上。笔者认为,这三者的逻辑关系倘若未在某种模式中得到协调处理,将会直接导致英语专业的习得性无助,从而使得英语专业遭受褒贬不一的评论。

本文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研究背景及探究视角,以混合式教学为针对性研究对象,着重分析英语专业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所产生的习得性无助的主要特征。此外,通过分析该模式下习得性无助的具体成因,为受其困扰的英语专业学生提供解决办法,向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的部分高校的外语院系的教学措施改革提供灵感,进一步优化混合式教学的具体成效,促进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及教学方向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趋势变化。

一、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运用并非率先出现于教学实践中,而是经历由管理到教学的跨越式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始,信息技术主要运用于校园教育管理之中。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迅速普及,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支撑现有的教学格局。信息技术开始运用于学科教学实践中,由此依托互联网技术形成的一系列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被称作“互联网+教育”。基于该教育发展背景,英语专业的混合式教学是指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时,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线上教学同以人为主体的线下教学有机融合。在此种教学模式下,英语专业的学习过程突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学习考评机制也得到了调整,更加凸显了“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性和变革性。

混合式教学发源于美国企业管理界教育培训,随后引入美国高校教学,进而引发了国际有关数字校园存在意义的大讨论。随着我国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混合式教学于2004年起在我国教育理论界逐渐成形。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混合式教学主要指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相互连通。[2]而混合式教学在英语专业培养过程中的运用意味着技术手段的革新更加平衡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关系,即教师与学生并无始终占据英语教学主导地位的个体,而是动态地呈现不同主体地位的特征。基于此,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性、引导力、管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同时,英语专业学生的言语模仿力、个性创造力、文化感知力也得到了合理保障。混合式教学在外语教育中掀起的变革,促进了翻转课堂、慕课、自动批改网、发音纠正设备等在英语专业培养中的广泛应用,有效优化了我国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手段,为进一步调整英语专业培养方案提供了改革思路和参考理念。

在英语专业培养中有效利用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效稳固英语专业的基础技能,提升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提升英语专业的发展水平及竞争力。但是,混合式教学的积极成效是基于一切处于合理状态的科学假设。现实情况是,如何合理利用混合式教学这一命题使得教师与学生双方均陷入困境。尤其是英语专业学生在新型教学模式下,缺乏了相应的学习主观意识、实际操作技能与语言反馈能力。此外,一味推进混合式教学的做法忽视了各英语专业学生的地域性、文化性、言语性等基础因素差异,渐而使之丧失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而这两点对于英语专业学习至关重要。若学习效果始终处于低效状态下,英语专业学生会呈现出消极的负面情绪。而在这种情绪影响下,学生会对原因分析做出错误判断和估计,衍生出专业焦虑、专业恐惧等形态,进而直接影响学习动机心理健康发展。对于英语专业而言,学习动机的缺位在心理层面的主要表征是指习得性无助。[3]而当英语学习动机受到削减时,会加大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风险。[4]同时,这也带来了一系列习得性无助所体现的负面心理影响。

自1967年的“电狗实验”之后,习得性无助的特征陆续在其他动物身上发现,其中包括人。20世纪70年代,国际界对于习得性无助与人类学习动机的研究达到顶峰。习得性无助所导致的内心焦虑必然直接影响其个人心理及学习行为。[5]此后,习得性无助同人类学习行为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归因训练中,即归因对于心理状态及结果的影响。[6]我国对于习得性无助的教育层面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初,习得性无助主要运用于儿童心理教育,主要分析儿童心理与个人成长的动态路径关系。进入21世纪,习得性无助逐渐开始运用于学校教学实践中,对于社会学习机制的调控成为主要研究对象。

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下的习得性无助是指在接受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英语专业学生所产生的习得性无助感。这是“互联网+教育”时代的背景下,习得性无助在英语专业学生中的新表征,表现为英语专业学生由于无法适应混合教学法而产生了内心障碍、心理恐惧等状态,以及动机缺失、定位模糊、认同感低等心理特征。

