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古代中国”

2020-07-25 07:07:16
历史教学问题 2020年3期
关键词:蒙古国蒙古教科书

刘 迪 南

蒙古国是中国北方的重要邻国。1921 年蒙古人民革命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胜利后,建立了政权,称为蒙古国。1924 年,改称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 年10月16 日中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0 世纪50 年代到60 年代初,中蒙两国关系日益密切。但是从20 世纪60 年代中叶开始,中苏关系恶化,蒙古紧跟苏联,中蒙关系亦急转直下跌入低谷,进入了长达20 年的关系停滞期。20 世纪80 年代末受苏东剧变的影响,1990 年蒙古进行了民主改革,私有化和多党民主制逐渐在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确立主导地位。中蒙两国的关系也随着时局的变化于80 年代初期到中期开始逐渐缓和,逐渐走向正常化。近年来,中蒙两国的关系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中蒙两国确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践,蒙古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一,在倡议框架下与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医疗、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展和深入。而与之相应的民间关系却远未达到广泛而深入的程度。究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两者之间又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谈及民间关系,明确而深刻地了解蒙古国国民心中的中国形象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国关于他国认知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到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历史教育无疑是连通历史和现实,影响一国国家形象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历史教科书作为国民历史教育的重要承载,反映着国家意志、社会价值观念、人才培养理念等等。具体到对国民的他国认知的培养方面是具有奠定认知基础、形成价值判断的最为重要的信息来源。近年来,中蒙两国在人文教育领域的交流逐渐深入,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客观上起到了增信释疑的作用。国之交,在于民相 亲。蒙古国人口年龄层次呈年轻化,50%以上的国民是青年人。两国关系的未来在于青年。因此,蒙古国青少年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对于发展两国关系至关重要。而历史教育以及历史教科书对于青少年形成全面客观的中国认知意义重大。但目前中国关于蒙古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还是空白。因此,本文以蒙古国中学现行历史教科书中对中国古代历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蒙古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描述的中国形象及其叙述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其形成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蒙古国中学历史课程设置和历史教科书简况

2007 年,蒙古国将普通中小学学制由11 年制改为国际上更为通行的12 年制,从2008-2009 学年开始执行。按照新学制(5+4+3),6 年级至11 年级(即初中1 年级至高中1 年级)开设历史课。其中,6—8 年级历史课的内容以世界史为主,9—11 年级的历史课以蒙古史为主。目前蒙古国中学所使用的教科书是由蒙古国教文科部组织编写的《历史》(6—11 年级),2014 年开始陆续出版发行。蒙古国6—8年级世界史教科书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上古到10 世纪”(6 年级历史)、“中世纪”(11—14 世纪,7 年级历史)和“近代”(15—20 世纪,8 年级历史)几个阶段。其中涉及中国历史的集中在从夏朝开始到清朝结束的古代史部分,没有近现代史部分。因此,本文考察的对象是上述三本教科书中的古代中国内容。

二、蒙古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历史的内容

蒙古国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共约7000 余字。

6 年级《历史》主要包括10 世纪以前的上古史部分。①蒙古国教文科部审定:《历史》(6 年级),乌兰巴托,2018 年,编者是P.德力格尔嘉尔格勒(П.Дэлгэржаргал)、U.图雅(У.Туяаа)、B.青卓力克(Б.Чинзориг)、D.央金扎布(Д.Янжинжав)。其中第四章介绍了两河流域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古希腊和古罗马。该部分从自然地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夏、商、周、秦、汉五个朝代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自然地理部分极为简略地介绍了黄河,以及黄河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生活习俗方面介绍了上古时期中国人的饮食、服饰、器皿和住宅情况。同时谈到了从贵族到奴隶的社会阶层。政治方面分别对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做了言简意赅的介绍。这里虽然提到了大禹治水进而建立夏王朝,但是对夏朝的真实性有所怀疑。这一部分还特别提到了公元前8 世纪初,由于北方游牧民族攻打周朝,使得周朝的力量变弱,加之周朝的分封制,使得周朝国力变弱,最后进入战国时期。对于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着墨稍多,还特别提到了长城是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修建的,是定居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而这一部分的思考题全部围绕着长城展开。

