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遭受欺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03-03 09:51:24王艳贾可梁圆张崇罗红
护士进修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成绩排名气质类型性格特点

王艳 贾可 梁圆 张崇 罗红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胸外科,湖北 武汉 430000;2.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校园欺凌指在校期间一名或多名学生对其他个体或群体进行持续性、反复性的言语(如嘲笑、起外号等)、身体(打、踢、推搡等)、社会孤立等负面的行为[1]。目前校园欺凌成为我国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和研究课题[2]。有研究[3]显示,护理专业学生作为高校群体之一,在校期间普遍遭受欺凌,欺凌者可以来自于教师(或临床带教老师)、同学、临床工作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持续地遭受欺凌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自我认知、学习动机、专业思想、职业认同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4],该问题已成为国外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尚缺少护理专业学生欺凌行为的相关研究,本文以高等教育中的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护理专业学生遭受欺凌现状,探讨护生的个体因素、心理状态及家庭情况与遭受欺凌的相关性,为欺凌行为的识别、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2019年3月以湖北省(2所)、江苏省(1所)及山西省(1所)4所高校的395名在校护生为研究对象。问卷发放采取电子问卷与纸质问卷、现场填写与在线填写相结合的方式,有效问卷为360份,有效回收率为91.1%,平均填写时间为12.3 min。纳入标准:(1)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自愿参与本次的调查。(2)护理专业在校或实习生。排除标准:(1)非护理专业。(2)医院正式工作人员。(3)拒绝参与本次的调查。

1.2调查工具

1.2.1一般资料问卷 主要包括学生的个人因素(性别、年龄、学历、年级、对自己相貌的评价、成绩排名、好友数量、性格特点)、心理行为(目前的心理状态、专业情感)、家庭因素(户口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情况、家庭经济情况、与父母的沟通情况、与父母的关系)16个条目。

1.2.2护生遭受欺凌行为测评量表 英文版护生遭受欺凌行为量表(The bullying behaviors in nursing education,BBNE),主要由土耳其学者Kamuran[5]2018年编制,该量表主要包含4个维度18个条目,4个维度分别为:教学环境中被孤立(4个条目)、学业成绩的攻击(4个条目)、人格攻击(6个条目)、遭受不良行为(4个条目)。主要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从没有过=1,很少发生=2,偶尔发生=3,时常发生=4,总是发生=5。学生量表总的评分大于18分时,即判定为遭受过欺凌行为;各个分量表的得分分别大于4分、4分、6分、4分时即判断为遭受过该维度的校园欺凌。该量表总的Cronbach′s ɑ系数为0.88,各维度的Cronbach′s ɑ系数分别为0.73、0.77、0.77、0.70,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模型拟合较好(χ2/df=2.60, RMSEA=0.06,RMR=0.06,NFI=0.95,CFI=0.97,AGFI=0.90,GFI=0.92)。经验证,该量表总的Cronbach′s ɑ系数为0.87,各维度的信度系数为0.71~0.95,重测信度系数为0.78,内容效度CVI指数为0.92,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较好(χ2/df为2.39,AGFI为0.86,RMSEA为0.06,RMR为0.04,CFI为0.94),适用于我国的文化背景,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气质类型的测评量表 该量表由陈会昌[6]编制,每一个气质类型(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胆汁质)的测试包含15题,采用5级评分法:完全不符合(-2分)、比较不符合(-1分)、不清楚(0分)、比较符合(1分)、完全符合(2分),每一种气质类型的得分为所属条目的得分之和。计分标准:如果某一种气质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气质的得分(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该种气质类型;如果两种气质类型的得分接近(两者之差不超过3分)而又明显高于其他两种(高出4分以上),则可定为这两种气质的混合型;如果3种气质均高于第四种的得分且相近,则认定为3种气质的混合型[6]。本文360名研究对象中,共有14种气质类型。

1.3统计学方法 纸质问卷获取的数据利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采取双人录入的方式;电子问卷获取的数据经过处理之后导入到SPSS软件中,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60名研究对象中,女生(91.1%)显著多于男生(8.9%);平均年龄为(20.15±1.91)岁;本科生(56.7%)和大专生(31.7%)居多;大二(37.5%)和大三学生(36.4%)多于大一(19.7%)和大四学生(6.4%);大部分学生(73.1%)认为自己的外貌一般;55.8%学生的成绩在班上的排名为前10~后10之间;在校期间有2~4个好友(50.6%)和5个以上好友的学生(38.9%)所占的比例较高;喜欢护理专业学生(57.8%)所占的比例多于不喜欢所占的比例(20.6%);51.4%的学生目前的心理状态比较平稳;来自于农村的学生(72.8%)显著多于来自于城市的学生(27.2%);71.1%的学生为非独生子女;大部分学生(87.2%)的家庭为原生双亲家庭;家庭经济情况处于贫困与富裕之间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75.6%);经常与父母沟通自己的想法(37.5%)、偶尔与父母沟通自己想法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42.2%);27.2%学生与父母关系融洽、53.1%学生与父母关系比较好;大部分学生(42.5%)的性格特点界于外向于内向之间的中性。

2.2我国护生遭受欺凌行为的现状分析 91%的学生遭受过欺凌行为,其中68%的学生在教学环境中曾经遭受过被孤立,81%的学生遭受过学业成绩的攻击,78%的学生遭受过人格攻击,58%的学生遭受过一些不良行为的干扰。见图1。

