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世 皓
时空观念是了解、认识、研究客观历史的基本意识。①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年,第50 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②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5 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版)还明确指出“时空观念”教学目标之一是“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但是这里的“时空”其内涵到底指什么?应该怎样划分“时间”和“空间”?教师可以怎样帮助学生去构建素养呢?
仔细研读课标中对学业质量水平的描述,在“时空观念”的一至四级中可以发现一些词汇与“时空观念”和时空内涵紧密相关。可以把这些名词按照不同内涵分门别类。属于时间范畴的有“历史分期”“时序”“时间术语”“历史年表”“来龙去脉”“较长时段”;属于空间范畴的有“历史地理”“历史地图”“地名”“空间”“环境”“空间术语”“较大范围”;属于时空之间关系的有“时间、空间联系”“时空框架”“时空尺度”。
这些词汇所展现的对于“时空”的理解,又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属于概念和内涵的有“历史分期”“较长时段”“历史地理”“空间”“环境”“较大范围”;属于能力和方法的有“时间术语”“历史年表”“历史地图”“地名”“空间术语”;属于事物本质和特点的有:“时序”“来龙去脉”“时间、空间联系”“时空框架”“时空尺度”。
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上述词汇虽然为我们初步确定了课标中的“时空观念”在教学上需要关注的三个维度,但是遗憾的是依然没有明确的表达“时空观念”下的“时间”和“空间”可能的内涵及其关系,而在现实的环境中,由于前提和视角的不同,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内容可以有种种不同的诠释。
徐蓝、朱汉国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包括历史时序的观念和历史地理的观念。③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第56 页。显然,徐蓝、朱汉国讲的只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历史时序和历史地理的概念中应该还含有诸多不同的内涵,因而有许多历史工作者开始对这个总概念进行诠释。近几年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时空观念”进行了不同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视野。
探讨时间概念及“时间”内涵的。马应隆、谭杰在《历史时空观念四维度教学目标之探析》中将历史时间分为历史时间点和历史时间段。认为“历史时间点”和“历史时间段”不仅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且在历史认识过程中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当我们关注某一“历史时间点”时,这一“时间点”一定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它必定和某一重要的历史事件相关联;而我们关注某一“历史时间段”时,往往注重这一“时间段”中诸多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具有的共同特性。李菁则在《核心素养下历史时空观念的培养》中将历史时间划分为“短时段、中时段、长时段”,和马、谭异曲同工,为我们观察历史提供了另一种时间的视角。
探讨空间概念及“空间”内涵的。马应隆、谭杰在《历史时空观念四维度教学目标之探析》中将将历史空间划分为自然空间和人文空间。其中人文空间“包括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文化空间等。”王贵喜在《社会历史空间: 历史唯物论的重要范畴》中从历史唯物论出发,将空间概念划分为自然空间和社会历史空间,并阐述了社会历史空间的概念、特征等。他指出社会历史空间“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空间、社会政治空间、社会文化空间,以及人类社会活动所涉及的那部分自然空间”。
马、谭和王贵喜的论述有相同之处。自然空间和人文空间是历史空间的二大方面,没有自然空间就没有人文空间,只注意自然空间,历史认识会走向偏差或变得没有意义,所以讲到“历史空间”就必定会涉及“自然空间”,而将人文空间进一步划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空间不仅拓宽了我们认识历史的空间领域,而且把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引向实处。人类的历史更多的表现在“人文空间”的各个领域。
探讨“时空关系”及其特点的。鲁西奇在《区域、地方与地域:空间维度下的历史研究》中提出了“具有时间性的空间”和“特定空间中的时间”的交织、融会,形成“时空整体”。并指出“人”在空间及其建构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提出了“人的空间”的理念。①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第568 页。冯一下在《探寻历史时空观念培养的新方法》中提出了“历史时间观念的培养和历史空间观念的培养不能截然分开”,并且定义了时空框架的内涵即“与时间节点(重要年代等)相对应的空间坐标(地域、地点等),……史实概述内容,形成时间、空间和史实概述三位一体的‘框架’”,还演示了历史时空框架和历史时空图示在教学中的使用。张耕华在《历史教学中的时空问题》中将历史事件从历史认识论的视角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特殊命题、普通命题和普遍命题。每种类型都体现了一定的时空位置。特殊命题指的是单一的历史事实,在时空上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这里的空间不仅仅是指地名、位置,也有地形、地势的内涵。普通命题指的是“某个时段、某个区域里一些普遍存在的史事”。普遍命题指的是在当时时空之下提炼归纳所获得的并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时空的结论。
