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2020-02-25 03:22周维功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课堂

周维功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宁德,3521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主阵地、主渠道。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实践积极培养大学生思想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体现、反映和巩固思政理论教学的重要手段。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任重道远。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内涵与类型

目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理论界对于思政实践教学的概念解释众多,缺乏一个统一严格的定义。有人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为了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实施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活动。也有人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指的是围绕思政课教学目标开展的,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加深理解课堂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所有教学活动。以此概言之,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就是指除了进行思政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活动或载体,它既可以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的课堂教学之中,更多的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之外。[1]

在现实中,人们常常根据不同的标准而划分出不同的实践教学平台类型。例如,依据地点不同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划分为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根据教学组织样式区分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平台;根据实践教学范围划分为“课堂—校园—社会”三个组织架构,以及与之相应的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种形式平台;依据实践内容差别又区分出思辨型实践、感受型实践、体验型实践、践行型实践四种实践教学平台。

有学者认为,只有校园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种平台。还有学者认为,有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互联网条件下虚拟实践教学等平台形式。也有学者提出,实践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实践教学平台具有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多样性等特征,因而主要有案例教学、校园文化、阅读实践、基地教育、社会研究等实践教学平台类型。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困境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及实践平台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与建设困境。

1.部分高校及领导对思政实践教学及平台重视不够,主观认识上存在误区。国内教育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实证分析薄弱,对策措施不完善,对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主体、过程、标准、考核等鲜有具体明确要求。部分高校教育观念滞后,思路僵化,缺乏整体规划,教学内容陈旧,平台功能不全,没有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仍是传统方式,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说教式、同质化、任务型多,探讨启发性、个性化、自发型少。例如,经典阅读、红歌传唱、主题辩论、“红色网站”等简单模式;实践场地多数限定在教材、专题或课堂等狭小空间,与社会脱节,缺乏其他力量的有效参与;教师承担表层化、形式化的“灌输式”“说教式”方法,主宰整个教学讲授过程,通常以 PPT 机械形式向学生单向灌输,以学分作为考核指标,缺少网上交流工具、师生互动环节、效益评估功能,等等。

2.教学基地及实践平台较少,实践教学条件匮乏。这尤其需要学校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强合作,协调共建。一般说来,由于教学班大、学生人数多,高校实践教学普遍采取两三个班合为一个大班上课模式,教师在组织学生时工作量过大,上课特别吃力困难。另外,各课程任课老师之间也缺少有效配合协同,实践课程教学的运行、管理、监督、考核之间均缺乏密切衔接的配套机制。总而言之,由于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指导协同,组织不力,投入不足,考核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亟待完善。实践教学活动随意性大,缺乏规范性,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大多数流于形式主义、走过场,教学实效性亟须加强。

3.人才引进政策和保障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团队建设十分薄弱。由于种种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在全国范围内高校思政教育专兼职教师人数均普遍较少,师生比例失调严重。不仅如此,专任教师人数不足,并且缺乏实践经验,师资学历、职称层次还远远不够,年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教学水平、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参次不齐。而学生人数多、班级大,实践课时与经费均十分有限,教学实践疲于现象应付,真正的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失场”“缺席”者屡见不鲜,思政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平台均处于被边缘化、边界化之尴尬状态。

4.总体上,传统实践教学方式忽视新时代教育信息化传播特征,事倍功半,苍白无力,很难实现实践思政协同育人目标。实践教学平台独立分散运行,影响力、吸引力不够;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灌输地位,对思政教育内容缺乏有效认知认同,难以激发隐性学习欲望,满足个性化、多元化需要。结果,学生“抬头率”“不参与率”、线上阅读点击率低,兴趣乏味,往往参与应付或直接“无视”“屏蔽”,玩视频、打游戏,一些人理想信仰迷失,思想政治觉悟淡漠。部分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道德意识淡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存在自私偏激、自负傲慢、不负责任等问题。总之,当前思政实践教学面临平台困境,受时间、空间、经费、场所等主客观条件限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实践平台“缺席”或被边缘化现象严重。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举措

(一)深刻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意义

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意义重大,任务紧迫。在宏观层面上党和国家历来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宣部、教育部等日益强调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相继出台一系列规定,强调加强实践育人。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2005 年1 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 年、2008 年中宣部、教育部相继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强调“实践教学规范化”和“完善实践教学制度”。