注:W1为维度1,教学环境中受孤立;W2为维度2,学业成绩的攻击;W3为维度3,人格攻击;W4为维度4,不良行为的干扰。W总为受欺凌发生率

2.3护生遭受欺凌行为各个维度的得分 比较学生遭受欺凌行为各个维度的中位数水平,学生遭受人格攻击(9.00)和学业成绩攻击(7.00)的中位数稍高,总体而言学生遭受欺凌行为的得分比较低(严重程度处于轻度水平),见表1。

表1 护生遭受欺凌行为各个维度及总分情况 分

2.4护生遭受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遭受欺凌行为的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将学生一般资料及气质类型作为自变量赋值,见表2;将自变量对因变量作用有大到小依次逐个引入回归方程,直至没有自变量引入,共得到6个方程模型,见表3。最优的回归方程为:Y(欺凌行为得分)=63.51-1.96×心理状态赋值-2.26×好友数量赋值-2.37×与父母关系赋值-4.40×性别赋值-1.23×性格特点赋值-1.39×成绩排名赋值。由此可知,护生的心理状态、好友数量、与父母关系、性别、性格特点、成绩排名为遭受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

表2 自变量赋值

表3 护生遭受欺凌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续表3 护生遭受欺凌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注:*为P<0.05;**为P<0.001。

3 讨论

3.1护生遭受欺凌的研究现状 欺凌现象由来已久,近几年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7]。护生遭受欺凌的问题也一直存在,随着护理人员成为维系和促进健康的中坚力量,该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关注。目前,我国主要集中于对中小学学生欺凌的现况调查、成因分析,尚缺少对护理专业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本文以高校护理专业学生为独特的研究视角,分析目前护理专业学生遭受欺凌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护生遭受欺凌行为的发生率为91%,发生率较高,其可能原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知识,缺少创新意识和评判性思维能力。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也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及心理品质等高阶思维的培养,因而导致学生更容易间接地遭受欺凌行为。

3.2护生心理状态是遭受欺凌行为重要的预测变量 心理状态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主要分为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不同的心理状态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本研究主要从心理健康状态和不良状态两个大方面评估学生的心理活动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状态第一个进入方程模型,是遭受欺凌行为重要的预测变量(β=-0.20,P<0.001),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心理状态越差,学生遭受欺凌行为的得分越高。其原因可能为心理状态差的学生,会出现一些偏激、消极的情绪、心理和学习问题,导致师生和同伴关系紧张,进而遭受孤立、排斥或语言欺凌等。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因此,教学工作者和家庭成员应根据学生不良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积极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手段,关心学生、走进学生、倾听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状态健康良性发展。

3.3护生的个人因素对其遭受欺凌也具有预测作用 学生的个人因素主要从性别、年龄、学历、年级、对自己相貌的评价、成绩排名、好友数量、性格特点8个方面评估。其中,学生的好友数量(β=-0.19,P<0.001)、性别(β=-0.15,P<0.05)、性格特点(β=-0.12,P<0.05),成绩排名(β=-0.11,P<0.05)是学生遭受欺凌的预测变量,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内向型的学生、好友数量越少、成绩排名越后的学生,其遭受欺凌行为的概率越大,与徐然等[8]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其可能原因为内向型的学生,其好友数量比较少,容易出现孤独、缺乏自信及沟通、学习障碍等问题,进而导致学业成绩攻击及社交孤立等欺凌行为。女生受欺凌得分低于男生,可能由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及社会刻板印象,男生的专业思想和职业认同感不强,不管是在校还是在临床实践中,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不高,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更容易遭受欺凌行为。因此,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需要重点关注内向、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及男生,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

3.4积极的家庭因素对避免遭受欺凌有正向作用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是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关键。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是遭受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β=-0.19,P<0.001),与父母关系越好,遭受欺凌行为的得分越低。因此,家长应该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优化家庭环境,为学生的健康的成长提供保障;另外,家长应该与孩子和老师主动多沟通、多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职能。

综上所述,我国护理专业学生遭受欺凌行为的发生率较高,但是严重程度处于轻度水平,学生的个人因素(好友数量、性别、成绩排名、性格特点)、家庭环境(与父母的沟通)、心理状态是遭受欺凌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结果为校园欺凌行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遭受欺凌对学生本人的心理健康、自我认知、专业认同、职业思想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护理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因此,教学工作者、家长及学生本人,需要共同探索校园欺凌的预防机制。由于本研究遵循自愿的原则,跨省份的问卷发放主要是使用问卷星,这部分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样本中男生、大四学生和研究生比较少;另外,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建立的最优方程模型,其R2仅为0.24,因此后续的研究可以继续探索和选取最优指标,建立拟合程度更佳的模型。

猜你喜欢
成绩排名气质类型性格特点
知其师则知其学:多维成绩评定方式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你熟悉“成长经典”吗
本科生成绩排名计算方法的研究
中超联赛职业足球俱乐部赛季初的资金投入和比赛表现与赛季末成绩排名的相关性研究
气质类型对高职生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的影响分析
盘点全国部分省市石商的性格特点
宝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40:01
大学生气质类型对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不同气质类型的散打运动员在噪音影响下反应时变化的实验研究
学生成绩排名还是继续公布为好
甘肃教育(2017年2期)2017-04-13 18:37:11
从团建工作经验中剖析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