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隐士
“国庆70 周年大阅兵”上,除了武器装备的展示,阅兵方队也十分耐人品味,这其中就包括首次亮相的“文职人员”方队,预备役方队和民兵方队。对于这些“名词”,你了解多少?
《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第二条指出:所谓文职人员,是指在军民通用、非直接参与作战且社会化保障不宜承担的军队编制岗位从事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非现役人员,是军队人员的组成部分。文职人员在军队和社会生活中,依法享有国家工作人员相应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
根据定义可知,文职人员属于非现役人员,从事管理与技术工作,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988 年4 月,中央军委就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暂行条例》,建立文职干部制度,但由于当时的文职干部仍保留军籍,所以,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职人员制度。到了2005 年6 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条例》,这才标志着我军文职人员制度正式建立。
一些人可能会对此感到疑惑,为何文职人员会是军队重要组成部分?为何这次阅兵文职人员会出现在阅兵方阵中?这个就与军队改革有关了。
众所周知,一支军队最核心的使命任务是打赢战争,保卫国家安宁。军队虽然是为打仗而存在的,但作为一个庞大的现代组织,军队也和地方单位一样,需要大量的负责诸如财务、人事、法律、编辑、新闻等工作的人才,这些工作在后方机关的军队雇员,只需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掌握战斗技能,而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人才,有些也未必愿意穿上军装成为现役军人受纪律约束。
2019 年解放军公开向社会招聘的文职岗位中,就有档案管理、新闻编辑、记者、工程师,等等。将这些工作岗位交给从全社会招聘而来的专业人才,一是可以优化官兵比例,降低非战斗人员占比;二是增加了筛选范围,毕竟有些专业不是军队的强项;三是增加了这项岗位的流动性,没有了军籍的束缚,让军队和人才都更自由。
“预备役”在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非一线作为后备力量的作战部队。
新中国的现代预备役部队建立于1955 年。当时我国国防部发布了《关于组织预备役师的命令》,先后在成都、武汉、昆明、兰州等军区组建了预备役部队,预编了十几万名预备役士兵。
不过,这次组建预备役部队的尝试没过多久就停止了。1957年6 月,军委发出《关于改进兵役工作的指示》,将民兵和预备役合二为一。当时我国组织了很多“民兵师”,这些民兵师的数量一度达到5175个。这些“民兵师”在当时实际上发挥了预备役部队的作用,成为了国家的主要后备军事力量。1958 年3 月,奉国防部命令,预备役师机构集体转业,预备役师彻底取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高战时快速动员能力,我国又重新恢复了预备役部队。预备役的主要人员以退役军人、民兵为基础,现役军人为骨干,退役军人有训练基础可以快速进入状态,当战争发生时,只需要简单培训就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役部队。
1983 年3 月,总参组建了“动员师(后改称预备役师)”。1983年5 月,解放军总参谋部发出通知,明确预备役部队实行统一编制,有关师、团均授相应的军旗一面,并授予番号,按规定刻制印章。此后,有很多具有光荣传统的陆军师陆续在裁军中转入预备役。
1986 年8 月,预备役部队被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在陆军预备役部队中,高炮师、炮兵师和步兵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2015年后,预备役部队归战区指挥。
海军的预备役部队2005 年成立,主要由预备役侦察船大队、预备役扫雷船大队、预备役机动雷达观通营组成。同样是在2005年,解放军空军成立了第一支预备役地空导弹部队。
因为不是现役部队,大部分士兵都是平民,所以,我国的预备役部队是按照居住地域编成的。这些预备役部队平时隶属于省军区,战时归指定的现役部队指挥,除了在战时发挥作用以外,在平时遇到灾害时,预备役及民兵也会出动抢险。
新中国的民兵,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虽然他们在装备和训练上和现役部队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当危险来临的时候,这支群众性的武装力量总能爆发出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比于现役部队以及动员后的预备役部队,民兵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不脱离生产,用一句话来解释一下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现役部队是随时准备出征作战的,预备役部队是动员之后出征作战的,民兵部队是一边生产一边准备守土抗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