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剑平 黄湘晖
(厦门市儿童医院,福建厦门 361000)
川崎病是自限性、全身性且原因不明的一种血管炎性综合征,在2-4 岁儿童中经常出现,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手足肿胀、皮肤黏膜受损等,患儿急性发作后极容易出现冠状动脉改变,引发患儿出现心力衰竭、猝死等症状。近年来小儿川崎病发病率显著提高,其中约有1/4 患儿产生冠状动脉改变,给患儿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及早发现并采取科学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儿预后。为讨论临床护理路径的价值,本文随机选取部分合并冠状动脉改变的川崎病患儿,分析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以本院44 例患儿为样本,对照组22 例,性别:男/女=13/9;年龄6 个月至8 岁,平均年龄(4.47±1.26)岁。观察组22 例,性别:男/女=12/10;年龄8 个月-8 岁,平均年龄(4.28±1.3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对患儿临床表现进行监测,每间隔2-4h 要测量一次体温,指导患儿用药,向家长强调注意事项,并定期巡视。
1.2.2 观察组 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如下:
(1)发热护理:患儿发病后多出现持续高热,连续多天体温超过40℃,对患儿机体功能产生损伤。临床采用降低室温、减少衣被、额部与颈动脉及腹股沟敷降温贴、使用降温仪等物理方法降温,可遵医嘱给予适量阿司匹林等药物退热,需要注意的是,三个月以下婴儿不用药物降温,以松包被为主,鼓励使用物理降温,不建议冰敷及酒精擦浴,每间隔1-2h 测量一次体温,直至恢复正常体温,此时要注意及时擦干患儿的汗液及补充水分,在此病例中所有高热患儿均取得了良好的降温效果。
(2)用药指导:丙种球蛋白是该病的主要治疗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免疫功能,但是费用较高,需要严格遵守现配现用的原则,在无菌环境中配制使用,并将滴注速度调整至10-40 滴/min,避免患儿产生过敏反应,密切观察输液部位有无药液外渗,加强巡视。患儿在使用阿司匹林及各种抗凝药物期间应密切观察神志、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观察有无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监测血常规、出凝血功能,观察患儿皮肤黏膜有无新鲜出血点及消化道出血,避免进行深静脉穿刺,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反复穿刺,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延长按压时间,避免磕碰,防止皮下出血、淤青等,不要随意加减药物,严格遵医嘱执行,并定期进行随访。
(3)身体护理:患儿发病后出现扁桃体肿大、丘疹以及口腔粘膜红肿等表现,护理人员需向家长讲解黏膜护理的重要性,对患儿用品进行消毒处理。患儿排便后需要立即使用温水冲洗臀部。患者餐后使用生理盐水或洗必泰进行刷牙漱口,避免细菌滋生,患儿嘴唇干裂可使用鱼肝油或石蜡油涂抹,指导患儿食用柔软清淡食物[1]。对结膜出血患儿要使用氯霉素滴眼液进行清洗,2 次/d,减少光刺激,并监督患儿禁止揉眼。对于四肢水肿患儿要适当抬高患肢,避免患肢受到压迫。
(4)并发症护理:患儿发病早期炎性细胞会浸润损伤的冠状动脉,导致患儿出现动脉破裂或者坏死,对心包、心脏瓣膜以及心肌等系统造成损害,每间隔8h 要对患儿心尖搏动听诊,对心功能状态进行监测,同时评估心脏情况。护理人员定期监测患儿体温、脉搏以及心音,注意听诊患儿是否存在吹风样杂音,对补液量进行合理调整,避免产生心衰问题[2]。经过心脏彩超检查,遵医嘱对二尖返流者增加利尿剂和强心剂,严密监测患儿尿量,准确记录24h 出入量,并注意听诊心律及心音情况,每次使用强心剂之前严密监测心率变化,让患儿保持半卧或者坐姿,进而避免静脉回流的出现。
(5)心理护理:将川崎病合并冠脉改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完整告知家长,提高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在护理工作期间注意对患儿及家属的安抚,及时告知家属治疗进展,对于情绪波动大的患儿及家属采取特殊方式干预,如在病房内播放动画片、听音乐,画画,提供爱心陪伴,开展游戏疗法,让志愿者参与安抚患儿情绪,指导患儿家属接受心理干预,利用成功案例安抚患儿家属。
(6)健康教育:将患儿护理注意事项向家属强调,叮嘱家长多给水,补充水分。若患儿饮水量少,可通过静脉输液维持酸碱度,保持电解质平衡。患儿出院前需对家属进行集中教育培训,强调饮食及日常护理,保证患儿出院后得到监管。可组建微信群,定期询问患儿病情,并耐心解答患儿家属问题。可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查看患儿病情进展,遇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指导患儿就医。
观察组平均白细胞计数水平(8.17±0.54)×109/L,C-反应蛋白(73.59±3.62)mg/L,住院时间(9.24±1.52)d,满意度评分(94.82±3.74)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观察组住院时间(9.24±1.52)d,满意度评分(94.82±3.74)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护理质量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满意度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满意度对比(±s)
川崎病患儿发病后,表现出斑疹、杨梅舌以及持续高热等症状,是一种出疹性结缔组织病,若治疗不及时会对患儿冠状动脉产生损伤,造成患儿成年后出现冠心病。因此需要早期确诊,在规范性治疗手段基础上,提供优质护理,让患者病情得到快速控制。临床护理路径属于新型护理干预模式,护理人员对患儿展开全面护理。通过临床护理路径,能够让焦急中的家长获得安抚,支持辅助治疗工作的开展。临床护理人员需要定期给家长讲解疾病知识,患儿发热时可以合理应用退烧药物,让家长能够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开窗通气,让患儿快速回归正常体温。
临床护理路径要求护理人员实时监控患儿病情,并根据患儿病情给予对应的药物治疗。使用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等药物控制患儿病情,并耐心向家长讲解用药理由,让家长辅助给药,提高患儿依从性[3]。若患儿处于急性发作期,患儿很容易产生心力衰竭和冠状动脉瘤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对患儿心率、脉搏以及尿量等密切关注,并记录患儿恢复情况,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经本文研究,对照组冠脉复常22 例(100%),平均白细胞计数水平(10.6×109)/L,C-反应蛋白(81.27)mg/L,治愈21 例(95.5%)。观察组冠脉复常22 例(100%),平均白细胞计数水平(9.17×109)/L,C-反应蛋白(73.59)mg/L,治愈21 例(95.5%)。可见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监测患儿病情,及时掌握患儿恢复状态,提高病情控制效果,减少患儿并发症,维护临床疗效。
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保证护理人员充分和家长及患儿沟通,充分发挥家长和患儿的主观能动性,消除家长负面情绪,全面护理患儿。尤其是患儿年纪较小,出现皮肤黏膜损伤后患儿容易抓挠皮肤,引发皮肤感染,家长需要监督患儿,避免抓挠皮肤[4-5]。定期使用生理盐水漱口,保持患儿口腔卫生,对口腔黏膜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本研究显示,对照组住院时间(13.35±2.16)d,满意度评分(82.18±5.62)分。观察组住院时间(9.24±1.52)d,满意度评分(94.82±3.74)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达到理想治疗效果,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川崎病合并冠脉异常患儿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提高治愈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轻患儿不良反应,提高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可改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