7 年级《历史》第四章“成吉思汗以前的东方(5—11 世纪)”介绍了唐宋时期的历史。②蒙古国教文科部审定:《历史》(7 年级),乌兰巴托,2015 年,编者是A.阿拉坦巴格那(А.Алтанбагана)、H.巴雅尔玛(Х.Баярмаа)、J.格日勒巴达尔呼(Ж.Гэрэлбадрах)。唐宋时期的中国内容较为丰富,涉及了疆域、人们的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商业交通和文化艺术等方面。该教科书认为唐宋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进入新时期,取得了很多成就。国内水路陆路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商业的繁荣,而丝绸之路则连通了中国和世界,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唐朝的建立、衰落和灭亡的叙述中,特别强调了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影响。对于唐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则提到了唐诗、瓷器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佛教和儒家的斗争等。对于宋朝的记载相对于唐朝较为简略,只涉及了北宋和南宋的建立、北宋王安石变法等内容。而特别提到了契丹、女真政权与两宋之间的和战关系。12世纪,蒙古民族登上历史舞台,1271 年元朝建立。关于元朝的历史,在该册教科书中以专门的章节出现——第四章“蒙古帝国及其汗国(13—15 世纪)”第3 节“蒙古大元国”。对于元朝的记述比较详细,内容涉及元朝的疆域、行政区划、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宗教政策、丝绸之路等。

8 年级《历史》有关中国的内容主要涉及明清两代的历史。③蒙古国教文科部审定:《历史》(8 年级),乌兰巴托,2016 年,编者是Ts.刚图拉嘎(Ц.Гантулга)、L.阿拉坦扎雅(Л.Алтанзаяа)、B.那楚克道尔吉(Б.Нацагдорж),D.彭楚克苏伦(Д.ПунцагсYрэн)、M,朝克巴雅尔(М.Цогбаяр)。相关内容散见于该册教科书第二部分第一章“世界史的新阶段”中第4 节“15—18 世纪蒙古国的外部环境”、第二章第7 节“15—18 世纪的东方”、第8 节“15—18 世纪世界各国人们的生活与文化”、第三部分“18—20 世纪初”第一章第2 节“满清对蒙古的统治政策”以及第二章第6 节“18—20 世纪初的东方”、第9 节“18—20 世纪初东方各国的生活与文化”。关于明朝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明朝的建立和灭亡、统治政策、社会阶层、对外商贸情况和文化艺术的发展。这里特别谈到了明朝仍然是定居文明的中心。有关清朝历史的内容主要涉及了清朝的疆域、物产、人口民族、交通、商业贸易、刑罚以及清末的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这里有专门章节着重叙述了清朝对蒙古的统治政策。

三、蒙古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叙述特点

综合上述总体来说,蒙古国中学6—8 年级历史教科书中描述的古代中国是定居文明的中心,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文明古国。经济方面:从很早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经过历代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制铁、纺织、印刷、陶瓷等手工业技艺高超,有诸如造纸术和印刷术等许多发明,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政治制度方面:中国的君主相信天授皇权,封建制度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商业贸易、文化和交通的发展与政治、经济一样十分发达,由唐以来,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影响远及海外。茶叶、瓷器、丝绸等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代中国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象征。

1.关于古代中国历史的叙述比重

历史教科书中对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叙述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国对被叙述国家或地区的重视程度。6—8 年级历史教科书的主要结构大致分为几个部分:人类总的文明进程、蒙古历史、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等。蒙古历史作为其叙述核心,相关内容在三册教科书中约占一半以上的比例。中国历史相关内容相对集中出现在“东方世界的历史”章节中,按照时序,与古埃及、古印度、朝鲜、日本等国并列叙述。同时也散见于“东方各国的文化与生活”等章节中。中国历史部分叙述比重详见下表(表1)。

表1 蒙古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历史所占比例

蒙古历史教科书对中国古代史的记述更侧重统一王朝的历史。按照时序对中国古代的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统一王朝做了重点记述,对于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历史基本上一笔带过,没有展开记述。对于各个朝代的历史记述比例基本均衡。诚然,仅从叙述比重上判定蒙古国历史教科书对于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视程度显然是不够的。从史料的选择方面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判断蒙古国历史教科书对古代中国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

2.叙述立场对历史认知、史料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1)有关游牧民族政权与古代中国的关系问题

众所周知,历史教科书是反映国家意志的特殊文化载体,代表国家立场。蒙古国历史教科书以蒙古历史作为叙述中心,从游牧文明传承者的视角出发,将古代中国作为农耕文明和定居文明的中心,比较重视游牧民族与中国各朝代之间的和战关系的记载,并通过这些记载,强调游牧文明与定居文明的异质和对立。如6 年级历史教科书中提到:“商周秦汉时期,中国农业定居文明进一步扩张,与蒙古草原上生活的游牧民遭遇,他们经常发生战争。到公元前2千年游牧民就开始骑马,制造和使用铜器,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中国人为抵御游牧民,开始沿着北部边界修建了城墙。秦朝为了修建城墙,动用了近200万民力。城墙绵延几千公里,因此以万里长城而闻名。历史上,该城墙成为游牧文明和定居文明的分界线。”①《历史》(6 年级),第57 页,第56 页。此外,除元朝之外的其余各朝代的历史中均会记述有关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二者之间的战争。如:“公元前8 世纪初,北方的游牧民族攻打周朝,周朝势力减弱之后分成许多小国。”②《历史》(6 年级),第57 页,第56 页。曾经在灭隋的战争中帮助过唐朝的东突厥这时开始将矛头指向唐朝。这两个国家虽然敌对,但是谁也无法战胜谁。③④《历史》(7 年级),第61 页,第62 页。唐朝始终经受着北方游牧民的进攻,其中突厥人的反叛成功,于682 年脱离中国而复国。755 年,由于将军安禄山的反叛,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安禄山于757 年战败,但其子史朝义继续反叛。在回鹘和吐蕃军队的帮助下反叛被镇压,但是唐朝再未强大,于907 年灭亡。④《历史》(7 年级),第61 页,第62 页。