2012 年中宣部、教育部等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各高校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位置。2015 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提出,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政各门课实践教学、落实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稳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年中宣部、教育部颁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又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明确要求。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推进高校思政改革创新,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2]2020 年1 月7 日教育部审议通过《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校构建完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配合思政课教师教科研、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等。[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号召青年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3]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他还在2019 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些重要论断对于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平台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构建思政实践教学多维平台体系

1.课堂实践教学平台

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即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所说的“第一课堂”。这种平台形式多样,包括专题讲座、讨论、辩论、演讲、案例分析、学生模拟讲课等。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平台这个主战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课堂设备特色元素,设计实践教学方案,打造金课堂。大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自主实习体验,自我总结提升,进一步增强理解思政课基础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思政教师应该高扬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形式鲜活、学生参与面广、反馈考核时效性强的特点优势,调动大学生主体积极性创造性,引导与鼓励他们开启辩证思维能力,建设、运用各种平台设备,把握课堂实践教学每一个环节,大胆尝试探索,从而实现教的实践性和学的实践性的密切契合。当然,教师还应该挖掘思政实践育人功能,把专业课程实践平台打造成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具体之载体。

在“互联网 +”时代,网络媒体是信息传递平台,也是服务实践教学的快捷教育平台,操作方便、功能齐全、覆盖面广、运行高效。建立校院(系)、年级专业、班级社团等不同层级的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在平台上专门发布即时性信息,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手段自主学习、自觉学习,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成本,极大提高教学效率。灵活性、开放性的混合式实践教学平台传承和讲习经典案例、视频资料、慕课微课等优质资源,完全打破时空局限,方便师生随时随地进行线上教学,随时学习、互动、监督和检查,更利于思政价值观的传授和培育。

2.校园实践教学平台

校园实践教学平台是指在课堂之外、校园之内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即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所说的“第二课堂”。它是有机配置校内资源、形式丰富的平台载体,主要包括课外兴趣小组、校内勤工助学、学科技能竞赛、科技创造发明、公益志愿义务活动以及校园文化社团实践等。

校园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要求教育主题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准备实践内容,恰当选择地点,以灵活形式引入教学。其中,校园社团活动是其基本和重要的平台形式。大学生校园社团种类繁多,例如有文艺学社、志愿者协会、心理协会、道德文化论坛、青马读书班、大学生技能培训营、大学生创业基地中心等。当然也可以创建文化类、艺体类、科技学术类等团体,开展征文、演讲、戏剧、歌舞汇演、公益慈善等专题活动,在内容规划和形式设计上挂钩链接思政教学,在其中专家老师指导,学生们互相学习,平等协商,激发兴趣,开发潜能,极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学习、自我管理服务,充分展示主体性格,大胆动手操作,善于质疑求证,敢于突破创新。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实现思政“实践育人”“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又一重要途径。构建校园实践教学暨文化平台,需要有机整合、统一运筹高校资源,联络协调党政工团、院系、班组,策划开展人文教育、素质培训、文艺宣传、读书汇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科技发明等丰富多彩的校内文化活动,紧密契合思政课实践育人目标,形成校园时时有思政,处处有教育,学校整体共同接受思政教育的大好局面。

3.社会实践教学平台

思政社会实践教学平台是根据国家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和专业所需,规划设计主题,引导学生直接走进社会、参与活动的一种教学活动。从广义上,它包括课堂实践、校内外社会实践平台,是学生在课堂外、校园外开展的思政实践教学平台;从狭义上是指校外社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学期内组织学生服务社区、基地实训、调研参观,以及寒暑假期的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平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其中,“理论课”社会实践平台是指学校按照“理论课”教学大纲要求,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部队、院所等,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开展社会调查、职业体验、公益慈善等活动。这种社会实践平台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广泛性、开放性、教育性、实践性、创造性特征,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的继续和拓展。大学生利用社会实践平台直接在充满许多不确定性、未知性的社会大课堂、新环境中学习实践,参与生产劳动,感同身受,体验觉悟,容易理解、接纳“理论课”思想内涵,培养艰苦奋斗、不怕挫折品格,塑造服务奉献精神和创新创造能力。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外出机会,融入爱国主义、奉献精神、道德法治、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宣传教育内容,形成立体多维、全面综合的社会实践教学新平台。

