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宝应县射阳湖镇天平小学 陈忠露
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指出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够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当聚焦到学校教育这一大的德育环境中时,充分开发并合理转化学科教学中隐含的德育资源,应成为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正如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所说:“各学科教学对德育来说都是一个沉睡的巨人。”为何沉睡,一方面是思想误区,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割裂与分立让德育进退两难,无所适从;二是实践缺位,以德为先的教学理念与流于形式的实践工作让德育悬而未决,低效乏力。那么,如何使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整合、共同发力,本文主要选取了借助情境、结合内容、拔高练习、关注过程这几个方向进行了着重探讨,旨在立足部编版数学教材特点,以数学课堂为培养基础,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唯物主义观点、团队合作意识、坚强意志品质以及实事求是精神,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德育的永恒主题。因此,数学学科与德育结合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立足数学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适当情境,烘托情感氛围,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感悟爱国力量,升华爱国情感,深植爱国精神。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认识和掌握圆的概念、圆的基本特征,这里面就涉及一个数学概念——圆周率。教师可以借助圆周率的发展史、中国的圆周率探索史,引入我们祖先钻研和探索圆周率的历史情境,适当渗透德育。具体来讲,教师可带领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探究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比如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来推算圆周率,祖冲之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近一千年,获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这也是无形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个人对祖国最诚挚的热爱和最深厚的情感,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内涵。从情境中拓展和深化开来的,不仅是爱国意识的增强、爱国情感的升华、家国情怀的涵养,同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引导学生从爱国主义教育中照见自身,树立正确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不仅有爱国之志,也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报国之行。
具体到部编版小学数学的教材设计中,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和德育元素,找准施以德育的承载点,并辅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于无痕中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体悟正面教育和价值引领,将德育常规化、体系化,以实现德育与学科教育的双重教育目标。
例如,在二年级的小学数学教材设计中,学生开始系统地学习加法和减法。实际上,数学的加减法之间就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加与减之间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因此,教师在教学“减法”时,可以将加法的知识点导入课堂,同时在减法的巩固练习中引导学生运用减法法则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加法和减法这两种对立运算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引导学生利用“辩证的观点”和“唯物论的观点”以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和解释世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中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内容,比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实践的观点、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等,这都对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有积极的教学效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关注这方面的内容,以此加强德育创新工作的开展。
教师的德育都要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丰富其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具体来讲,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时,德育主题的选择要与课堂内容相匹配,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出发,综合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局限于数学课堂,不限定实践形式,利用德育+生活、德育+活动等形式,推动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例如,部编版小学数学的教材设计中有“量一量,比一比”的内容,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课,活动形式的选择是很多的。教师可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在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的基础上,测量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第二个层次是教师给定测量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操作和实践,在测量的基础上用“单位”来表示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在第二个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发布小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完成小组任务,体会测量的实质。
一般来说,教师要想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在合作中的力量,使学生主动参与,与他人合作,为实现集体目标而做出努力,彼此促进,相互配合,在互动、交流、协作中提升整体效能,增强团队凝聚力,获得比个人行动更为强大和持久的力量。
数学学科一直是很多学生认为理解难度较大的科目,一方面是由于数学以“数”和“形”为基本研究对象,具有高度抽象性,还有就是数学的计算练习很多,学生极易因为计算失误、找不到解题思路而产生挫败感和沮丧感。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思想上进行拔高,帮助学生总结失败,重拾信心,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
例如,数学教材中“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等几个单元的数学训练题目,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时总是掌握不了计算的方法和技巧,有时候是概念不清,有时候是计算失误,这样有的学生可能会由此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挫败感,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极易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失去自信、望而却步。那么,教师就要针对学生在计算训练时出现的错误,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原因,弄清算理,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错误和困难、迎难而上,克服困难,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面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要理解和认识到学生的心智水平还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会比较容易失去进取心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还要在正确认识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引导学生提高认识,正视错误,正确归纳,增强对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谨性的学科。其中部编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模块的组成、教学的开展,都在逐渐向“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的理念靠近。因此,教师要基于部编版数学教材的特点,发挥出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在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转变,让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课堂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之时,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是如何推导出公式的,这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有关联的,但不能肯定这两者之间的联系。那么,教师就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动手实验操作的方式,开动脑筋,试试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长方形。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探究兴趣,并积极进行了动手实验,通过割补法,成功地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并求出了面积。这时教师再带领学生认识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不仅可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由此可见,基于部编版数学教材的特点,教师可从不同的德育主题开发和开展相应的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创新性和有效性。那么,要想继续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创新工作,教师还需要在借助情境、结合内容、拔高练习、关注过程这几个方向以外,不断思考和摸索德育创新的更多可行方式,让德育真正能够落地有声。
总而言之,如何在智育中潜移默化地施以德育,借助德育的思想感化促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是教师要不断用教学实践去书写答案的课题。本文基于数学教材的特点探讨加强德育创新的可行措施,其本质还是在审视和思考德育与智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其目的是让教学回归育人之本位,让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成为知礼、明理、向善的价值观的塑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