明朝与蒙古进行贸易时只交换骏马和繁殖期的母马。明朝的关于马的政策其目的是削弱蒙古人的军事力量,使马群的繁殖结构丧失,这种政策是一种危害性的政策。⑤《历史》(8 年级),第29 页。

历史上,古代中国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关系密切,时战时和,也有如元朝一样直接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的中央政权。与其他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比,蒙古国历史教科书中对古代中国与游牧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视,这是从蒙古国对自身历史的定位,即将自己视为古代游牧民族政权的继承者的立场直接相关的。蒙古国6年级《历史》第五章“蒙古的古代国家”中第1 节“游牧民族的首个政权——匈奴国”写道:“蒙古人的祖先是匈奴人。”①《历史》(6 年级),第76 页。第2 节记载了鲜卑和柔然的历史,将这些古代游牧民族视为蒙古族裔。这种观点不仅仅出现在蒙古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蒙古国历史学界普遍持有这一观点。如每年7 月11 日蒙古国国庆那达慕活动时都会在开幕时明确说明几个纪年,第一个就是游牧政权建立两千多少年。此外,在蒙古国编纂的国史著作中也按照时序对蒙古高原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游牧政权进行详细的记载,建构起蒙古高原游牧政权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为蒙古国作为游牧政权的继承者做好历史的铺垫和解说。这是在蒙古国历史教科书的研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2)关于元朝历史的定位问题

蒙古国7 年级《历史》中对元朝历史的记载更直接地体现出上述蒙古国历史教科书的叙述立场。《历史》(7 年级)第六章“蒙古帝国和各汗国”共有6节,第1、2 节分别记述了窝阔台汗时期的大蒙古国和贵有汗、蒙哥汗统治时期的历史。第3—6 节记述了蒙古大元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和伊利汗国的历史。由此可见,蒙古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并不是将元朝作为中国古代王朝序列中的一部分进行记述,而且将其作为蒙古帝国历史的一部分,与其他三个蒙古汗国的历史并列叙述。第3 节一开始就写道:“蒙古帝国在蒙哥汗之后分为四大汗国,其中之一是大元国。”②《历史》(7 年级),第105 页。对于元朝历史,《历史》(7 年级)中记载:“1271 年,忽必烈汗建立大元国。1279 年占领南宋,将全部中国纳入蒙古人的统治之下。”这一观点反映了蒙古国历史学界对于元朝的基本历史定位。

(3)关于明清历史记述中的史料选择和价值取向问题

《历史》(8 年级)中记述的有关中国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历史相对于《历史》(6 年级)和《历史》(7 年级)两本教科书关于明清以前的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其叙述立场呈现得更加鲜明。元末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蒙古统治者退回漠北草原,朱元璋建立明朝。从元灭明替这一历史进程本身来看,自然形成了元和明之间的对立关系。有明一代,明朝与蒙古的关系有战有和。蒙古国8 年级历史教科书中对此只有简略的记述,其中提到“元朝灭亡后建立的中国的明朝在中亚的影响力仍在,但是力量逐渐减弱。他们在这一时期采用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的政策。明朝与蒙古进行贸易时只交换骏马和繁殖期的母马。明朝的关于马的政策其目的是削弱蒙古人的军事力量,使马群丧失繁殖结构,这种政策是一种危害性的政策。”③《历史》(8 年级),第29 页。这部分内容中并没有解释“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政策”的含义,也并未述及明朝和蒙古的战争以及贸易等方面的其他信息,只是举了关于明蒙马匹贸易的例子,并做出了简单直接的负面评价。关于明蒙马匹贸易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前人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根据《明实录》《明史》中的相关记载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朝时期,向明朝输送马匹的不仅有蒙古,还有朝鲜、琉球等,④参见亨利·赛瑞斯:《明蒙关系III——贸易关系:马市(1400—1600)》,王苗苗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14—15 页,第21 页。甚至在明朝初期,明蒙之间战事不断,蒙古不能大量向明朝输送马匹。只是到了明朝中期之后,明蒙之间的战事稍歇,贸易才逐渐扩大。明蒙双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贸易,并非单纯的一方获利而另一方受害。“蒙古地区因为干旱等原因,经常遭受饥荒。蒙古人希望,也非常依赖明朝通过贸易的方式以缓解这种饥荒。”⑤参见亨利·赛瑞斯:《明蒙关系III——贸易关系:马市(1400—1600)》,王苗苗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14—15 页,第21 页。此外,明蒙双方交易的品类也不止马匹一项,而是各求所需。如有学者研究称,“大市贸易物品明朝为绸缎、布绢、棉花、针线、索、改机、梳篦、米盐、糖果、梭布、水獭皮、羊皮金,蒙古为马、牛、羊、骡、驴及马尾、羊皮、皮袄诸种”。⑥金星:《隆庆、万历年间明朝与蒙古右翼的互市市场》,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5 期,第16 页。由此可见,关于明蒙马匹贸易的内容,蒙古国历史教科书的叙述仅从单方面强调蒙古在明蒙贸易中的损失,而对于获益闭口不谈,不够严谨客观,其叙述立场对史料选择和叙述方式产生了影响显而易见,这种叙述和评价对于学习者形成历史记忆的导向性作用是可想而知的。类似的情况在有关清朝历史的记述中也存在。

