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峰,张玲新,陈杏黎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10)
为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号召[1],切实保障学院近万名师生顺利开展线上授课与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2],笔者所在学院,通过调研摸排、师生试讲试用,制定并部署了适合于学院校情的“1+N”多平台在线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经过近3个月的组织与实施,学院在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1+N”多平台在线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以及效果展开深入分析,为完善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提升在线教学质量与效果,开展“O2O”混合教学,深化教育信息化融合提供参考。
为保障在线教学效果、确保在线教学秩序,学院对学院师生在线教学平台使用情况摸底汇总,制定并出台了“1+N”多平台在线教学实施方案,即以“课堂派”为一个主要在线教学平台,以爱课程、超星、智慧职教等平台为辅助教学资源平台,以腾讯课堂、钉钉、QQ(虎牙、斗鱼)直播等平台为直播教学辅助平台的“1+N”多平台模式的在线教学实施方案。
一个统一的在线教学平台,是学院确保在线教学秩序、规范在线教学活动、保障在线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为学院监测在线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抓手。“课堂派”在线教学平台,是学院使用近2年的在线课堂交互教学平台,学院师生均能够熟练使用,该在线学习平台通过在线签到、资料发布、作业布置、课堂测试、师生交互等功能,方便师生线上线下互动并实现一些简单的教学管理,是线下教学的有力辅助工具。
结合“课堂派”平台的特点,学院重点推进“课堂派”平台在考勤、在线教学资源发布、作业与测验、教情学情分析、直播、录播等教学活动的使用。
使用多元的在线教学平台与工具,对丰富师生在线教学手段,提升在线教学的可操作性和管理的高效性具有积极意义。经多方论证,结合校情,针对“课堂派”平台教学资源不足、课程暂未成体系、平台不稳定、直播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选取推荐智慧职教、爱课程、超星、专业课程资源库等平台作为教师辅助教学资源平台,拓宽师生电子学习资料的获取途径,丰富了学习内容。针对“课堂派”平台云服务器算力及网络带宽不够,可能导致直播教学时出现卡顿、清晰度不够等问题,可选取腾讯课堂、钉钉、QQ(虎牙、斗鱼)直播等直播平台,丰富师生交互平台。
为保障教学效果,除了积极探索可用的在线教学平台,还需面向师生从平台使用、教学设计、资源建设、师生交互等方面全面开展教学技能培训,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错时、错峰授课,碎片化授课,多平台授课等多样化授课模式。
(1)全面推送,普及在线教学平台使用基本技能。针对“1+N”多平台在线教学模式的特点,以“课堂派”这一主平台的使用为基本出发点,通过课堂派公众号、微信群、QQ群主动推送相关平台使用培训教程。截至2020年3月上旬,累计推送培训课程116门,参加培训师生数达10万余人次。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教学平台实时监测,建立沟通反馈机制。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即时通信的特性,安排专职人员,及时获取学院师生在使用各类在线教学平台中所提出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通过文字、截图、短视频、语音等方式提供解决方案。
(3)精准帮扶,保障信息技术能力薄弱的教师顺利开展在线教学。结合教务处提供相关问卷调查数据,以及师生的问题反馈,通过QQ远程控制、微信视频、电话语音等方式,一对一帮助信息技术能力薄弱或有困难的师生,并定期回访。对于因客观原因不能开展在线教学的课程,及时调整学期排课安排。对于无法实时在线学习的学生,可通过QQ、微信等工具发放教学资料,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与作业,确保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4)过程监测,规范教学过程管理。通过“课堂派”平台进行学情教情管理,对教师的授课资料准备、授课环节设计、师生互动、实况录播以及学生作业、测试、签到等方面定期对师生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切实掌握师生在线学习情况,规范教学过程管理。
为全面了解“1+N”在线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学院以全院师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平台使用情况数据监测等方式,主要从在线教学平台的使用情况、师生在线教学的适应性、教情分析、学情分析等方面展开调研。
经统计,在近两个月的在线教学过程中,全院有83%的课程已正式开课,其中未开课的课程主要是受实验实训条件、专业软件或教学设备等客观原因影响。在线教学平台的选择上,有76%的教师选择使用课堂派,有15%的教师选择使用智慧职教、超星、爱课程等平台,有9%的教师选择使用校内资源库。在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中,90%的教师会通过在线直播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其中58.9%的教师使用课堂派直播,37.7%的教师使用QQ直播、腾讯课堂等方式开展教学直播与互动。
通过“课堂派”教学平台监测及统计数据,选取6周的教师在线教学数据进行分析,从开课情况、资料上传、直播教学、课堂交互、课堂测试、课后作业、课后辅导等方面对教师在线教学情况展开调研。
(1)从教师使用平台开展教学情况来看,自开课以来,学院累计有592名教师使用“课堂派”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周一至周五“课堂派”平台在线教师活跃人数日均362人,日均开课273门,约占全天所有课程的74.3%。
(2)从教学资料上传情况分析,有97.3%的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料(如教学视频、电子教材、案例素材、电子课件、相关软件等),其中电子文档、图片占比52.5%,视频文件占比47.3%,上传视频中有81.4%为教师自制的教学视频,累计时长6 397小时。
(3)从教师开展考勤的情况分析,有93.9%的任课教师会进行线上考勤,课程考勤率日均73.22%。