对于“时空观念”这一概念而言,把控“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比阐释它们各自的内涵特征要困难得多。上述几位学者探讨的都是如何“有机地”把握时空观念而不是机械地“使用”时空观念的问题。
所谓的“人的空间”,提出了我们在认识历史时“建构”时空的问题。任何历史的时空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们不会自动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历史认识中的时空需要我们去建构。这就产生了“具有时间性的空间”和“特定空间中的时间”的交织、融会的问题,即我们认识的“历史时空”都是某一特定的时空,是某一具有“特定空间中的时间”和“具有时间性的空间”的交织与融合,而“人”就是使这些特定“时间”和“空间”交织融合的主体。
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怎么教会学生去构建“历史的时空”呢?冯一下的“框架说”为我们演示了具体操作的办法和途径。在这些“框架”中,特定的时间和对应的空间与我们所要认识的历史内容的相结合。张根华的三个“命题”中的“时空位置”,不仅揭示了在人们的认识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有三种不同的类型,更是告诉我们,历史时空是根据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范围和深度”而有所区分,它可长可短,可以“延展”,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时空的意义还可以“迁移”。
总之,历史时空的关系,其要害之一,在于任何所谓的“时空”都是特定条件下的时空。我们所要认识的历史都处在某个特定的时空下,同时任何“时空”都随着我们认识的历史的迁移而迁移;其要害之二,在于时、空、事三者的结合;其要害之三,在于时空的意义不仅直接影响我们所认识的历史,还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普遍意义的认识。
下面,我们尝试着将历史时间和空间概念的重要内涵概括为以下几点:
1.时间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指的是内涵,即根据时间长短不同和指向不同,可以划分为时间点、时间段。一个指的是特点,即时间发生是有先后顺序的。
2.空间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指的是自然地理的相关概念,比如地点、区域、地方、地域等。一个指的是“人的空间”。即通过“人”的活动以及与之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事件构件的环境特征。
3.时空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有以下类型,即同一时间下的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下的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空间下的同一特征、同一时间空间下的共同特征。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时空观念”这一“基本素养”和“史料实证”等其他素养还有所区别,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养成,靠知识的积累和相关能力的长期训练,而“时空观念”有所不同。陈志刚、覃玉兰在《历史空间的内涵与空间观念素养的培养》中认为,所谓的“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空间下,综合场所、政治、文化、环境、经济等要素,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的一种意识和思维方式”。正如前文所言,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的“时空观念”其自身属性就是一种“意识”和“思维方式”。“意识”者,是指学生在认识历史时能自觉或下意识地加入时空的因素;“思维方式”者,是指学生在认识或思考历史问题时,必定加入“时空”的条件。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和思维方式呢?专家们已多有建言。对于教师而言,积极践行自身对时空间的关系和时空与史事间的关联的理解,设计好帮助学生学习的练习试题也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七分册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为例,通过单元作业和试卷的编制来说明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要求和作用。在试题设计中,通过材料、设问清晰地表明考查“时空观念”的导向,并在评分标准中留有相应的地位和分量,以此来实现和衡量对“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
《上海历史的变迁》这一单元教学的主题,在单元标题中明显地呈现了出来。“变迁”即变化、转移。上海历史的变迁指的是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迁等等,亦是指时间、空间的变化,明确表达了此单元着重于展示上海历史的时空。上海历史的变迁主要有两大方面,一个是时间的演进,一个是空间的拓展。时间演进分别有朝代更迭和时代特征组成,空间拓展又包括“自然空间”“人的空间”。“自然空间”主要有地域的扩大,“人的空间”可以有行政区划提升、经济空间的变革、城市生活空间变化、租界对华界的影响等等。以下例题涉及“租界与华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 年,居民王阿保等十余人,违反工部局关于挑粪过街必须加盖的规定,挑着无盖粪桶悠然过街,经巡捕劝阻不听,被拿送会审公廨,各被拘留一天。
1872 年,一位广东籍人在美国公馆门口便溺,被巡捕拿送会审公廨,会审公廨以其情节严重,“枷号三日,以示惩儆”。(《申报》)
材料二 上海城厢内外街巷,似欠清洁,每交夏令,暑气熏蒸,真有不堪闻者也。更可恶者,每于弄口狭窄之处,沿街尽是便桶、垃圾,任人粪便堆积,若无人过而问者。(《申报》)
材料三 严派保甲随时巡行,如租界之法以治之,遇有堆积小便等等,即予薄惩。(《申报》)
