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育人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0-03-03 14:09江苏省泰州市汪群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法治

■江苏省泰州市汪群初级中学 姜 玲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之本,加强德育是新课程下各学科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尤其是在“课程思政”改革理念提出后,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发挥其育人功效成为课程教学的最终归宿。然而,如果仅仅实施以课程知识“讲授”或“灌输”为主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容易使初中生失去学习兴趣,也会直接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效果,尤其是无法发挥其育人的作用,所以变革课程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贯彻“思政育人”理念的意义

“思政育人”理念实际上是发挥道德与法治科目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正确的价值观,这与新课标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内涵与意义不谋而合。道德与法治除了肩负着使初中生学习和掌握教材上有关教学内容的任务,同样需要从思想层面教育学生,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这对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如,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使学生意识到哪些是违法行为、哪些是不文明行为等,使他们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正确的价值观,坚决按照国家、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和规定行事,不做违法、违规的事情,这实际上就发挥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效,是确保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提升他们综合素质的一个创新举措。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贯彻“思政育人”理念的策略

(一)创新运用情境教学法,贯彻“思政育人”理念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比较丰富,涉及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众多培养内容,并且这些知识本身以抽象性的含义呈现给学生,容易使初中生失去学习它们的兴趣,尤其是在授课中应用讲授的方式开展知识灌输,会使学生常常无法深入理解与体会这些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本质与包含的思想情感,不利于构建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对其“思政育人”的效果带来了不利影响。情境教学法实际上就是立足于初中的自身实际需求、学习特征与规律等,灵活地应用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媒体情境等多元化的情境设计方式方法来为学生创设一个犹如身临其境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情境。如果可以灵活地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法,可以为初中生学习和体会道德与法治知识营造一个更加活跃、轻松或有趣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思维的活跃性以及综合能力。但是无论采用生活情境创设方式、角色情境创设方式,或者应用图片情境创设方式、游戏情境创设方式,都需要立足于“思政育人”视角,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出发,选择恰当的情境创设素材与方式,保证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助力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

例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这一部分知识期间,可以采用生活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渗透“思政育人”理念,具体就是利用空闲时间带领全体初中生到附近的一些污水处理厂进行实地参观与考察,使他们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切实感受到污水的危害性,这样无形中可以利用这一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以及污染行为和浪费行为的错误,使他们养成爱护水资源的良好生活意识,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比传统的知识讲授或者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效果更好。又如,在学习“诚实守信”部分知识期间,为了帮助他们对这一育人理念形成深刻认识,提升“思政育人”理念在课堂中渗透的效果,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具体就是指导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自行表演“曾子杀猪”这一故事,最初学生可能会感觉曾子的行为有点“小题大做”,一句戏言怎么可以当真。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曾子会继续去杀猪呢?如果没有去杀猪,那么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会意识到:如果曾子没有去杀猪,那么孩子会逐渐不信任自己的父母,并且可能会养成“不诚信”的错误价值观。这种故事情境的创设,增加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掌握了所学的“育人”知识。

(二)创新运用体验教学法,贯彻“思政育人”理念

在思政育人视角下,加强“以生为本”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融入是开展课程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具体表现在要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习视角,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开展深入思考。体验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贯彻“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方法,主张打破“灌输式”或“讲授式”教学模式,将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由他们自主参与课程学习,配合师生互动活动的有效开展,力求使学生真实体会和感受到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有效性。在将体验教学法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对初中生现阶段的知识学习情况的全面调查,灵活地选择符合他们思维认知水平的情境和体验事例,有效提升他们的情感因素,尤其是要提前考虑那些可能干扰初中生情感体验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设一个可以充分、连续、完善体验所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良好学习氛围,这样不仅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思政育人”的目的,而且可以促进初中生情感内化,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以及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例如,在以“爱在家人间”为主题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教学中,为了在其中有效地渗透“思政育人”理念,可以采用体验教学法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他们时刻注意规范自身的行为,力求保证他们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体会到自己身边时刻存在的“亲情”,合理地处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之间存在的各种冲突与矛盾。考虑到这个时期的初中生本身性格不太成熟,并且已经生成了自己的独立想法,容易出现看不惯自己父母一些行为或做法的情况,彼此之间容易出现矛盾,更无法体会到自己父母的辛苦。针对这部分知识教学,实际的授课中可以先利用“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导入本堂课的所学知识,以音乐氛围来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将注意力转入课堂。然后在正式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用多媒体播放《爸爸的谎言》这一视频,从中引出现实生活中父母对他们提供的关心、呵护和保护行为,配合必要的讲解使他们真实体会和意识到自己父母给自己的无私关爱,这样就可以导入“亲情之爱”来引出本部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主题。之后结合教材与现实生活中的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矛盾的案例讲解,使学生自行想出一些方法来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尤其是要注意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使他们正视自己和父母间的冲突,并使他们真正懂得自己父母的良苦用心。最后结合“思政育人”目标以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在考试成绩不好时,你的父母会怎么做?”“亲情一直处在我们的家庭中,那么在家庭相处中是否会一直处于和谐融洽的氛围呢?”等话题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体会和经历进行积极思考,让他们可以在作答的过程中对所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形成深刻的认识。

(三)创新运用生命关怀法,贯彻“思政育人”理念

在“思政育人”视角下,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作用是培养初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题中之义。其中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要使课程教学回归教育初心,具体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生命进行关怀,不可一味地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生命教育。生命关怀法实际上就是立足于教育初心,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关怀教育来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共鸣,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这样更有利于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作用,确保他们身心全面发展。

例如,在以“师生交往”为主题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视角出发,结合“思政育人”的目标,通过某一话题与问题来引入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比如,针对“学生和老师之间出现了冲突该如何解决?”这一知识点,可以结合“某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和老师争抢手机”这一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案例,以情景剧的方式进行表演。由于这个场景学生非常熟悉,所以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情景剧表演的兴趣。在学生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加以点拨和指导,使学生通过表演来掌握后续生活中应如何合理、巧妙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实际上就发挥了生命关怀教育理念。此外,为了可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这部分知识教学完毕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个以“我想对老师说”为主题的活动,为班级学生分发便利贴,让他们在上面写下自己最想对老师说的心里话。借助这一活动勾起学生对过往的回忆,并体会到教师教学的艰辛,这样就可以将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与情感教学有机结合,提升生命关怀教学的质量。

总之,“思政育人”是新课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思政育人”理念,可以灵活地应用情境教学法、生命关怀法和体验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初中生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