另外,实践教育基地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教学平台,是高校利用当地省市县、村镇的各种教育资源,联合城乡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理论课”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的一种空间场所载体。它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校外思政教育平台,是带动学生参观学习,直接现场历练、接受教育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区历史文化、环境地理、人文教育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相对稳定的革命旧址、战争遗址、伟人故居、烈士陵园、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进典型德育教育平台等。

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境遇真实丰富,极富直观生动性、民族历史性,将其融入理论课实践教学启发学生,使之身临其境地感同身受,丰富阅历,扩大视野,可以提高理论课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达到校内“第一课堂”难以企及的教化效果。高校必须克服基地薄弱、不持续的缺陷,建立校内外更多更稳的平台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设施保障。校地双方要科学规划,顺畅沟通,协作运行,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轮流安排大学生到基地实习实训,锻炼打造,最终达到基地得以壮大、学生得以形塑、校地双赢共享的良好效果。

4.网络实践教学平台

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中有目的地创建仿真或虚拟社会情景和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相互交流、自我教育的实践教学形式。它依赖最新网络技术整合、改造现有媒体资源,主要以微博、微信、飞信群、QQ 群、网上论坛、网络游戏等载体形式,组建媒体网络矩阵体系,配合其他实践平台方式,共同构成立体多维的思政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多是“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教育者垄断教学话语霸权,学生处于机械被动的接受姿态,主客体间性交互关系存在身份、地位、角色障碍。建设、运用网络媒体可以突破沟通时空界限,使师生拆除讲台隔阂,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对方,打破教育者主体垄断地位,还原受教育者学习主人身份,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开放交往。在现代网络社会中异质主体交往增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新颖、多极的网状沟通方式拉近了师生距离,转化“主客模式”为“主体间性模式”,转变教育主客体关系为交往性双向建构模式,实现双方平等、共建共享教育话语权。

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是网络技术新媒体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的产物。通过构建官方微信、微博、易班等新媒体平台,整合校报、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资源,可以提升课堂 + 校园 + 课下”多位一体的教学平台体系。教师学生凭借博客、微博、短信、网络论坛、网络问卷对话等手段,借助最新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丰富直观的应用软件、移动平台,可以发挥灵活、快捷的新媒体技术优势,吸引大众广泛参与、无缝对接线下学习和线上学习,增强多维体验,加深理论理解认知,提高观察分析、动手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拓展思政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方式,助推思政教育快速融合、全面发展。

5.微信公众服务实践平台

微信公众服务实践平台也是目前一种时尚、高效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微信是一种即时通讯、智能、免费的终端服务程序,具备聊天、朋友圈、漂流瓶、摇一摇、加好友、实时对讲、群发助手等智端功能,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提供朋友圈、消息推送、公众平台等功能,通过扫二维码、“摇一摇”“附近的人”“搜索号码”等方式添加好友,将精彩微信内容发送或分享至朋友群。微信还能提供私信助手、微博阅读、流量查询、语音提醒、微信支付、语音记事本等服务系统,终以迅捷智能的服务赢得大学生青睐,其多元化内容和快捷传播方式日益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社交平台和思维行为模式。

当前大学生是95 后、00 后年青一代群体,他们生长在大数据广泛普及和突飞猛进的新时代,有理想、有个性、讲追求、非主流。微信网络思政活泼新颖,尤其虚拟技术应用,光电声兼容,接受功能大,图文并茂,感染性强,天然契合年轻人心灵,置之身临其境,赋有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近年来“淘宝体、凡客体、生活体、咆哮体”等微博、微信网络语态流行,H5、e-mail、QQ 聊天软件、小程序和短视频等网络词汇、符号、图标、图形传播工具相继出现,App 超星学习通在线课程开放等,均左右学生思维、交流样式,示范和引导思想价值观念。总之。应充分借鉴、应用健康积极的网络新媒体微课、慕课、“微语态”、“微思政”,以之为平台载体实践教学,构建全领域、立体式、大模块、多维度的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平台新体系。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