二、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下习得性无助的表现特征

(一)学习动机呈下降趋势

学习动机是个体思维和自我理解的一种抽象表征和存在形式,[7]是在学习环境、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下的个人主观性产物。学习动机作为原始媒介,为学习者提供了为达到既定目标而持续努力的途径。良好的学习体验能够促进学习动机的培育和生成。相反,长时期处于负面状态的学习者,将难以控制个人学习动机的生成,使得学习者自身失去了思维引导和方向指引,其学习行为也将难以控制,学习成效低下。由于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方案强调综合性培养,课程设置涉及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方向,其目的在于使英语专业学生在不同方向的锻炼中寻找适合自身的研究兴趣方向。但同时,这使得部分英语专业学生陷入了学业怪圈,认为自身无法适应本专业。在混合式教学下,部分课程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不适应课程教学的纰漏,教学课程存在对网络教学滥用、误用的情况,这使得本身就处在学业思维混乱的部分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下降,难以融入具有新特点的教学模式,陷入了思维障碍。在习得性无助的影响下,其学习动机骤降,始终处于注意力失焦的情形,导致思维自信、交际自信、技能自信也相应降低。

(二)自我效能感处于较低水平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学习者完成工作行为时的自信程度。[8]它不仅是情感调控的过滤机制,还是个体学习效果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9]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将会对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个体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对于英语专业而言,自我效能感处于较低水平意味着其不确定自身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语言基础技能并将专业所学付诸实践。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处理混合式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时通常展现较强的控制力和领导力,对自身的应变能力抱有充分信心。但是,由于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与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存在重大差异,且混合式教学就当前而言并未在中学校园内得到普遍推广,在初入大学的英语专业学生中反响不佳,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心中的落差感也随之增大。一旦出现自我操作能力不强、学业水平不高、教师反馈较低等状况,由于缺乏师生沟通及正确认识,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则会不假思索地将其归之于自身能力的低下,而不去理性分析其他原因。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会逐渐失去对英语专业的学习兴趣及毅力,选择留级、转专业甚至休学的方法。这些行为实际上是未科学面对混合式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而习得性无助的不良影响会伴随学习者的方方面面。

(三)情绪体验处于消极状态

情绪体验是人主观所感知的情绪状态。当前,对情绪体验的主要研究集中在对其实际功能、具体意义及路径进行分析。[10]美国心理学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研究证明了情绪体验在不同状态下存在预测作用的差异。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英语专业情绪体验的消极状态更为明显。尽管网络教学中仍然保持了人与人的交流互动,但这种互动强调的并非人际交流的语言使用,而是网络社交语言能力的增长。在此情形下,课堂增长了机械元素,而减少了情绪体验,造成了情绪体验的缺失。例如,学生未正确理解英语学习中的情感成分,教师未能正确认识情绪管理在课堂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或是教师对学生情绪反馈的意识较为薄弱。英语专业学习一旦缺少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情感交流,便沦为了一台冷漠的语言输出机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混合式教学和传统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还是结果导向,缺乏对学生个体情感的长期追踪和培养机制。而这些因素使得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畏难的体验状态,使其极为缺乏直面困难的能力。英语专业学习是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产物。一旦将教学的客观成果置之首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引导,情绪体验自然始终处于较低地位。

(四)专业学习策略存在缺陷

学习策略指的是学习者以优化学习效果为目的所进行的改造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的动态阶段过程。对于英语专业而言,学习策略具体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学习策略象征着学习者基于自身对语言习得的思考所生成的意识和判断;第二,学习策略象征着学习者对于语言习得所自发产生的行为动机和具体路径。学习策略不能以固化思维来使用,因为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相互协作发挥作用。[11]在习得性无助影响下,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思维会陷入僵局。随之,其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性思维能力也会降低。在混合式教学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进行语言习得,增强自身专业能力。但同时,多重的选择性也使得学习者难以对其进行有机结合,更加加深了习得性无助的消极影响。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在对学习策略进行多次选择和调整后,仍发现自身学习效果不佳,逐渐产生厌学、逃避、自我封闭等心理,最后放弃对其他学习策略的选择与尝试,以至于诉诸某种单一型的学习策略。一旦语言学习策略受到局限,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也将会止步不前。语言学习是一种多元化综合性的过程,这就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必须突破封闭型的学习思维,不断调整自身学习策略,以求效果最优化。