材料四 1873 年4 月5 日,上海道、上海知县发布告示,要求挑粪过街便桶必须加盖。(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材料五 自通商以后,西人于租界中装设自来水管,导浦江之水而澄清之,乃积贮于高塔,以管分注于各处,居民便之。城内及南市之人,昔饮河水,污秽不堪,易致疾病,近亦遍装水管,居民饮濯称便,且有益于卫生也。(李维清《上海乡土志》)
材料六 1900 年闸北绅商率先组织闸北工程总局,此为上海华界市政变革的发端……1905 年,11 月,工程总局成立,承办马路、电灯、警察等各项事宜。1909 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后,总工程局随即改为“城厢内外自治公所”,成为整个华界由政府授权建立的地方自治总机关。(《高中历史拓展性课程教材》)
材料七 向租界市政看齐,使上海市政近代化、文明化,上海华界市政设施的不断改进,市政管理的不断完善,上海地方自治运动的成功开展,都表明在租界的刺激和影响下,上海人近代市民意识不断增强。(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租界的公共卫生管理。
答案:租界的公共卫生管理有着清晰明确的规定,同时以会审公廨以及巡捕房等机关加以执行。
2)根据材料二,概述华界的环境状况。
答案:华界的环境状况相对恶劣,居民无处理垃圾之自觉,加之官方并无规定和执行者,致使垃圾等生活废物、粪便沿街堆积。
3)根据材料三、四,概述华界的卫生管理措施。
答案:效仿租界形制,明文规定由保甲巡逻执行,并由市政府发布告示,对于居民日常的污物加以限定处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视角谈谈租界与华界的关系。
答案:不平等条约体系下租界性质上的治外法权和土地实际控制权的外流,是主权沦丧,于国际交流秩序而言是不平等的。然则租界给相对意义上的华界乃至整个社会转型期间的中国所带来的影响,并不只是消极的。在华界的经济、政治、生活等方面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时,相当部分的租界中已经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经济模式,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与公共管理体系甚至政治模式(如工部局的市政与行政体系),租界中出现的不少现代化模式与理念也被华界所借鉴和学习。上海的市政建设从无到有,是华界接受租界影响的自然过程。从改变社会风俗习惯(市民意识),到改变制度规范(倒垃圾的要求),再到器物(交通建设、自来水厂),再到改变社会治安的制度(警察制度)……各个层面的改变之间也是互相联动的,最终构成了整个上海的市政建设,市民的社会意识也在此过程中不断进步(材料中的卫生管理即为一案例),推动了华界生活向现代化的转变以及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勃兴。
总的来说,租界这一形制的出现确实为中国近代史划上了不光彩的一笔,但租界也在事实上一定程度推动了华界乃至整个中国的文明化、现代化进程。
“租界与华界”试题的构思,也是基于时空观念的基础之上的,力图借助材料来体现“同一时间下的不同空间与同一空间下的不同时间”的理念。华界的相关内容并非本单元的重点,但是试题通过一系列材料的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租界对华界的影响,理解租界的市政建设和发展对华界建设和发展的促进作用,租界发展的同时也是西方文化逐步在上海被接受并与中国本身的文化逐渐融合的过程,这也是城市政治意义上的空间拓展。材料采用了《申报》的报道。《申报》是创办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报纸上的信息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但是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相印证。因此,在试题设计时,同时提供了学者的研究结论作为辅助的材料。
当然,对于这一单元而言,建立在基础知识习得和大量史料的占有基础上,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对重要历史问题的思考,也就是对历史解释能力的考察。单元作业设计的问题第4 小问联系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中西文化融合。与此同时,无论是试题目标还是试题的难度都属于理解、应用的层次。需要考查学生能否在学习课本知识后,在掌握一定的材料基础之上,来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和见解。但这不是没有根据的谈谈,而是需要注意:1)建立在史料实证基础上,2)使用有价值史料,多重印证,3)辩证地看待历史,4)在特定时空下评价历史。
历史试题的编制大多是综合了各核心素养的要求,不仅仅只考察了学生的单一的素养,本文尝试以“时空观念”为主题,围绕时空观念来组织和设计试题。
对于“时空”的考查一直以来是历史考查的重点内容。上海市松江一中苗颖老师在《从高考考查谈时间观念素养的教学分解》及《高中历史“空间观念”素养的教学分解》两篇文章中,对考察“时间”“空间”和“时空”的试题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解说,极具参考价值。如果说这些文章是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入手,详细描述了高考所需要学生掌握的相关的能力,那么本研究则侧重于厘清“时空观念”素养的内涵、特征和关系,从知识论的视角出发,尝试编制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时空观念”内容的试题,继而考查学生能否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要从理论上认识“时空观念”内容的诸多方面极其本质内涵和特征,尤其要理解时空间的关系和时空与史事间的关联,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正确的时空观,用自己的“意识流”和思维方式去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往往是影响一个人“意识”和“思维方式”形成的重要因素。从另一方面来说,积极并持久地引导学生在“时空观念”下认识和思考历史问题,必定有助于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