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界首市师范附属小学 程利青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最新版)》强调,应充分关注并聚焦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与必备品格的培养,数学学科具有显著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教师应将数理知识教学与人文教育、品德教育置于同等地位,要求突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对于数学教师而言,应积极反思并审视当前数学教学模式,基于对综合素养的理解全面推动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在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参与感和积极性。
小学数学理想课堂的实质应该与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保持一致,因此理想课堂应该着眼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认知潜力,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征,充分依托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构建多层次、多场景的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过程中体现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评价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需要从数学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等多维度入手。具体而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六大维度,即数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与交流、建模能力与反思、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以及数学分析与知识获取。因此在推行新课程标准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总目标的解构,使目标具象化和模块化,这是转变数学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的同时,还能帮助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科学的人文价值观,这样能更加全面地凸显数学理想课堂的育人内涵。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需要教师积极参与,教师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践行者,小学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该时期,教师言行是否得当都会给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带来深远影响,同时这也是实施德育的基本前提。对于教师而言,如果在日常教学中不能有效规范自身言行,会给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带来消极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具体而言,教师应谨言慎行,如果学生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应语言埋怨、刺激甚至辱骂学生,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消极学习意识和行为的严重性,通过感化教育转变学生学习态度,让学生特别是数学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奠定良好基础。
课前准备阶段是课堂教学的必备环节,在该阶段有针对性地渗透德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持续学习的专注度。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课前准备阶段主要以学生预习为主,其中课本和教辅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料。然而由于此类教学资料往往以文字加少数图画为主,其趣味性和导入性严重缺失,所以多数学生对此类资料的学习并不积极,甚至出现了应付预习任务的情况,给后续正式学习带来了消极影响。将互联网德育资源应用于课堂导入环节,能帮助学生接触诸多可视化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德育资源的过程中形成情感共鸣,有助于缓解预习过程中的不适感和疲劳感,还能借助可视化元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实现小学数学德育的“提质增效”。
以北师大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可在课程导入环节融入不同类型的多媒体资源以及设备,让学生在真实化的场景中感受不同类型的艺术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中国民间艺术中的剪纸文化,并通过动态化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剪纸的变化以及数学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播放与中国剪纸文化相关的视频,向学生详细介绍剪纸艺术蕴含的文化价值,促使学生感受剪纸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在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方面的多重社会价值。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剪纸app鼓励学生利用图形知识,在app上制作自己感兴趣的剪纸,借助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像的认识更加具象化和形象化。由此可见,利用互联网不同媒介的资源,能让学生在预习环节提前感受课程核心知识点,将枯燥的预习过程趣味化,同时还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动手、动脑带来的乐趣,最终让学生通过自学环节深刻理解剪纸中蕴藏的数学魅力,也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充分发挥德育资源的育人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强调应结合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更加系统地思考并解决生活问题,其中有效提问在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有效提问中渗透德育极具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时,教师应基于场景化案例向学生传递“数学真理≠自觉判断”的学科素养,以北师大六年级“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为例,可以某地银行人员挪用存款购买体育彩票的案件作为切入点,设置优质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形成劳动创造幸福的意识。此外还可以结合生活案例,例如新店开业抽奖,促使学生通过数学分析更加理性地看待“抽奖活动”,避免陷入抽奖陷阱之中。
例如,某商城新店开业,中奖率为10%,请问以下哪种情形发生概率更大?只抽一次就中奖;连续抽2次;全部没中奖。
该题本身难度较低,但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在平时练习中可以利用填空题形式考查学生对概率的理解,有助于减少学生猜题偷懒的情形。根据题意,只抽中一次就中奖的概率为10%,而抽一张不中奖的概率为90%,连续抽2张都没中奖的概率为0.9×0.9=0.81。所以在试题解析时,教师应将试题进行延伸,让学生集体讨论“新店抽奖”以及如何防范抽奖诱导,借助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理性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对于根据真实案例衍生出来的题型,应充分发挥试题的育人价值,将试题作为德育材料让学生领悟试题的实际价值,即不应简单认为个人生活经验或者自觉就能解决数学问题,利用小聪明无法处理问题,需要认真学习数理知识,防止形成错误的数学思维观念,充分发挥优质提问在建立学生科学数学思维习惯方面的作用,这也是渗透德育的有效方式之一。
有效转化学困生是实现德智并举的基础条件。为了更加高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前置到重要地位,注重采用提升数学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让其能够全方位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在“年月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数学问题链让学困生从问题中提高对数学应用的兴趣,例如“如果一位学生至今为止只过了三次生日,请问这是怎么回事?生日不应该是每年都过吗?”通过设置悬念,使学困生思考过生日和数学问题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感。在问题链的驱使下,学困生开始将生活现象与数学知识相关联,逐渐从畏惧数学的状态进入自主探索的阶段,学生也逐渐开始更加主动地融入数学课堂。而在“元角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场景,例如学校小卖部等,让学生扮演其中的相关角色,顾客、收银员等,让学生在场景模拟中体验元角分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这种方式教师将传统数学教学进行创新,通过生活化的场景描述使学生全方位地把握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综上所述,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作为小学阶段的核心骨干课程,数学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以及理性认识自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融入德育,使德育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应进一步转变传统数学教学观念,将德育置于重要地位,具体而言,教师应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言行;注重将互联网与德育资源相整合,提升数学课程导入效率;借助有效提问,在数学问题场景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以转化学困生为契机,形成互帮互助的数学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德育的教育价值,并将德育与小学教学工作相结合,真正实现小学德育的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