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胶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周桂红
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养成教育的基础途径,在塑造学生核心素养和优良品格素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想在新时期实现长久有序的发展,就要担当起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过渡到育人立德,立足学生的学习,挖掘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培养,实现全方位育人,让立德树人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扎根。教师要抓住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契机,突出立德树人这一价值追求和育人任务,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将知识积累和道德素质发展整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合格接班人。
党的十八大后,正式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要求在教育工作,特别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全方位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以便在此基础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接班人与建设者。要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将全面贯彻立德树人当作根本任务。总而言之,贯彻立德树人彰显了新时代背景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是教育系统坚持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也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是满足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的迫切需要。学校教育担当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就担当着立德树人的特有使命与责任,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要教育渠道。只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始终注意突出立德树人工作,并沿着立德树人的目标和方向改进教学策略,才能真正达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坚守立德树人阵地。
基于立德树人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间的密切关联,要保证立德树人在课堂实践中的全方位落实,就要确立明确的教育原则,并在原则的指导下调整工作策略,逐层达成教育目标。第一,调整教育方向。立德树人要求的是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综合培养,而当前的教育方向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很显然无法满足立德树人任务达成的要求,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育观念。因此,教师要从调整教学方向着手,革新思想观念,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育德立人方向。第二,把握学生身心特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面向初中生这一群体,效果也需要在初中生身上体现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抓住初中生的身心特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尊重学生学习规律和身心发展特征的条件下,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资源整合原则。贯彻立德树人,突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作用,除了要将教材作为直接和有效的资源外,还需要不断拓展资源,拓展资源获取的渠道,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践行立德树人重任,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
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现代化教育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已经成了一项核心要求,而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教育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正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措施。在完整的核心素养内涵中,明确将道德素养放置在关键地位,强调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都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和核心素养,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本色。立德树人是带有中华文化特色与时代特征的育人模式,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中,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差异化特征,选择不同的教育指导途径。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而且身教重于言传。要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突出立德树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秉持终身学习思想,不断提高个人学科专业素养,持续吸收新知识和新方法,拓展各个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科整合意识,跟随时代的发展潮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用师德做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谈举止带领学生修心立德,让立德树人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并传达,避免立德树人停留在口号和倡导阶段。教师群体之间也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合作关系,利用同课异构、教研互动等多元化方法,交流彼此在践行立德树人过程中的成果、收获与面对的问题,以便综合教师集体智慧,完善教学活动,提高立德树人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学,所以教师需要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设计,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而课堂设计首先应该把关注点放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这是课程教学开展的方向和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为了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方面和立德树人方向高度一致,必须在目标安排上兼顾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体现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层面,避免出现方向错误。目标设置必须具体鲜明、细致合理,考虑学情学科与单元目标,也要在整体的新课程观念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综合设定。例如,在教学绿色上网时,教师在综合了多元观念和知识内容后,可以把三维目标确定如下:知识目标为初步建立针对网络、网络交往与应用网络语言的看法,掌握网络特征,感知网络具有两面性;能力目标是学会恰当地利用网络等传播媒介,增强辩证研究问题与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增强安全防范与辨别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建立理性分析网络的观念,主动遵守网络规则,养成媒体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参与社会生活。这几个层次的目标能够在贯彻立德树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立足实际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牢牢把握自身的学习方向与根本目标,建立完善的技能和素质。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要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其中的知识,内化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学措施。立德树人要落到实处,也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主动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优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情境化学习环境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范式和引导,鼓励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了解学生思维养成的实际情况,最后引领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在课堂上突显立德树人工作。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问题情境的设置有助于引导学生调动思维主动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联系实际。例如,教师可以引入目前社会上广受热议的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并就此营造问题情境,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让学生在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剖析不同类别现象出现的原因,对不同行为有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发。这样的真实情境可以对学生产生很强的鞭策作用,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知识和实际生活关联密切,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突出立德树人就要和生活联系起来,显现出课程的实践性和生活应用性特征,并关注学生在学习中实践体验的获得,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启发。在具体的课堂实践环节,教师要指引学生主动投身于社会生活,感知社会道德与法律法规的约束力量,帮助学生构建理性价值观体系,让课堂教学回归本真。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社会这一大课堂上受到教育。例如,在学习“人民当家做主”时,教师可以联系社区选举活动让学生进行调查,鼓励学生分析选举活动体现出来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习“做情绪的主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收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问题和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借助课上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体现出课堂知识的应用价值。
在大力倡导课程改革背景下,立德树人成为教育根本任务,并要求在各个阶段的不同学科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将知识教育和德育进行深度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贯彻立德树人,并将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学的使命与根本性的价值追求,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意突出家国情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等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和综合品质发展的内容。当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牢牢把握课程教学方向,明确立德树人的要义,充分体现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