三、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下习得性无助的成因

(一)强烈的恐惧意识

在信息化时代,日渐增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进一步引发了语言学习者的焦虑恐惧心理。2011至2018 年,我国有关英语专业的研究发文数量呈下降趋势。[12]这侧面反映了英语专业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呈现的畏惧心理,是习得性无助的成因。对于“互联网+教育”所带来的混合式教学,英语专业学生的恐惧意识通常呈现三种类别:其一,抵触混合式教学本身。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因为对自身基础能力的不自信,担忧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会将自身缺漏暴露得更明显。此外,英语专业教学尤其是在本科教学期间,严重缺乏实际操作性,这使得部分学生难以接受混合式教学模式。其二,对专业未来发展空间的恐惧。学生主观上认为英语专业接受混合式教学是在宣告本专业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危机,倘若未接受工业信息化的改造便难以找到容身之地。其三,对“互联网+”时代的恐惧。学生将自身同社会发展割裂开来,认为以自身的专业技能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人文性体现在其是否促进人自身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13]强烈的恐惧意识使得部分英语专业学生无法接受混合式教学,逐渐产生孤独恐惧感,进而演变为排他意识。此类排他意识不仅是对他者的否定,同时也是对自我学习能力的怀疑与否定,不利于教学模式的长远变革与发展。

(二)错误的归因行为

受心理、情感、社会、环境、客观事物等因素影响,事物成败的原因能够被分为多类,归因则强调对其原因进行探求的过程。归因理论由著名心理学者海德所开创,认为人类行为的产生必定有其原因,进行有效的原因分析是影响成败的关键要素。海德的后继者韦纳与斑杜拉结合实验将归因理论分为了重要的三支。[14]随后,美国学者韦纳将归因理论进行融合,创造性地指出了归因的正确与否将影响行为动机。归因方式的差异将会决定个体的学习动机及行为方式,[15]而这将极大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效。在混合式教学下,影响英语专业学业水平的因素构成十分复杂。当英语专业学生水平较低时,学生自身将会做出错误归因。英语专业的错误归因类型通常有以下三种:第一,抽象型。对自身的基础能力水平、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做出错误判断,且这些因素所在的层面是不可及、不可控的。第二,客观实在型。对资金、设备、周围环境等影响因素做出错误判断,且这些因素是能够转变的。第三,历史型。对家庭、学校、师资、社会等做出错误判断,且这些因素是在动态发展的。在错误的归因思维下,学生将会产生系列受此影响的后继行为,而这些行为必将收效甚微,持续受其困扰的英语专业学生必将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三)僵化的专业能力考评机制

目前对于英语专业学习能力的考评较多采用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评价体系,其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基础能力类考评体系,主要考查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相关语言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研究探索类,通过给予研究课题的方法使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展开研究性学习。然而,这产生了对于英语专业教学客观性的疑问。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掺杂了个人的自身主观理解和研究偏好因素,主观性颇强。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对于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多出自其自身的背诵,是一种知识的映射,甚至在研究课题时,学生尽管采用了文献阅读等方法增强主观理解,但其作品大部分依旧是在言前人之言,缺乏个人的思考,显得过分“客观”。在混合式教学法下,教师引入了很多线上的教学方法,如线上语音测试、以云课堂替代面对面教学等。但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控制线上教学的比例和程度,部分学生存在内容没有理解、缺乏问题交流等现象。在现有的考评机制下,学生依旧需要通过传统的考评方式完成学业。受僵化机制干扰,部分学生未取得符合预想的成果,便诉诸自身的原因,认为是自身能力的缺乏导致学业不理想,渐而致使习得性无助生成。这样存在瑕疵的混合教学显然不适用于这部分英语专业学生。