《历史》(8 年级)涉及清朝历史的内容相对较多且比较分散。一部分内容安排在蒙古史相关的部分,如清朝对蒙古的统治政策。其余有关清朝时期的历史还出现在第三章第6 节“18—20 世纪初的东方”和第7 节“帝国的殖民政策”。这两个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清朝时期的疆域、人口民族、贸易、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清末的外国侵略和农民起义等。该教科书第三章“18 世纪到20 世纪初的蒙古和世界”中着重记载了满清在蒙古的统治政策和清末政策的变化,且着重记述清代外蒙古的情况。与明蒙关系不同,清朝前期已经将蒙古纳入到统治之内。这部分内容也应当算作是清朝历史的内容。但是在该教科书中是放在蒙古史部分的。相关叙述中谈及清朝在外蒙古地区的经济、军事、驿站、赋税、法律政策等,例如,这里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清代在外蒙古地区执行的刑罚、汉人商人和放高利贷者在外蒙古的活动,并通过图片来展示清代在蒙古地区的酷刑,视觉上的强烈刺激对形成历史记忆作用强大。蒙古国的历史研究者对清朝在外蒙古地区的统治政策很大程度上持否定观点,这种观点在蒙古国编纂的几部国史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与此同时,在蒙古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清朝在蒙古地区统治”的展区中,也陈列有相同的酷刑图片,这些对于包括蒙古国青少年在内的国民的中国认知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

结 语

历史教科书与一般的历史记述不同,它的功能不仅仅是记载某国家或地区某一时期的历史,更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对学习者的国家认知和历史记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蒙古国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以蒙古历史为叙述核心,对于包括中国历史在内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历史的记述中较为重视与蒙古有关的历史内容。蒙古国中学历史教科书6—8 册按照上古(夏商周秦汉)、中古(唐宋)和近古(明清)几个阶段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艺术成就等几个方面大致勾勒出古代中国作为定居文明的代表所走过的历史进程,反映出蒙古国对古代中国的一般认知。同时,从蒙古国的现实立场出发回溯历史,强调游牧文明和定居文明的异质性和对立性,存在片面夸大自身力量或有意贬低对方的情况。相关叙述一方面不够全面客观,不利于青少年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对蒙古国青少年形成客观的对华认知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青少年来说,历史教科书是联通古今与走向世界的第一座桥梁。青少年的记忆与认知关乎未来。蒙古国青少年正向、客观的对华认知对于中蒙两国关系的未来意义非凡,蒙古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对于两国关系的未来十分重要。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蒙古国,在蒙古国议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在亚洲各国交往史上,友好合作是主流,但也不乏一些遗留问题。邻国之间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对待和处理。只有以对话和合作凝聚共识、化解分歧,才是地区长治久安最有效的保障。”中蒙两国之间的教育、青年交流有必要围绕历史教科书的选材和编纂展开深入的对话与合作,通过聚同化异,达成共识,加强人文纽带,提高互信水平。

猜你喜欢
蒙古国蒙古教科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蒙古国某地绿松石玉的矿物组成及其成因
地质与勘探(2021年1期)2021-05-21 08:28:22
蒙古靴
《雲使》在蒙古
蒙古国草原上的“青啤绿”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24
浅谈从蒙古国语言中选用一些词语
藏起来的教科书
蒙古香
草原歌声(2017年1期)2017-04-23 05:08:53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蒙古国一处摩崖石刻被确认为《封燕然山铭》
丹青少年(2017年4期)2017-02-06 03: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