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夕娥
(安徽省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 安徽蚌埠 233000)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盲、聋生数量逐步萎缩,智力障碍学生、孤独症学生数量在显著增加。这一变化,迫使特殊教育学校必须由原有的单一聋教育功能转化为以智障教育为主,集多种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办学模式。特殊教育学校功能发生了转型,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原有的以聋教育为所长的教师队伍,他们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教育对象转变带来的需求,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特殊教育学校转型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应从以下几方面起步:
(一)在阅读、分享中自省教育行为。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引导教师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来开阔教育视野,通过读书分享会的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互动中激发新的教育思路,使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度地反思、反省,逐步形成专业自觉性。
1.阅读专业书籍,在阅读中提升教育境界。每个学期初,学校组织教师针对当前学校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突出问题,选择对应的书籍进行自主研修,同时鼓励教师们撰写读书心得,以提高教师的教育境界。
2.开展分享活动,在分享中反思教育得失。每个学期末,学校可以组织一场读书分享会。会上,教师可以向大家推荐自己阅读的书籍并分享读书心得,也可以根据读书体会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师自读自省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教师开悟、渐悟和顿悟,帮助教师悟到“教育的核心”,悟到“育人的真谛”,悟到“教育的幸福”。让分享成为一种常态,让分享成为一种文化,让分享成为教师自省的动力。
(二)在行动研究中磨炼专业技能。
1.在职业规划中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召开“特殊教育学校转型期教师职业规划动员会”,引导教师制定职业规划。各教研组指导教师分析个人现状和优、劣势因素,确定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以及具体实施措施,引导教师把“专业化发展”作为一种自发、自觉行动,在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使自己走得更快、更远。
2.在教学行动中研究现实问题。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激励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中。每节课上完后要进行概括总结,及时查漏补缺,保证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康复的效果。[1]学校倡导教师在工作中研究,于研究中实践,从实践中提升,把自已在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行记录下来,寻找问题。针对问题的根源,结合相关专业理论,静下心认真研究、总结、反思,找寻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在引领互动中启发教育智慧。针对学校师资结构情况,成立“带教小组”,以“师徒结对”方式定期开展活动,引领青年教师成长。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每学期对青年教师进行面对面听课指导,积极利用学科教研组的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互动研讨,学校定期对带教工作进行督导考核。几条途径同时进行,在互动引领中启发教育智慧,在交流研讨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开展系统培训,促进专业提升。
1.岗前培训。为使新入职教师尽快适应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缩短教师的角色转换期,学校组织相关专家、骨干教师为新教师开展岗前培训。岗前培训时长为一年,正常学期内每周一次短小培训,寒暑假期利用五至六天时间进行集中培训。一年培训结束后,新教师撰写相关教育教学经验总结,组织专家对新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颁发特殊教育上岗证书,要求新教师持证上岗。
2.普适性培训。特殊教育学校结合校内实际情况,年初制订普适性培训计划,每月一次,每次半天,要求特教教师全员参与。普适性培训内容的选择要依据转型需要,采取校本培训、网络研修、邀请专家来校开设讲座、外出学习等方式按计划开展普适性培训。通过培训,引导教师时常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水平。同时,学校制定“教师三年大转岗”计划,通过普适性培训,力争实现三年内70%以上聋教育专任教师转岗为培智教育专任教师,以实现学校的成功转型。[2]
3.精准培训。构建“引进来、走出去”教师专业素养双向培训机制,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专业支持和服务水平。其一,邀请国内外特殊教育专家、特殊儿童教育基地和学校骨干教师来学校指导。其二,选送学校专任、骨干教师走出校门,到特殊教育专门性康复机构、教学基地跟岗培训。在跟岗学习期间,跟岗教师细致观察专业教师的日常教学与管理行为,并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主动性,深刻感受与领悟专业教师及基地学校的办学理念、方法等。跟岗教师每天坚持写学习日志,最后形成一份书面总结和自己的教学改进计划。其三,特殊教育学校与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把对特教教师的培训从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分离出来,单独制订适合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计划,实施精准培训。
(二)举办各类竞赛,加快专业提升。“以赛代练”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重要措施。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不同级别的教师专业能力大赛。教师们通过竞赛开眼界,在竞赛中磨炼,在竞赛中成长。
1.在知识竞赛中提升专业理论素养。特殊教育学校可组织教师开展以“促特教腾飞,行专业发展之路”为主题的系列专业知识竞赛。为教师们创设一个良好的专业化学习氛围,激发教师们的学习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学风、教风。形成以赛促学,以学促教的格局,切实提升特教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化理论水平。
2.在业务竞赛中磨炼专业技能。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师业务比赛,如优质课评比、优秀案例评比、论文大赛、康复技能大赛等。每一次比赛前的备赛过程都是教师技能的磨练过程。教师通过竞赛开阔眼界,在竞赛中磨炼教育教学技能,在竞赛中得到专业化成长。
(一)以教研活动为依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研组营造的良好发展氛围。每位教师在教研组各种活动的开展下,通过组内培训提高了业务素质;通过教学反思升华教育价值;通过教研文化提升综合素养,在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中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满足特殊教育的发展要求。
1.教研意识的唤醒。
