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旋 吴冰虹 张春兰 欧学英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珠海 519000)
随着饮食与生活习惯改变,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显著上升,动脉硬化趋势日益加剧。据相关研究报道,全世界死亡人数中,有1/3 死于心血管疾病,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动脉硬化检测,定期体检意义重大,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尽早予以干预手段治疗,阻止疾病进一步发生,降低致死率,提升患者生存质量[1-2]。纵观临床检查动脉硬化手段发现,主要分为血管造影与血管内超声等有创检查,与脉搏波传导速度检测等无创检查等,前者为诊断血管狭窄程度金标准,但患者感受到一定痛苦,且价格较高,不宜作为常规筛查工作开展,为此本文旨在探究无创动脉硬化检测在健康体检人群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 年5 月至2020 年1 月于体检部行无创动脉硬化健康体检的106 例受检者,依据受检者年龄进行分组,将其分为A 组36 例(<40 岁)、B 组53 例(40-60 岁)、C 组17 例(≥60 岁)三组。A 组:男17 例,女19 例,年龄23-39 岁,平均(28.87±0.65)岁;B 组:男35 例,女18 例,年龄40-60 岁,平均(53.08±1.76)岁;C 组:男5 例,女12 例,年龄60-89 岁,平均(73.07±0.45)岁。三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入选标准:(1)所选研究对象均进行无创动脉硬化检测;(2)知情研究,签署同意书;(3)伦理委员会批准;(4)临床资料完善。
排除标准:(1)有精神疾病者;(2)明确有动脉硬化相关疾病者;(3)长期吸烟酗酒者;(4)合并肿瘤疾病者。
对106 例体检者均应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检测前均叮嘱受检者保持空腹,对患者进行体检时,叮嘱体检者采取仰卧平躺姿势、身心放松、应用动脉检测仪(欧姆龙,型号BP203RPEⅢ型)进行检测。在受检者两侧臂肱动脉与脚踝动脉搏动位置放置检测仪压力感受器,测定脉搏波传播速度(PWV)与踝臂指数(ABI),连续记录受检者16 个PWV,去除最大值与最小值,取平均值。PWV=脉搏传导距离/脉搏传导时间。<10m/s 为正常,10-12m/s 动脉弹性呈下降趋势,>12m/s 动脉弹性降低。
ABI 检测。胫后动脉压最大值与双臂收缩压最高值比值即为ABI,于PWV 测量时同步测量的上臂与踝部收缩压最高值。≥0.9 即为正常,<0.9 则为动脉阻塞或存在动脉阻塞风险。
PPI 检测。检测无创动脉硬化时同步所得的脉压值与收缩压比值。
检测完成后,由两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结论,若得出结论不一致时,对其进行分析,直至得出一致结论为止,保障检测结果准确性。
(1)观察各组无创动脉硬化检测结果。包括A、B、C 组PWV 正常(≤10m/s)时、动脉弹性降低(>12m/s)时、ABI 正常(≥0.9)时、动脉阻塞(<0.9)时、PPI 等无创动脉硬化指标检测结果。
(2)观察各组无创动脉硬化检测异常情况。包括A、B、C 组PWV、ABI、PPI 等无创动脉硬化指标异常检出情况。
(3)观察健康组与合并基础疾病组PWV 水平与对应例数。依据体检结果观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合并基础疾病组与健康组PWV 水平及其正常与异常对应例数。
A 组PWV、ABI、PPI 等无创动脉硬化指标检测结果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A 组PWV、ABI、PPI 等无创动脉硬化指标检测异常人数显著低于其余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健康组正常值与动脉弹性降低测量值比较时,PWV 均低于合并基础疾病组,且高血压与高血脂组正常值与动脉弹性降低测量值比较时,PWV 小于糖尿病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健康体检是指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的诊疗行为。纵观我国医疗卫生现状发现,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显著上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降低患者生存质量[3]。因此,本研究提出,加强对健康体检人群进行较为简便、费用适中、患者痛苦较小的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意义重大,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异常,尽早予以干预,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表1 各组无创动脉硬化检测结果分析(±s)
表1 各组无创动脉硬化检测结果分析(±s)
表3 健康组与合并基础疾病组PWV 水平比较[±s/n(%)]
表3 健康组与合并基础疾病组PWV 水平比较[±s/n(%)]
动脉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其本质为动脉血管壁弹性减退典型病变,主要表现出动脉内膜脂质与糖类积聚,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动脉血管中层壁开始变厚与僵硬,有斑块形成,斑块在某种诱因下发生破裂、出血,诱发血栓形成,最终表现出心脑血管疾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经研究发现,动脉硬化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4]。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或受饮食习惯影响,患者脉搏波传播速度与踝臂指数呈现出升高趋势,促使动脉硬化形成,而无创动脉检测则是能对上述两种指数予以有效监测。观察本次研究结果则可证明无创动脉检测能检测出各年龄段脉搏波传播速度与踝臂指数情况,能有效判断体检者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及血管病变情况。再对年龄进行进一步分析,在PWV 方面,年龄较大且合并基础疾病者显著高于年龄较小与健康者(P<0.05),提示年龄越大,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硬化,即硬化程度与PWV 值呈正相关,应加强防范。此外,ABI 为动脉硬化与外周动脉疾病评估的无创性指标,与动脉硬化所致的下肢动脉阻塞、管腔狭窄程度成正相关,因此,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中通过观察此项水平值,即可预测体检者是否有发生动脉阻塞风险,观察本次研究三组ABI 检测情况即可得知,年龄越大者,其更易发生异常。除上述指标检测外,还对PPI 进行了检测,观察检测结果发现,其亦与年龄密切相关,对其进行分析,大动脉弹性与外周血管压力反射波为影响脉压主要因素[5],动脉弹性亦与动脉管腔内径大小与管壁硬度密切相关,为反映动脉舒张功能的有效指标,但脉压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为保障准确性,常进行PPI 检测。
鉴于上述分析,现总结如下,动脉硬化发生率与年龄大小密切相关,年龄越高,动脉硬化症发生率越高。进行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时,能对早期动脉硬化症有效筛查与诊断[6],同时还能评估治疗后预后情况。对行健康体检者尤其针对高龄者应加强无创动脉硬化检测,能及时发现被检者是否存在动脉硬化风险,有助于及时予以有效预防或治疗措施干预,最大程度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或阻止心血管疾病进一步发展,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