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

2020-02-25 03:22张前贵许金柜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教师队伍

张前贵 许金柜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极为重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理直气壮开好“形势与政策”这门思政课,把握正确方向,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教学实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进心灵,最大程度发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为培养堪担民族复兴大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服务,成为当前该课程亟须回应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代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党和国家对青年和青年教育培养工作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形势与政策”课则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3]它是一个“窗口”课程,能够第一时间将党在新时代的光辉成就和理论创新成果传递给青年学生。借助这个窗口,可以很好地引领青年学生了解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认清新时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激发青年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立志奉献祖国。由此可见,该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必须高度重视、高质量开好。

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的召开,“形势与政策”课显然被赋予更高的地位,承担更多的使命,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由于历史问题、客观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该课程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教学质量不甚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育人成效。进入新时代,高校承担着培育又红又专、德才兼备人才的重任,“大思政”格局已经形成,注重“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补好短板,发挥教师主体性、能动性,进而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性显得格外重要。

二、“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政课,在当前大思政背景下理应得到高度的重视。当前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采取诸多积极措施,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课程教学现状和成果与国家设立该课程的初衷还相差甚远,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还存在不小差距。

(一)专业师资不足,师资培养体系亟待健全

当前高校专职思政教师缺口很大,难以满足“形势与政策”课开课需求。各高校想方设法构建的队伍基本都是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由于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于 “冷门”专业,每年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数量不多,专业出身的博士生更是寥寥无几,师资培养有一个固定的周期,短时期内极难同时满足诸多高校对这一专业师资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党中央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成为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在政策导向下,高校越来越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形势与政策”课也纳入教学计划,实施学分制,并且本专科学生在学期间不断线,因此,该课程覆盖面最广,每个学期都要开课,意味着需要大量教师,就目前而言,缺口很大。为完成师资队伍建设指标,多数高校采取“广开渠道选师资,兼职教师来补充”的方案。这就使得一些行政人员、辅导员也进入教师队伍,同时还有一部分外聘、临聘教师等。这样一支混合型的师资队伍,往往存在专业背景多元、年龄结构不一、素质参差不齐;此外,来源渠道不一,导致师资培养体系规划和形成难度增大,往往是“先上岗、后培养”,加上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管理疏松等问题,直接影响教师队伍这一关键主体的整体素质。

(二)课程管理薄弱,课程教学质量亟待提升

“形势与政策”课政策性和理论性强,但是目前在高校普遍没有对应的学科平台支撑,通常是百余人的大额班上课,不但课时少、学分少,甚至还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长期以来处于“中间地带”,没有明确的归口管理部门。即便2018年由国家统一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体系,各省区、高校对政策的落地程度仍各有差异,导致部分教师认同度低,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精力较少,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简单地进行政策和理论宣讲,更多的是为完成额定教学工作量,忽略育人实效。首先,该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内容广阔,涵盖国家方针政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教师上课难度较大,往往在内容安排上缺乏系统性、不合理、过于分散、凝练不够,精髓难以提炼,难以满足学生对当前形势和政策的关注需求;其次,教学模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多数教师还是采取传统教授法简单传递知识,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模式创新,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过于单调,缺乏吸引力;第三,大额班上课的模式,课堂管理难度大,师生间有效交流和互动就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就难以调动。此外,考核方式单一、缺乏有效性,最常见的就是以论文形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笼统、单一,未考虑学生的层次和学习能力,就难以反映学生所学程度,难以检验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学生的总体地位未充分体现,获得感和幸福感难以得到满足,影响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影响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新时代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站在事业发展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顶层设计开始全方位布局“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思政课程。“形势与政策”课被赋予更高的地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努力把该课程打造成优质品牌课成为共识。

(一)坚持素质提升,打造多元专业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应高度重视,集中力量,着力补上“形势与政策”课师资短板,努力构建一支适应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是把该课程建设好,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的关键。

一是可以从其他思政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中遴选优秀教师作为核心骨干,借助专业师资的力量,为“形势与政策”课树立旗帜,打好品牌;二是通过遴选考核的方式从行政队伍、辅导员中选拔相关专业背景、有资质潜力的人员补充进入专业任课教师队伍,同时,更加关注对此类教师的培养,坚持执行“教学见习”制度,通过教师之间的“传、帮、带”,促进教师队伍成长和发展,通过特拨经费,组织培训、交流、竞赛、观摩,逐步提高此类教师的授课水平;三是聘请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校外知名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人物作为师资的特殊补充,为青年学生传递正能量;四是建立校党政领导走进课堂讲思政课制度,党政领导通过讲堂授课,走进青年,担当育人使命,为思政课教师树好榜样。同时要加强外聘教师的管理,充分发挥外聘教师专长,注重考核,不能“只用不管”“只授课不考核”。通过多种方式构建专业多元的教师队伍后,还要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定期集中培训、教研,不断提升整体素质,真正成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二)坚持内容为王,探索创新多样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是根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必须避免有形无实,不能忽略教学中心内容,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存在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在教学内容的建设、供给方面做好工作,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其主体地位,成为思想的领航者和生活的知心朋友,做到理解学生、关照学生、贴近学生,想学生之所想,精心选好内容,坚定政治立场,立意明确,达到事、时、势的有机统一,满足青年学生关心国是的需求,同时要回应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热点问题,列举引用本省本区域典型案例或身边真实案例,让学生感到亲和力和针对性。

为达到更好的育人成效,教师可积极尝试多种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形势与政策”课亮起来、活起来,达到更受学生欢迎的目的。一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相结合的方式,畅通学生学习渠道,提升教师的存在感和获得感;二是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活呈现方式,增强课程时代感和吸引力;三是开展实践教学,注重课外延伸,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搭建平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安排学生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采用参观体验、参与服务的方式,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

(三)坚持管理为重,构建丰富完善考核机制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归口管理问题,应探索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管理机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或“形势与政策”课教研机构统一管理教师,着力规范教学要求,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配合做好教学管理和教师教育培训工作。课堂建设方面,教师要着力加强课堂管理,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能一人唱独角戏,通过科学、规范、合理、有效的课堂管理,营造平等又和谐、严肃又活泼、生动又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促进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助力学生提升能力素质。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主要是要通过考核学生思想政治上的认识和具体实践来验证教学成效。因此,制定、完善多种符合学生特点的考核方式是非常必要的。新时代大思政背景下,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检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觉悟,考核思想理论知识仍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重中之重,可以通过考试、专题论文来检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掌握情况。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成为互联网的主力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运用新媒体的优势,把学生借助网络平台拓展“形势与政策”课学习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此外,根据“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性特点,要注重过程性动态化考核,充分发挥体验的作用,如学生在课堂演讲展示、参与第二课堂、社会调查、参观红色基地、撰写调查报告、参加理论社团等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收获理论知识、成长成才。

四、结语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意义,把“形势与政策”课打造成最受学生欢迎的热门思政课和示范课可以说任重道远。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时代的号角已吹响,“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关键在于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应以实际行动加强教学研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心学生成长,着力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持之以恒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传播知识,传播真理,提高学生获得感幸福感,引导莘莘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教师队伍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