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核心素质探析

2020-02-25 01:34陈永力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理论课素质

陈永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深圳 518000)

互联网作为当今时代最有活力的发展要素,正愈加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时至今日,我国的互联网应用水平已达到全新高度,网络技术和网络思维愈加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日常交往、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造就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深度融合,中国社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变革,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崭新的发展情势。

1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势

1.1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更加个性自主

从古至今,在任何时代变化的背后,更为本质的是身处其中的人的变化。我们看到,网络将话语权力组织形式由垂直变为了水平,把权力公平地赋予每个人,个人在网络中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个体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参与到对公共事务的观察与评论中,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的言论表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对象的青年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崛起,平等意识不断增强。这种变化一方面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主体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态度,提升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制约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受到较强冲击。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存在,具有绝对的发言权,容易在受教育者中树立起威信,从而比较顺利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收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然而,在网络时代,个体的知识和信息的占有量已不再与资历、学历或年龄成正比,而是与接触网络技术的时序性和充分性直接相关。受年龄、固有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往往不及受教育者,在信息占有上可能落后于受教育者,权威地位受到严峻挑战。与之相应的,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年群体在获取信息、增长知识、进行自我思想塑造方面的能力可能远远超过他们的长辈,他们很难再轻易接受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有所降低。

进一步说,互联网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各种形式的日常互动背后,“网中人”实则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相互教育,青年学生实质上已然成长为当今网络社会中青年思想教育事业的主体力量。在青年学生个性充分张扬、独立性高度增强的同时,我们不应忽略的是,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自控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够健全。面对网络世界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他们很难准确地进行判断和选择,极易受到网络中有害思想的影响,被某些极端的思想言论所“裹挟”,迷失自己的理性认知。由此可见,网络社会在促进教育对象主体性提高的同时,又导致了他们主体性的迷失,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诉求显得更为迫切。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更加零散均质

自媒体的普及使网络空间中随处散布着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信息资源,打开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一切讯息便争先恐后地进入受教育者的眼睛和耳朵。学生们愈加拒斥安静聆听课堂上的系统讲授,拒斥花费大量时间研习深奥的书本知识,他们的专注力、意志力和整体性思维正在被逐渐消解。“学以致用”在某种程度上被互联网消解和颠覆,“用”似不再以“学”为前提和基础,学习过程中“拿来主义”之风盛行。不思即可知、不学即可用,深度学习因此被阻滞。互联网看似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供学习者自由选择、学习,但事实上,真正的学习反而极少能够发生。

互联网信息传播均质化、等分化的特点大大阻碍了意识的延展,学习者对大量唾手可得的碎片化信息通常只作浮光掠影式的浏览,缺乏深度的逻辑思考。而且,从本质上讲,碎片化的信息摄入不足以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与精神智慧,更难以建构个人系统性、逻辑性的知识体系。在互联网信息环境中,人的大脑不得不同计算机一样,时刻处于多任务、多窗口并发状态,这使得学习时间、思考方式都变得碎片化,在一个个极短的碎片时间内,意识的流动变得艰难,思维变成孤立的片段。在日复一日过量的信息“喂养”过程中,人们渐渐受制于思维惰性,不再愿意动用自己的头脑,开始回避思考那些复杂的问题,思维趋于简单化。

此外,网络本身就具有夺取时间的特点,各种网上社区的迅猛发展就是依赖于千百万用户为其贡献的时间。当今,互联网正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从学生身上夺取大量时间,特别是他们的自由、闲暇时间。然而,这样的时间恰恰是个体自由利用、自主创造、涵养自身科学艺术素养的时间,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时间。而互联网以零散均质化的海量信息供给,间接剥夺了学生精神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到头来,“对于他们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创造和自由发挥的时空变得越来越逼仄。”[1]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导人们回归传统,回归本真,应该对网络保持一种适当的疏离。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更加灵活开放

网络时代,教育走出了高校的围墙,使有限的学校教育走向了社会教育,使全民教育成为了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更加灵活开放,教与学的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举例来说,当下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使受众在线上便可获取中外许多高校的课程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有些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没有足够的监督和评测机制,学生只需完成一定在线时长就可顺利修得学分。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各种虚拟空间、网络课程和在线学习究竟能否产生令人满意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学生们“离开课堂”是否真的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

