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新格局下工科专业课程“课程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2020-03-03 10:29李奇涵周子明刘小勇谷东伟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工科专业课程

李奇涵 周子明 刘小勇 谷东伟 高 嵩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地各高校聚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三全育人”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4个80%是“三全育人”中课程育人的现实依据。工科专业课程因其独特的属性,在“三全育人”中具有突出的课程育人功能,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的教学设计及组织实施决定着课程育人的实际成效。

一、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工科专业课程是指高等学校工科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复杂问题的能力。工科专业课程具有逻辑严谨、体系完整、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课程内容更新迭代迅速等特点,最重要的是其中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为开展课程育人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准确把握专业课程育人目标和内容重点,深刻领会专业课程的内涵实质是做好专业课程育人工作的首要前提。工科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主要包含家国情怀教育、科学精神与工程伦理意识的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奋发有为勇担使命的成长追求等。

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主要依据上述内容有目的地提炼打磨,遵循见微知著、润物无声的原则。在家国情怀教育方面。例如,在《冲压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中讲到“2011年我国模具行业产值超过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跃居世界第一”,通过实例引入“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汽车模具需要大量进口,处于长期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经过国家大力扶持和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不懈努力,迎头赶上并实现超越,从而扬眉吐气”的事实,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自豪感,进而激发工业报国的热情。在科学精神塑造方面。通过典型的事例和具体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精益求精的工程意识,以及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在专业课程设计环节,严格按照“资料分析—方案论证—深入研究—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完善修正—加工工艺—检验装配—调试使用”的步骤进行,培养学生确立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再如,通过反例吸取失败的教训,锤炼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在工程伦理意识培养方面。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树立“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福祉必须放在首位”的伦理意识,培养学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社会责任,增强安全、环保、风险意识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注重挖掘专业课程中知识点所蕴含的信息。如“机械原理”课程中“齿轮的啮合”反映友善合作的重要性,“软件工程”课程中“信息世界的基本单位是0和1”,其中蕴含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演绎成当今纷繁复杂的数字信息,但0和1始终坚守职责,诚信传递信息,进而引申到坚守信念、诚信做人。在奋发有为、勇担使命的成长追求方面。采用青年教育青年的方法,如国产003航母的总工程师是80后青年、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0岁等事例,激发青年人通过专业能力报效国家的豪情和增强大有可为的信心。

总的来说,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育人元素的方法灵活多样。一是从知识点本身挖掘,二是从成功事例正面激励,三是从失败的教训中反思分析,四是从引申意义上升到哲学层面思辨,五是从专业相关的热点开展讨论,进而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二、工科专业课程育人的实施路径

工科专业课程育人的实施须明确目标,找准方向,采用恰当的渠道和手段,才能收到预期效果。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营造浓郁的课程育人氛围。通过学习研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领会课程育人的核心要义,形成“三全育人”浓烈氛围,形成所有课程、所有教师全覆盖、全员参与的育人局面。尤其要把重点放在专业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两个方面,发掘凝练专业课程丰富的育人资源,实现隐性元素向显性资源的转变;增强专业课程教师的育人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实现自发育人向自觉育人的跃升。

第二,打造包含课程育人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把课程育人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计划,有助于确保课程育人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规范化。在修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将“家国情怀”“职业精神”“工程伦理”等育人指标融入培养目标之中,并明确规定各门专业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的支撑关系及权重,确保课程育人成效的可评价可衡量;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中,细化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契合点,确保课程育人过程可操作可落实。此外,还要注重专业课程育人特色的培育,如将“培养具有郭力精神特质(艰苦创业、爱国敬业、求实创新、卓越德行)的机械工程领域专门人才”纳入我校机电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总体目标。

第三,提升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其开展课程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育人的实效。《纲要》提出,要注重能力提升、注重合作交流、注重示范引领、注重资源共享、注重理论研究,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为此,高校以及院系要创设专业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学习环境,定期开展研讨交流机制,推广可复制的成熟做法,从而提升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让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做出自己的成绩、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四,遵循学生成长和课程育人规律。课程育人对象是学生,最终受益者也是学生,课程育人的载体是课程,因此务必遵循学生成长和课程育人规律。学生成长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育人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理念;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文化特点要求及时修正教育策略及育人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课程育人要着眼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整体性,以促进全体学生达到规定的专业能力和非技术(能力)素质要求;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把握其发展的关键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其获得最佳的发展效果。

第五,持续改进课程育人方法手段。课程育人是专业课程与弘扬真善美的深度融合,这就要求有一个发掘凝练、升级迭代的过程。广大专业课教师要牢固树立持续改进的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推敲合适的切入点,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寓教于课,增强课程育人的吸引力和黏合度,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工科专业课程育人的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课程育人的“主渠道”,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得以实现。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育人要素和合理规避课程育人误区是发挥课程育人作用的重点和难点。

首先要明确教学中的育人目标。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要选择为育人目标直接服务的内容,把隐含在深处的思政元素主动发掘、精挑细选地利用起来。切忌一次课程教学中过多设计思政育人切入点,造成主题发散、不知所云的局面。其次要合理分配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价值引领的内容比重,课堂教学应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宜时宜景嵌入必要的思政内容,避免主次不分的现象。再次要使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想价值引领无缝连接,像盐溶于水一样自然,而不要“物理焊接”,更不要简单堆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然接受,并产生情感共鸣。要避免切换突然、尬聊尬讲,造成学生一头雾水的现象。最后要选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加讨论、辩论、调研、实践等环节,强化带入感,增强获得感,促进学生深度参与。要避免教师自说自话,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出现。

总之,课堂教学是课程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把课程育人融入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合理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结合起来。

课程育人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的一项系统工程,专业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实现课程育人的根本依托。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其转化为价值引领的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载体,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中融入价值引领元素是“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选择。每一个专业课程教师都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紧密融合、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工科专业课程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