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庆,吴铖铖,陈素平,宋桂娥
(池州学院商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报告》提出,“双创”工作是推动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来看,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以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创新驱动的本质是创新人才的驱动,因此基于“双创”背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1]。从高等院校微观层面来看,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国家创新战略实施,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完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渠道,是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的重要举措,但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出入,高校毕业生培养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结合不够紧密,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人才需求,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逐渐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之一。商科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应用型高校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基于新商科背景探讨、共建商科类专业现代学习体系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代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核心阵地,更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解放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培养综合素质高、国际视野宽、创新创业意识领先的复合型人才[2]。但目前商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技能训练仿真度、实践教学落实度、评价考核客观度、师资力量等都是商科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双创”背景,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路径,旨在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应用型、综合性”人才,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人才需求紧密结合[3]。
从整体层面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深度融合后的全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分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部分,其中创新教育作为引领,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素养与创新能力,侧重于从思想层面转变受教育者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灵活度;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意识,将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新方法予以实践化,侧重于从实践层面培养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和创业方向,强调受教育者的实践行动。“双创”教育即以创新教育引领创业教育,进而将理论教育应用于实践,达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高度融合和深度拓展[4]。
总体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创新意识、创业动机的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两者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相辅相成,相互贯通,其本质上是教育的多形式化,即通过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系统的创新创业训练和动态的创新创业制度,引导、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素养与创新能力,保证学生具备独有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促使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创新创业二者相互融合,将“知”与“行”二者合一,使受教育者不仅能够掌握丰富的创新知识,还可以将创新知识转化为创业行动,形成“创新知识生成—创新意识激发—市场需求把握—意识行动转化—现实问题解决”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链[5]。
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发展实践认为“双创”教育是区别于专业知识教育的一种针对性教育,注重创新意识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的双线并行,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人才需求。“双创”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能够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根本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6]。基于此,本文认为“双创”教育应具备以下特点。
1.2.1 应用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核心是“应用型”,这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应重点突出应用性,其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人才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课与创新创业课程结构,依托高校创业孵化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将学生创新意识转化为生产力,即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创新教育的创业实践应用。
1.2.2 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安排一系列实践教学内容,结合理论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产学合作、专业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让学生从实践教学中获取创新意识,再将创新意识予以实践化,即将其转变为创业活动。
1.2.3 创新性
创新性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所在,高校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创新性,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新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得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动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的核心发展战略,国家发展纲要(2006—2020年)指出,我国应建设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力争在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占据一席地位。其次,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合理融入高校专业知识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整体发展战略和规划,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7]。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指导意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拓宽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发展的深度,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发展方向和现实需求紧密结合,通过人才培养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以创新驱动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战略深入开展促使小微企业迅速崛起,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小微企业的核心助推器。截至目前,我国登记注册在户的小微企业合计达8 000多万家,小微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就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提质增量的核心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市场主体,对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质量至关重要。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新作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现实机遇,着力培养思维活跃、视野宽阔、操作能力强的新时代人才,助力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发展趋势和国家教育规划,积极主动转型发展,将人才培养目标从精英人才转变为应用型综合人才,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素养、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创业方向,这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方向有着高度契合性,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和创新发展提供了一条与时俱进的路径。
创新意识、创新素养、创新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就业蓝皮书》相关数据显示,2019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1.6%,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2019届自主创业本科生月收入达6 257元,高于同届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5 440元,自主创业人群月收入持续高于同届毕业生平均水平。虽然毕业生自主创业有助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加自身财富,但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仍较低,同期均低于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率。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新时代人才需求背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养、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创业动机、创业方向,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就业难”等核心问题,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核心竞争力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3.1.1 培养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传统
为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双创”背景逐渐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但受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场所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未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不能充分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独特魅力,甚至造成部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排斥,无法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8]。
3.1.2 思想认识局限,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仅部分教师、部分学生参与,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广泛普及,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相矛盾[9]。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出发,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教育深度融合,鼓励专业课授课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实到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关键教育教学环节的转变上,让授课教师和学生真正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和内涵,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
3.1.3 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授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需要将专业课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融会贯通,但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如何将专业课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需要从二者的本质出发,着眼于课程教育的长远发展,鼓励专业课授课教师积极主动挖掘专业课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创业资源,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3.2.1 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为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形式单一、课程体系传统等问题,学校可与战略合作企业达成联合培养协议,由战略合作企业提供实战化教学场景、实战化教学项目和实战化创新创业导师,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但学校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引导战略合作企业适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规范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并利用战略合作企业资源组建指导教师与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提升专业课授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外引”“自培”等方式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从而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见图1)。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以校企合作作为根本出发点,立足需求对接、人才共用、信息互通、利益共享的教育机制,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准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难等问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0]。
3.2.2 建设“四年一贯”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理论教材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导致部分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展过于“理论化”“机械化”,无法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建设专业的、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11]。“四年一贯”是指立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的创新创业课程(见图2),从理念塑造层面、知能培育层面和项目实战层面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图1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图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人才需求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亟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正逐渐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之一。本文立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特点,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具备的服务创新型国家战略、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助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发展、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等现实意义,提出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2个角度,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