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人民医院,河南 鹤壁 458030)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冠心病、糖尿病等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4倍[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病理机制复杂,累及范围广,临床治疗效果差,提高了护理难度。为此,本文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采用多样性护理,效果令人满意。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104例。纳入标准:诊断符合参考文献[2-3]中的标准,且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无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严重神经、免疫、呼吸、循环等系统疾病者;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严重心脏疾病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2例。实验组:男29例,女23例;平均(57.5±12.4)岁;平均病程(12.5±4.7)年。对照组:男28例,女24例;平均(57.9±12.8)岁;平均病程(12.8±5.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 两组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对症治疗。治疗期间对照组行常规基础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常规基础护理的同时,实施多样性护理,具体如下:(1)养成自护概念和责任感。让患者知晓该病的特殊性,不仅仅依赖临床的治疗与护理,也要具备自我护理能力,通过成功案例分享等多种方式使其意识到自我护理的重要性,培养责任感。(2)心理干预。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及时有效疏导其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3)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教育水平、年龄、职业等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内容包括:①用药指导。强调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避免患者因病情改善、自我感觉良好等多种因素擅自调整药剂使用量或停药;将常规降糖类药物和心血管治疗药物的作用方式、原理、使用方法、治疗目的和不良反应等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进行讲解;②生活方式干预。分析吸烟、饮酒等行为与病情控制的相关性,增强患者的自律性和主动性,指导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饮食。③运动干预。鼓励患者以散步、打太极拳等适当方式运动,每周运动次数和时间要量力而行。(4)随访干预。出院后每2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每1季度进行一次上门随访,对患者的身体、病情、用药、饮食、运动等情况进行了解,给出建议,回答疑问。
1.3观察指标 (1)分别于护理前后检测FBG、2hPBG水平,每次均检测3次,取平均值为检测结果。(2)出院1年后使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价患者。(3)观察护理效果和并发症,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以上,临床各项指标维持在正常水平;有效:心功能改善I级,临床各项指标未达到正常水平,但有大幅度改善;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2.1护理效果和并发症 实验组:显效41例,有效8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80.77%;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χ2=6.27,P=0.043)。并发症:实验组出现低血糖2例,心绞痛1例,发生率为5.77%;对照组出现低血糖7例,心绞痛5例,发生率为23.08%。两组护理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9,P=0.026)。
2.2血糖情况 与护理前比较,护理后两组FBG、2hPBG均有降低(P<0.01),但实验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见表1。
2.3自我护理能力 随访1年后,实验组自护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和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比较分)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远高于无糖尿病患者,及时的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是患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保证[4]。传统护理主要关注患者在院情况,缺乏后续措施,忽视个体化差异,无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多样化护理模式通过饮食、心理、生活习惯、运动等多方面的干预,帮助患者调节心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并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受教育程度等采取个性化教育方式,让患者对疾病及自身情况有更好的了解,培养自护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随访1年后,实验组自护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和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多样性护理能提升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多样性护理,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