“我们可以预想,从私人辅导到课堂教学,到大的报告厅,到交互式视频,再到非同步的网络课程,代入感和效率会依次降低。”[2]德雷福特就曾不无忧虑地强调,情绪是在人际互动中最具决定性的要素之一,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接触互动、情绪传递是任何学习过程所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而在网络教学模式中,这种情绪的交互、表达和传递往往很难实现。教育需要在场,需要活在当下,需要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学生要与教师共同“生活”。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使师生身体离场的同时,失去了双方基于各种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所进行的涉身交互的感觉,失去了师生之间对于事物的共同感受和共享的情绪,学生由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创造者变成了可以随时离场的观众。中国古人所秉持的“亲其师,信其道”的理念,通过注视一方冷冰冰的电子屏幕,想必很难达成。

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势呼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回归,我们需要返璞归真地从基础的教育原理去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和活动方式。毫无疑问,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解决教育难题最为重要和直接的力量,破解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困局的根本在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素质。

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结构与转化

2.1 素质的内涵及结构:提升教师核心素质的前提性思考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事物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着,系统由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提高事物的功能必须首先优化、改善事物的结构。因此,如欲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素质,首要任务是考察“素质”这一概念的内涵和结构,明晰素质的构成要素及存在样态,进而在改变和优化素质的构成要素方面下功夫。[3]

对于素质概念的内涵,学界众说纷纭,观点不一,各具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出发点。其中,笔者认同这样一种理解:“人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是一个包含着为完成各种对象性活动任务、用不同方式掌握世界所必需的功能性要素构成的整体。”[4]人的素质就是指人生活所必需的各种内在功能性要素的总和。人作为功能性的整体可以逻辑地分解为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三种基本方面,相应地,人的全部素质也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的存在样态:生理性素质、心理性素质和社会文化性素质。[5]

完成了三大类素质的基本划分,只是迈出了素质研究的第一步。对素质的内在结构进行解剖和分析,则是一件更为复杂和困难的事情。根据目前科学的研究成果,三类素质分别包含以下具体内容:生理性素质指人的身体素质,具体包括人的体格、生理机能和身体适应能力;心理性素质指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心理特征和属性,可以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部分;社会文化素质是一个社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通过世代相传与社会化的方式,在个体身上打下的烙印,是人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逐渐生成和积累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内在构成上看,可划分为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两大方面。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以知识为基础,以价值观念为核心

通过以上对于素质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文化性素质是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所必须的,人的一种较高级别的综合性素质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体,其活动形式在本质上属于社会交往实践,最主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素质更多的应归属于社会文化性素质的范畴,究其内部结构而言,即以知识为基础,以价值观念为核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必须以丰厚的知识储备作为基础,并且,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育和塑造的活动,具有极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形成,仅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列宁曾经说过的,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6]在现时代,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对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有所涉猎,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解决受教育者的思想困惑。当然,术业有专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构成中,最为关键的还是关于社会现实的知识和关于教育对象的知识,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价值观念是指对于价值的理解和追求。“价值”这一哲学概念的内容,主要是表达人类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性关系,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对于主体的人的意义、效用和功能。“从宏观来说,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体系的核心;从微观来说,价值观念是人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从根源来说,它同主体的需要、理想联系在一起,受制于人们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从功能上来说,它为人们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7]知识仅能指导人们如何做事,却不会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而这将有赖于价值观念来进行解答。价值观念是一个人的主心骨,有无合适的价值观念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原则,进而影响其人生理想的确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对于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而言,价值观念显得更为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教师如何看待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如何认识教育的理想和价值、以何种理念开展教育实践。因此,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核心之所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树立先进、适宜的价值观念。

3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素质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8]结合当今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情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从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两方面入手,重点优化三大类核心素质,分别是:思想理论素质、媒介信息素质和人才培养素质。

3.1 提升思想理论素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自觉

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弘扬者、传播者,应自觉提升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在知识层面,教师应当对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整体、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价值观念层面,教师应当拥有深刻的理论思维、卓越的思想力和明确的学术研究意识,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自信和理论自觉。

