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利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迫切需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2012年8月1日,教育部办公厅下达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文件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成员之一,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
本课题组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对数据库的梳理发现,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其及提升路径的研究如下:张宝臣等[2]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李宪[3]分析创新创业能力是促进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制约因素;张鹏等[4]认为创新的内涵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季永波、许兵等[5]认为专业知识技能能力、实践经历、创新能力、经营管理知识能力是影响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张义、王禹博[6]提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中应该放在首位;孔凡校、胡迎春等[7]人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认为,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可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本课题组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果,并进行归纳、总结,结合专家访谈结果和自身多年职业教育的经验,初步界定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大概范围与方向,总结出了四大一级指标——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能力、社交能力。最后,笔者通过向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利益相关群体发放调查问卷,最终确定了各一级指标的子指标分别为:
知识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信息转化能力)、应用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能力包括实践技能(实践中用到的相关技能)、实践经历、组织与控制能力。
心理素质能力包括创新创业意愿(主观上渴望创新创业的程度)、执行力(制定目标后的执行效果)、敏感度(对事物发生变化的反应程度)、抗压力(遇到压力、挫折的抵抗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包括团队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规则意识(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
经过调研对比发现,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有以下特点。
高职学生对中学的知识掌握程度普遍不高。理论学习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差;厌学现象较为普遍,缺乏正确学习方法,学习上独立性、探究性相对薄弱;较容易接受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很难坚持长时间的学习或者听老师讲课。
高职学生比较看重能够显而易见看到成果的学习项目,主要体现在高职学生更热衷于考证,对基础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程。其实很多高职生并不缺乏学习的热情,但懒于学习,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坚持下去,长期以来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且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搁置学习计划。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的机会较多,无形中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互动的机会。由于高职学生的课程任务相对本科生较为轻松,再加上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引导,高职学生更愿意参加兼职工作,一方面作为经济上的补给,一方面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实践参与意愿上,高职学生比本科生更愿意参与实践活动,且动手能力较本科生要强。
与本科生相比,由于学历、就业的压力,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相比本科生更为强烈,但执行力相对薄弱,制定的计划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或者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执行。由于接触的知识层面相对狭窄,高职学生对创新创业机会的敏感度相对薄弱。
由于实践机会相对较多,高职学生与社会互动更为频繁,但往往都是各自为政,团队意识较为薄弱;沟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待加强。另外,规则意识淡薄是高职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一个缺点。遵纪守法意识及遵守职业道德,是高职学生需要加强的一个内容。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是一个连续、长期过程,不能一蹶而就。为此,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及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笔者从三个方面研究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8-10]。
为了让高职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创新创业的内涵,及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方法,课题组研究开设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
1.教学内容
课题组通过文献查阅和向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的较好的兄弟院校学习与调研,课题组将教学内容定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模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训练三大模块。
2.教学计划、学时安排
课程计划共16学时,每周安排一次课,每次课两个学时。
3.课程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高职学生的课程安排需要,研究组采用创新创业课程以选修课、网络教学的模式让高职学生进行学习。
开设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课题组将教学内容以PPT课件、教案、微课的形式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习。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课题组拟以班主任作为任课教师进行监督、引导学习。
4.课程考核标准
为了督促学生的学习及检验学生学习的质量,课题组采用的考核方式为“30%平时分+70%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得分”。平时分以学习通记录的学习过程为考核依据;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以课题组构建的评价模型得分为考核依据。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尤其是创新创业意愿、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规则意识与未进行课程训练的班级相比有非常显著的提升。实践证明,开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对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有效的,课题组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课程的建设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课题组研制拓展训练,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强化训练。拓展训练内容分为校外和校内两部分:校外部分是在企业中完成,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发掘一些项目,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进来,在实践中挖掘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校内拓展训练也是以团队形式完成,项目有患难与共、同舟共济、有轨电车、鼓舞飞扬、传送带等,这些项目都是十人一组在特定的规则下,以所用时间长短来衡量,用时少者优。
通过一期的培训与对比,课题组发现,参与创新创业能力强化训练的同学与未参加的同学相比,其实践技能、统筹安排、分工协作、组织与控制、规则意识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实践证明,创新创业能力强化训练的开展是有效的,这是课题组后续将要继续完善的又一项目。
单凭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及创新创业拓展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比如知识能力和实践经历就得不到训练。为此,课题组提出,应将高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渗透得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渗透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去。课题组以高职学生数学课程为例,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数学教育相结合,对数学的教学活动进行改革。
1.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智慧课堂的采用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
采用“学习通”平台,将数学教育由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满堂灌教学模式改为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的采用,实现了数学教学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课堂讲解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让智慧课堂得到有效实施。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由于“云”存储的应用,学生除了完成必须的学习任务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如数学软件与数学模型的训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2.数学竞赛的有效开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交往能力
团体项目的竞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交往能力,所以在数学教育中,课题组融入了数学建模竞赛、趣味数学竞赛。两项比赛都是以3人为一个团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比赛内容。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题组在后续的研究中,将逐步将这一成果推广到各学科中去。
总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不可一蹶而就。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