(4)从教师使用直播平台开展教学情况分析,教师使用直播方式授课占比93.8%,其中58.9%的教师使用“课堂派”直播或录播功能开展直播教学;37.7%的教师使用腾讯课堂或QQ群直播;87.7%的教师会使用“课堂派”、腾讯课堂等直播平台,结合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以及电子黑板、课程用专业软件等辅助工具开展混合式在线教学活动。
(5)从作业与测试环节分析,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日均254份,人均累计布置作业次数31份,作业批改率97.3%。教师组织课程测试日均76次。
(6)从教学互动环节分析,超过98%的教师跟学生会有课堂互动,互动课程数占比日均92.3%,互动环节用时日均0.085小时。
(7)从课后辅导(在线答疑)情况分析,有85.7%的教师能及时与学生开展在线答疑或交流。
(8)小部分教师反映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相比,教学平台稳定性、教学过程的流畅度、教学互动、师生交流等方面效果不佳,实践教学无法全面展开。
通过“课堂派”教学平台监测及统计数据,选取6周的学生在线学习数据进行分析,从平台使用、出勤率、课堂互动、作业与测试、资料查阅、课后交流等方面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展开调研。
(1)从学生使用“课堂派”平台开展学习情况来看,自开课以来,学院近99%的学生使用“课堂派”平台开展学习活动。周一至周五“课堂派”平台在线学生活跃人数日均7 437人,平均出勤率91.3%。
(2)从教学互动环节分析,学生参与教学互动日均1 915人次,学生互动表现正星率(优秀率)日均76.5%。
(3)从作业与测试环节分析,学生作业提交数日均4 129份,平均作业准交率87.5%。学生参与测试日均2 687人次,学生测试准交率平均89.6%。
(4)从教学资料在线查阅与下载情况分析,学生查阅电子文档、图片、视频等资料的查看率为73%。
(5)从课后学生在线提问交流情况分析,学生向教师发起提问交流日均2 159次,参加教师组织的课后在线辅导的人数比例为67.3%。
(6)全院有97.5%的学生能正常参与线上学习,其中约有1%的学生因网络问题等客观原因不能正常学习,绝大多数学生使用的线上学习工具是手机(92%)和电脑(50%),其中仅使用手机在线学习的学生占比43%,混合使用电脑及移动设备在线学习的学生占比57%。超过98%的学生对教师在线教学的满意度较高,约1%的学生反映教师上课效果与线下相比相差较大,效果不佳[3]。
作为新兴事物,“1+N”多平台在线教学模式也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课堂派”作为统一的在线教学平台,具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教务管理,便于数据集成维护。学院教务管理部门通过将课程信息、教师信息、学生信息等基础教务数据统一导入“课堂派”平台,即可实现教师、学生、课程的数据关联。
(2)有利于教师组织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相关基础操作,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快速开展建班、开课、资源组织、授课、考勤、作业、测试、答疑等教学活动。
(3)有利于教学主管部门对全院师生开展在线教学活动的教情与学情分析。
(4)有利于师生集中培训、发布公告通知、问卷调查等工作开展。有利于平台运行问题的发现、反馈与及时处理。
(5)有利于学生实施加课、上课、签到、查阅课程资源、作业、测试、交流等学习活动。
(6)有利于师生建立直接联系。“课堂派”通过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师生通过微信平台无障碍交流。
使用“课堂派”作为统一在线教学平台也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1)当在线人数较多时,会出现网络压力大、网络过载、平台短时间崩溃的情况。
(2)功能不够丰富,不能够满足教师使用一个平台完成多方面教学工作的需求(如:教学设计、资料准备、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直播、互动等)。
教师选择性地使用“N”个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平台,弥补了单一在线教学平台的缺陷,拓展了相关功能,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电子教学资源获取途径丰富,减少教师制作电子教学资源的工作量,拓展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
(2)利用现有成熟的直播平台,师生无须考虑网络卡顿问题,方便开展教学活动,丰富实时交互功能。
(3)减轻“课堂派”在线教学平台在授课高峰时段的网络压力。
但使用“N”个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平台辅助师生开展教学活动,也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1)平台间切换使用不便。各种直播平台、资源平台的切换,增加了师生平台使用的负担,师生需要使用多种平台链接或APP,花费在应用安装、注册、使用方法学习、平台间切换、资源查找与网络互联等待等方面的时间较多。
(2)专业性针对性资源不足。各类教学资源平台虽然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来说,有针对性的在线教学资源相对较少,教师仍需根据课程需要制作相关教学视频等电子资料。
(3)教学效果分析与监管不便。较为分散的教学平台,不利于教师通过多个平台的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轨迹、学习效果等整体情况;不利于教务管理部门对多个教学资源库和教学互动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教学督导的组织开展与实施有局限性。
通过实践与比较,可以发现,“1+N”多平台在线教学模式,对统一的教学管理平台,应具有统一管理、资源分享、课程组织、教学实施、师生互动、学习过程管理、学习行为分析、教学督导等方面的基本功能,对平台的稳定性、功能的全面性等方面有较高要求。对于“N”个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平台,则应具备轻应用(免安装)、易操作、资源丰富、交互性强、多个平台应相对固定等特点。同时,经过调研发现,在线教学开展良好的教师,除了应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灵活运用多个在线教学平台,实现各教学平台间的有机融合,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引导学生接受并适应在线教学方式等方面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