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具有深刻的理论思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要回溯到对自身理论特色、理论魅力的探寻中。理论中的现实,不是事物的个别存在和现象形态,不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偶然状态,而是事物的共性、本质、规律和必然。离开理论,人们就无法对事物做出普遍性、本质性和规律性的解释,就无法形成对世界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要求,就无法有效地改造世界,以满足人们的需求。[9]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10]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运动中,所谓“事物的本质”,一是时代风向,一是大众心理。把握住这两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着重在把握时代和把握受众这两方面下功夫。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当具有卓越的思想力。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思想,教育如果没有思想、没有情怀、没有境界,就不能展现智慧、揭示道理。思想出自心灵,因而思想是有生命的,在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应该展现出思者的人格和情怀,在师生的交流对话中,在思维的碰撞交锋中,使学生经历一种亲近、生机和启发,体味到一种绵延不绝、自由流淌的智慧源流。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能量传递的发生,都与教育者的心灵晤对、思想根脉联系在一起。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具有明确的学术研究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应当充满现实关怀,从而引导当下的现实去超越自己的局限,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要抓住回响和折射在这个时代中的最为基本的问题,把握这个时代最新的变化和特征,进行普遍意义上的价值追问。许多人放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忽视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张力,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要知道,学术研究不是去迎合现实,反而要具有超越现实的普遍性的学术关怀和气度。学者金生鋐曾不无感慨地提到一句他喜爱的话:“历史不是判断一时之是非,而是判断永恒之是非;不是判断你我之是非,而是判断人间天下之是非。”[11]学术研究亦然。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致力于探求真理和追寻价值,永远保有一份自由傲岸的超越性情怀。

3.2 提升媒介信息素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况

拥有一定的媒介信息素质是现代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更是教师从业所应具备的关键素质之一。笔者认为,媒介信息素质的核心不在于将五花八门的科技手段引入课堂,而在于教师自觉利用现代传媒的优势去搜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了解和把脉这个时代,把握时代中的人——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现状。这里的媒介信息素质,在知识层面,表现为基本的媒介信息的操作性知识,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判断和信息运用的知识;在价值观念层面,表现为自觉运用现代媒介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并注意分析、辨明信息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使媒介信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的教师,首先是作为认识主体而存在的,只有在正确认识和充分把握客体属性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效地影响和改造客体,而媒介信息素质就是拓展教育者认知水平的重要工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必要充分地把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现实,分析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媒介信息资源的获取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重点关注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关于外部世界尤其是人们社会生活实际状况的知识,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最新发展变化,尤其是公共生活中思想、政治、道德、法律方面的热点事件;其二,是学生思想行为的现实状况,包括学生精神生活的基本面貌和成长成才中的主要困惑等。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仅仅是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手段和工具,无论如何都不能完全替取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提升媒体素养,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最新资讯,又要钻研传统课堂教学的方法与艺术。传统教学方式在面对面的主体交互中逐步达成教育目标,其中有许多宝贵的精华积淀和经验积累值得被传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需要通过情与理的交融渗透实现对人的精神塑造,这一过程必定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不是人与机器、人与工具之间。媒介信息素质说到底是运用媒介的人的素质,提升媒介信息素质不是要将教师变为体现媒介信息技术的高级工具,恰恰相反,是要通过对媒介信息的了解、运用和反思,使自身成为一个更具理解力、沟通力和影响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2]

3.3 提升人才培养素质,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唯有初心不改方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心”,就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的目的不在于使自己成为名师,而在于青年学子的真正成才。这个时代不缺乏有知识的人,而需要的是更多有智慧、有信仰、有德行的人。新时代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强化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念,坚持深沉的教育理想和朴素的教育情怀,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号召广大一线教师要努力做好老师,并提出好老师应具有的四种主要品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13]在这四种品质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教师的思想品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不单要能够传递知识、答疑解惑,更要以“传道”作为自身的职责和追求。做人师是教师行业的最高境界,人师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灵魂点化灵魂,用自身的德行、才华和修养、性情给学生以终生受益的感化。习总书记还讲到,好老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用心做教育,用爱做人师,才能享受到做教师的幸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意识到自己的特殊责任与使命,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从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各项基本情况开始,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从而建立起亲近、友好的师生交往关系,使学生从情感上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教诲。

总而言之,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晤对心灵、点化生命都是师者永不褪色的使命。琳琅满目的社交工具,终究不能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科学再发展,技术再进步,默会知识的口耳相传、德行修养的示范引领、精神世界的关爱呵护,仍只有靠活生生的榜样示范和近距离的互动接触方能达成。让青年学子情感更丰富、道德更完善、精神更健全,锻造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大写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变的使命,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永恒不变的灵魂。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理论课素质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