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相融 相得益彰

2020-02-26 17:55崔小洁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培养

崔小洁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图文相融的方式能够有效优化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借助“字理图”,让识字情境更生动;借助“文形相融”,让文本阅读更深刻;借助“画话结合”,让口语表达更主动;借助思维导图,让随文练笔更有效。

【关键词】图文相融;培养;语文素养

根据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语言需求,既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也包括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对于母语的正确使用。小学生对于形象化的图形感知能力特别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图文相融”的方式能够让语文教学更“精准”,能够有效优化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使学生可以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字的典型特征,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助“字理图”,让识字情境更生动

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字理识字”教学。低段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要借助“字理图”创设生动的识字情境,从而让学生的识字更高效。

(一)借助“字理图”,创设主题化识字情境

在低段识字教学中,借助“字理图”创设识字主题情境能够有效地把零散的识字集中化,从而提升学生的识字效率。

例如,在《天地人》一课中,“天、地、人、你、我、他”六字将“人主宰宇宙”这一主题情境构建了出来。“人”所对应的字理图为一个人身体向前倾斜,两条臂膀身向前方的侧面形状;“天”所对应的字理图为一个人正面站立,上面的一横意思是这个人非常高大,它是基于“大”这一字的指示字。对汉字进行研究是为了汉字教学服务的。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将“大”字补充进来,通过这三个字对不同的历史过程进行解释。在对“人”这一字进行行解释时为学生展示古人摘果子(丿)的插图;解释“天”这一字时补充和大禹治水(大)相关的图片;对“我”字进行解释时展示一个人手拿长矛(戈)进行打斗的图片,通过这几个字构建“人类发展”的故事。人类从一开始的利用四肢行走,到后来的站立行走,再从站立行走到成为地球的主宰,这便是历史。学生对这样的故事非常感兴趣,通过故事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学习的知识得到内化。

(二)借助“字理图”,创设故事化识字情境

部编教材里包含大量识字韵文,教师均可以为它们搭配相关字理图画,并进行相关故事情境创设。

例如,在教学《对韵歌》这一课时,可以将“云”的字理图展示给学生(上面的两条横杠代表了云朵四处散开,撇折代表了云朵弯曲的样子,点代表了云朵飘的方向,搭配“云卷云舒”的图片),这样便可以将“虫、鸟、花、雨、风”等通过“云卷云舒”的变化造成的天气变动的故事体现出来。

实践证明,通过字理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展开识字学习。通过丰富的識字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汉字具有的形体之美。通过仔细观察笔画,让学生在写字时可以找到依托;通过生活和图画的结合,让学生在表达时有内容;字的原来意思能够附带出延伸义,让汉字的应用有了相应的环境;通过比较发现笔画具有的象形意义,拓展学生的思维;基本象形字指向的是自然中的万物,丰富了学生的认知;通过对图画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借助“文形相融”,让文本阅读更深刻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基于文形相融的阅读模式,既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也能够为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阅读更具有实效性。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阅读,学生才能够从中有所收获,进而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

(一)借助朗读示意图,激发朗读兴趣

只有对朗读充满兴趣,才可以做到百读不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突破传统的朗读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使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具有实效性,都可以和文本之间展开更深层的动态对话,其中朗读示意图就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方式。

例如,在教学《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这一课时,针对其中的“有一种鸟的叫声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这句展开朗读教学时,笔者并没有采用过多的讲解和指导,只是借助课件给学生呈现朗读示意图。

师:这一句话,怎样才可以体现出丰富而变化无穷?(点出一位同学朗读,学生朗读的很响亮)

师:朗读的是够响亮,可谓是女高音。是不是可以朗读得更具有变化性呢?(再点出一位学生朗读,学生朗读得相对平淡)

接下来,教师向学生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再次对这句话进行朗读。

伴随着字形、颜色以及符号的改变,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语调的轻重缓急、高亢以及低沉,由此更充分的演示出“花腔女高音”。

(二)借助课文结构图,把握文章脉络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透过文章的“血肉”,感受到文本架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再辅以相应的线条以及简明的文字,也可以借助个性化的图案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标示,这就是设计文章结构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范文的功能,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结构设计的方法,使文本的脉络可以简明扼要的浓缩在一幅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对文本架构、主要内容以及写作思路产生初步了解,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对于文本理解的难度,充分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使学生更积极、更主动的参与到对文本的思考中,全面培养思维的条理性,这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全面激活。

例如,《鲸》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引导学生在开展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画出课文结构图。通过以下结构图,可以更清晰的看出课文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介绍和说明: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以及种类和生活习性。

设计课文结构图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图像化,另一方面也是知识结构的图像化处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传统的讲解相比较而言,结构图更清晰、更直观,也能够更突出重点,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新奇感。

(三)借助课文插图,深化文本理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其中一个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但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某些文本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学生在具体阅读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准确把握。而课文中的插图具有典型的形象性特征,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插图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

1.利用教材插图,促进语言理解

根据新课标中的相关要求,要引导小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对话,实际上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本语言。而在实际的文本中,很多语言和小学生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阅读距离。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仅依靠想象并不能够实现有效的理解。针对这部分文本语言,教师便可以借助插图辅助学生的深入理解。