(1)教师主体意识的唤醒。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主要的内容是布置学校安排的任务、统一教学进度、讨论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平时相互听课、交流等。这样的活动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只是一个被动接受任务的工作者,而不是主动地研究者。[3]随着新课程、新课标的出台,以及特殊教育对象结构的变化,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日益凸显,教师研究和探索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被重视,而教研组就应在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充分地调动每一位教师的主动性,激发每位教师的内在潜能,从而让教师成为各项研究的主人。
(2)教师教研意识的提高。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将教师进行分组,并针对组内教师自身特点,要求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认真撰写个人发展规划。同时,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从工作年限上,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进行了专业发展要求。一般来说,对有着10年以上教龄的老师来说,往往面临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这部分教师,成长的速度不仅比不上青年教师,有的还有下滑的趋势。由于年龄和固有教学模式的影响,他们缺乏专业发展的动力,也不太善于接受他人意见,所以必须引导他们打破自我封闭的成长心态,倡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要求他们结合工作实际,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一周进行一次教学反思的分享并将自己的反思分享到教研组群里进行针对性讨论、交流。一段时间下来,教师们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和自身的专业成长方面,都有了显著地提高,继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教研方式的突破。
(1)由“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如何激发整个教研组每位教师的潜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做到齐心协力,是日常在开展教研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实,在教学当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专业性的问题,这时集体讨论,共同解决,往往显得尤为重要。教研组长应积极倡导每位教师在教研组内进行资源分享,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优势,激发青年教师焕发进取的活力,使教研组成为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研究共同体。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常会遇到一些孤独症的孩子,他们有的坐不住,有的情绪不稳定,有的有自残现象等等,青年教师的教育方式往往简单粗暴,不讲究方法,甚至是措手不及。针对这一现象,在教研活动的过程当中邀请相关科任教师进行集中讨论,确定适切的教育措施,并站在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以此促进教师解决实际教育教学的能力。
(2)由“自我封闭”到开放式研究。学校各教研组结合学校“大教研”的意识要求,积极主动地从“小我”向开放的“大我”转变,开放自己的教学所得与收获,特别是开放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其他地市的特教教师共同切磋教学技艺,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身的弱点,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以研究为载体,带动教师全面提升。
1.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专业化成长。每学期初,各学科教研组制定课例研究主题计划,确定两位主研教师,轮流进行,保证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参与、确定研究的主题。研究过程中,先要进行集体备课,首教课结束后,组内老师积极开展评课活动,为主研教师的课例研究改进提供改进建议,上课教师及时写教学反思并结合评课意见准备下一轮研究课,之后就按照研究、评课、反思依次反复进行课例研究。让课例研究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常规教研活动,在精心打磨课程的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专业化成长。做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以提高其研究能力、专业化水平,引领专业化成长。小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载体,小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化,研究方式简易化,研究时间短期化。[4]学校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以本学科教学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开展研究,建立规范的课题档案资料,定期进行总结。在各项课题研究工作中,结合学生需求,编写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如为使特殊孩子快速提高识字量,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分年级编写《生活与写作》教材,印刷成册并付诸使用;为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训练,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性,编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绘本)》;国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并未编写配套教材,学校可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编写小组,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从教师专业化入手,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的理念,以小课题为抓手,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并轨,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
3.以“研究基地建设”为载体的专业化成长。针对近年来特教学校生源的变化,学校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重点建设“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基地”“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基地”“智障儿童六大领域康复研究基地”。每个研究基地聘请一名研究顾问,选派一名项目负责人及六位教师参与研究,每个基地每年挑选三个研究个案跟踪研究。在研究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得到了专业化指导,通过个案跟踪研究,经历了特殊儿童真实案例的反复研究、训练,促进了特教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以“学、训、赛、研”为中心,引导教师通过自主研修、专业引领,在阅读中提升教育智慧,在分享中反思教育得失,在实践中研究现实问题,在竞赛中开阔教育视野,在引领中助长教育智慧。这个理念贯穿于教师成长的每个时期,引领特殊教育教师们自省、自炼、自悟,感受教育的幸福,成就专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