(四)模糊的教学界定

混合式教学作为“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新型教育模式,对其进行明确定义及分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当前混合式教学的具体操作及实际培训仍十分不明朗,存在模糊改革、模糊教学的严重问题。倘若未解决混合式教学的模糊界定问题,那么英语专业对该种教学模式的推崇不仅违背了提升教学效果的初衷,反而会使更多英语专业教师、学生在这场教学模式改革中受损。以英语专业教师为例,对于混合式教学的模糊感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混合式教学的实际操作路径。仅凭顶层设计无法良好运转整个教学体系,必须从当前机制、现有师资、学生构成等综合考虑,形成全方位的链式反馈机制,而不是让混合式教学改革成为文字头衔。第二,混合式教学的具体依托工具。面对智慧教室、智能设备、互联网传播工具、传统教学工具等庞杂的途径选择,英语专业教师势必无法平衡、难以取舍,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第三,混合式教学的目标效果。目标导向的正确设定是稳定发展教学过程及取得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但是,当前的混合式教学显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目标设定问题,即实现怎么样的转变、推进怎样的发展、围绕单核心还是多核心。唯有对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判断和合理利用,才能促进专业学习优化提升。相反,对教学模式设计层面的误判会使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多难以预测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正常的英语专业学习频繁受阻,最后形成习得性无助感。

四、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的改革策略

(一)构建师生和谐关系,增强学习积极体验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防止混合式教学效果被异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在校园内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教师不能仅将学生视为学习者,必须同时将其视为社会成员。[16]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人际互动,一方面能稳固师生和谐关系,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社会交际能力的提升。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集合体,专业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师生友好关系的构建,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与研究积极性,同时增强其收获感与成就感。在课堂中,教师要在传道授业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时间开展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强化对社会文化空间的情感认识,构建精神文化空间的坚实堡垒,引导习得性无助的部分学生沉浸在英语文化体验中。在课堂下,教师要迈好走近学生群体的关键第一步,主动搭建师生交互反馈的桥梁,既要做到认真倾听并及时反馈学生专业学习上的疑难问题,以此调整自身的教学设计,又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学习态度,积极向教师、同学反馈自身的情感诉求,以此扎实稳固英语专业学生的情感体验基础,引导其向积极方向发展。

(二)加强个体学习辅导,弱化学生恐惧心理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数据分析逐渐成为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的有效研究方式,但同时也存在追求整体形式效果而忽略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现象。学生个体学习效能的有效发挥能够同时促进其他学习能力的增长,而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17]因此,英语专业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差异,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个体进行针对性的课上教学、课后辅导、循环反馈,以降低习得性无助发生的频率。一方面,英语专业教师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做好课程设计,精准研判当前专业发展的主要困境,科学讲解专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加强对学生个人发展意愿的了解,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发展辅导,争取做到“一生一策”,实现精准教育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英语专业教师要拓宽同学生沟通的渠道,及时梳理当前学生内心对于专业发展的主要恐惧意识,在对情况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相关学生进行心理疏通与辅导,在了解其内心需求后及时调整自身设计,有意识地增加专业辅导课程,例如英语专业学科导论、英语专业创新创业训练等,以此增强学生对自身专业运用能力的自信。

(三)建设科学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正确归因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消除习得性无助对于混合式教学影响的重要保障。教师可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所在,从而提升学习效能。英语专业混合式教学的模式特点要求评价机制应将线上、线下形式结合起来,一手抓专业基础能力评价,一手抓研究探索能力评价,在以教师为引路人的评价机制中,引入学生质疑反馈环节,提高学生的话语权,避免出现传统英语专业能力评价机制中师生缺乏沟通交流的问题。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一方面能够多元地反映学生目前的专业学习状况,发掘其专业优势,另一方面能较大限度地暴露专业学习问题,在学生质疑反馈、师生交流中,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将其认为的内部的、不可调节的错误归因转化为外部的、暂时的正确归因。通常情况下,出现习得性无助的英语专业学生的归因思维往往是前者:将英语专业学习中的问题归咎于自身语言天赋、固有性格等内部且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原因,长此以往产生自卑心理,逃避专业学习,出现习得性无助。建立科学的英语专业评价机制,可以引导英语专业学生正确归因,及时纠正学生自卑式逃避学习的行为,消除习得性无助,使其树立正确态度,积极探索失败成因,进而针对性解决学习问题,提高教学及学生学习成效。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混合式教学对于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应用特色,具有广阔探讨空间和重要研究价值。但是,混合式教学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产生英语专业的习得性无助,使其成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道路的新障碍。本文分析了在混合式教学下所产生的

习得性无助的主要表现特征及其成因,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文章指出,要增进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把握,有机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效能发展,构建科学的专业学习评价体系,以真正推进落实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发挥至实处。

猜你喜欢
习得性互联网+教育归因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辅导员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
——习得性乐观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初中生自尊和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