例如,《观潮》这一篇课文中,在描写钱塘江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使用了这样一句话:“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是一个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把浪潮比喻为千万匹白色战马。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不管是浪潮还是千万匹白色战马,都和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感,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有效理解。但在文本的第二幅插图中,展示的刚好是钱塘江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和文本这一句话的内容互为依托。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展示的景象,之后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最后再向学生展示这个比喻句,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利用教材插图,触摸文本意境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虽然短小,但其中却蕴含着深远的意境,如果仅以抽象的、静态的文字对其进行描述,学生必然不能够快速融入意境。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插图,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插图获得更直观的感受,使其更好的融入于文本意境中。

例如,在教学杜牧的《山行》这首诗,其中描写的是深秋山林的美丽景色,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这首诗中的插图,基于插图学生能够看到山路、人家以及白云和红叶等。此时,笔者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对诗文的阅读:“请大家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仔细观察诗中是否提及到插图中的这些景色,如果有请大家标示出来!”让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景色之美,与文本之间展开更深层面的对话,体会到潜藏在古诗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远意境。

3.利用教材插图,激活文本想象

在小学语文阅读实践中,应着重培养小学生的丰富想象力,这也是促进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深度对话的关键途径之一。就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很多课文都存在一定的留白,编者也会在这部分留白之处配以相应的插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把握这部分空白以及插图,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使学生能够以文字的形式对此进行表达。

例如,在《穷人》这篇课文的结尾处只留下了简单的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之后发生了什么笔者留下了空白。与此同时,在空白之处文本辅以一幅插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基于此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大家可以仔细观察渔夫和桑娜的动作以及表情,你们认为,当桑娜拉开帐子之后,渔夫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桑娜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根据对文本的阅读以及对插图的感知,展开丰富的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让学生在续编的过程中全面激活想象力,提升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教学成果。

三、借助“画话结合”,让口语表达更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十分重要。但是这种能力而言,学生并非先天具备,需要经过后期的培养和有意识的训练以及才可以逐渐形成,并通过人文教育的影响全面提升。教学中,要借助“画话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化的口语表达。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快乐》这一堂口语交际课时,笔者基于“我的画、我的话”这一主题展开相关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愿意说、勇于说、乐于说。

(一)借助图画,创设口语情境

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文本插图,并提出问题:通过插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其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师:同学们,让我们首先感受秋天的美景,感受到它能够带给我们的快乐。(学生分别展示自己提前创作的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的画作)

口语交际语言活动,需要放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如果将这一特定环境以图画的方式,更直观地展示于学生面前,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面激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想象以及主动参口语表达的热情。

(二)画中注释,推进表达深度

师:在秋天,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快乐的事情有很多,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画作,充分表达个人意见。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畅所欲言之后,教师提示:现在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在对应的题目旁边写下相应的描写词汇,也可以按照说话的顺序给具体的景物标上顺序,这样我们在交流时,便可以表达的更清晰更完整。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说话时很难保证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条理性,更不用说突出中心和重点,他们在语言表达时往往不能够紧随思维的发展,再加上生活閱历不够丰富,累积的词汇以及语句不够充足。如果可以在相应的图中作出标示,便能够充分的解决以上问题,

(三)画话结合,引导自信表达

师:对于这节课来说,每一个学生都充分的展示了个人见解,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多角度地感受到秋天带给我们的快乐。那么下一个任务就是把我们刚才所说的话,写在自己的画作下面,并展示于板报中“我的画、我的话”这一栏目之下。

在经过交流、探讨以及教师点评之后的作品,学生都会比较满意,更愿意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学生听到其他同学的朗诵或者评价,内心会充满自豪感。而且会产生强烈的参与下一次口语交际活动的渴望。

四、借助思维导图,让随文练笔更有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对于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怎样提高随文练笔的质量,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呢?通过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使阅读中的随文练笔效率得到提升。

(一)借助思维导图,抓准空白练笔点

思维导图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能够帮助学生抓住练笔切入点。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能够抓准空白练笔点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的第四自然段很有特点,基于第一句话对盘古各个身体部位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描写。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先利用导图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

然后,對句式特点进行概括:他的()变成了()的,并引导学生基于文本空白点进行延伸和想象。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仅仅发生了这些变化吗?想一下盘古的眉毛、牙齿等变成了什么呢?

通过思维导图能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思维导图,抓准精彩练笔点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善于观察,找到文章精彩的地方,通过品词析句和思维导图对精彩之处进行展现,让学生对作者的描写进行感悟。

例如,三年级上册《花钟》的第一自然段,在描写花开时动词用的恰到好处,如“吹起喇叭”“绽开笑脸”“梦中醒来”“欣然怒放”“苏醒”等采取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思维导图将相关词语提取出来,让学生基于此对文章的精彩地方进行感悟。

教师再将其他花开放的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基于所学的动词对花开的场景进行描写。因为学生有了相关语言的积累,同时教师引入了思维导图,学生在练笔的时候就非常流畅了。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取图文相融的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有效优化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应善于把握图文相融的方式,全面拓展教学思路,针对复杂的问题作出简单化处理,这样便能够更迅速、更快捷的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生命力以及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新明.借助思维导图,优化语文学习[J].小学教学参考,2018(12)

[2]杜林林.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天地,2018(09)

[3]蒋桂蓉.利用小学语文课文插图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7)

[4]李雪.教材插图在美育中的运用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8(05)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培养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