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深圳四十年发展变迁的三维审视

2020-02-25 01:34苗大鹏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

苗大鹏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从经济特区建立至今,深圳四十年发展历程中先行先试的实践,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率先贡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同时也率先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多维审视深圳四十年的发展变迁,对于更好地建设美好深圳意义重大。

1 时代之维

时代既是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历史时期,也可以指个体生命中的一定时期。[1]从总体上看,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恩格斯早已指出的历史时代,也就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也“为一定的、也在历史上产生和变化着的条件所左右的”[2]。各个时代有各自的特征,而把握时代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准确回答时代之问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大前提。

1.1 对时代特征的把握是“特区”“示范区”诞生的前提条件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是党中央把握时代特征,制定战略规划的着眼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依据。开设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正是党中央在把握社会主义中国时代特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发展规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与开放由此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经济特区在这种背景下应时而生。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在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也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定位,具有特有的鲜明特征和中国标志”[3]。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4]。同时,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系列新特征也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例如,党的执政方式和治国基本方略有了重大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形成深刻变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出现更高期望[5],等等。

放眼当下的国际环境,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发生许多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等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治理体制、手段、执行力的比拼成为主导变局走向的主要因素;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保护主义倾向上升,国际格局深刻动荡。变局蕴含挑战与机遇。于当代中国而言,迎接挑战、化危为机,需要在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坚持苦干实干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优势。因此,在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的基础上,率先将其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示范区,继续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既是时代使然,也是时代必然。

1.2 对时代之问的回答是“特区”“示范区”发展的不竭动力

最初创办经济特区的目的就是为了突破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尚未设计出新的经济体制的情况下,遵循“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边探索、边总结。选择深圳为特区,有其特殊的考量。其一,地处边陲,便于试验。1985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党代表团时提到:“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路子走得是否对,还要看一看。它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搞成功是我们的愿望,不成功是一个经验嘛。”[6]其二,毗邻香港,可以有效吸引外资。“一河之隔的香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则为繁华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及新兴的国际制造业基地。”[7]因此,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中的先行先试、先行摸索。从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公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宣告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距今已四十年时间。四十年时间相比历史长河来讲只是一瞬间,但深圳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为金融、贸易等一体化的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从“地方财政收入人均53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是152元……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收入769元,月均工资是64元”[8]发展到2019年末人均GDP超过20万元……特区四十年间的深刻变化,来源于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时代在发展,党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中。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必须回答且要答好的时代之问。因此,率先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现实支撑就显得必要和迫切。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意见》涉及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民主法治环境”“现代城市文明”“民生发展格局”“美丽中国典范”等几方面可以看出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一一对应。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三步走”时间表,即第一步和第二步分别在2025、203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第三步则要求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这既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同时“要求更高,时间提前,以体现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先行示范的特点。”[9]

2 实践之维

邓小平领导全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考虑如何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实践中开辟一条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新路。这条新的实践之路,既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深圳作为首批经济特区的成员,正是因为党的领导,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而深圳人民则凭着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践行着改革先锋的使命。

2.1 坚持党的领导是“特区”“示范区”建设实践最核心的要求

作为改革的“试验田”,表面上看起来深圳等特区的改革是顺风顺水,实则步履维艰,用谷牧的话来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几乎每个阶段都有过异议,遇到过阻力”。党的领导既是深圳姓“社”的政治保证,也是深圳发展的指路明灯。回首深圳四十余年发展历程,从宝安县撤县建市到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从经济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到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一锤定音;从经济特区“要不要继续特下去”到中央明确提出“三不变”方针,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宣示“经济特区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10]。每到深圳等特区发展面临关键节点,党中央总是及时发声,为其发展保驾护航。党的领导不仅是深圳特区成立以来应对复杂局面的“中军主帅”,也是驾驭市场经济的“定盘星”。从率先在工资制度、基建体制、价格体制等方面作出的单项改革试验;到价格改革以“调”为主转为以“放”为主、国有企业开启股份制改革试点等更深层次的改革;到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不断完善的各种改革措施;再到不断深化的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改革,等等。经济方面的改革一直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事实也充分说明党的领导是深圳经受市场经济考验的最大依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11]。先行示范区是经济特区的升级版,相对于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要求更高、目标更明确,在这关键时刻,更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上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历程,广东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最根本的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需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政治建设统领其他建设,如此才能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社会革命。

2.2 敢于探索创新是“特区”“示范区”建设实践最鲜明的特色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敢闯、敢冒”是其突出的创新精神。1982年,深圳市在价格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在取消票证、解除户口约束、开放物价、实现市场调节价格等方面为破除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作出表率;1983年,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原始股”,开创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先河;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率先完成国有土地所有权的“第一拍”,拉开了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另外,深圳在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等方面充分发挥了“试验田”的作用。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中,极大地加快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激励科技创新,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实践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深圳这些石破天惊的改革创新之举,既有推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科技创新,也有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两者在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中辩证统一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全国其他地区改革开放作出表率。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的改革需求、新的奋斗目标,在肯定深圳发展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支持将深圳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就是对新时代深圳改革再出发的新期许。早在2018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赋予了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城市建设定位。《意见》的出台,再次从文件上给予了肯定。因此,深圳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实践中,必须将“先行”和“示范”两者统一起来。先行,意味着率先试行,为国家的改革政策作出尝试,需要继续发挥经济特区40年发展实践中一直秉持的“敢为天下先”“敢闯敢试”等改革创新精神。示范,意味着深圳要发挥榜样作用,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一套可资借鉴的经验、制度,意味着深圳须完成从经济特区适合自己的“特殊性”到示范区的“一般推广性”的功能转变。因此,新时代建设先行示范区,不仅在经济上先行和示范,更要在法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全面推进,将深圳真正建设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3 价值之维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深圳发展始终坚持的价值取向。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励人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走下去的信心,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3.1 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四十年前,深圳虽与香港仅一河之隔,但河两边人们的生活水平却存在较大差异。时任省委书记吴南生曾赴深圳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深圳有个罗芳村,在河对面的新界也有一个罗芳村。新界的罗芳村恰恰是内地人“逃港”逃到对面后建的。深圳罗芳村人均年收入134元,新界罗芳村的人均年收入是13000元。强烈的反差,使得中央和地方领导人对在历史新时期如何改善人民生活进行了深深的思考。经济特区成立后,极大地激发了人的创造力,创造了深圳速度。从2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化身深圳城市建设的“拓荒牛”;到罗湖开发,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搬掉罗湖山,实现道路、供水、供电等“七通一平”;再到建设深圳大学,首创“深圳速度”,等等。特区建立四十年来,无论是从当初的一个小渔村发展到如今国际都市所展现出的“深圳速度”,还是当初温饱都成问题到如今现代化程度稳居全国前列所体现的“深圳质量”,特区建设每前进一步,都是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价值维度说,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才成就了今天的特区,今天的深圳。

城市的主体是人,有人的地方才有活力。因此,提高人的生产和生活质量是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题中应有之义。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就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12]因此,《意见》在对“高质量发展、法治城市、城市文明、民生幸福、可持续发展”等战略定位方面作出明确要求,本质上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践行。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落脚在不断突破生产关系的束缚,不断激发人的创造力。建设法治城市示范,全面提升法治建设水平,落脚在为人民生产生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建设城市文明典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落脚在提升人民素质,提高文明程度。树立民生幸福标杆,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落脚在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勇当可持续发展先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脚在为人民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3.2 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将深圳设为最早的经济特区有多方面的原因,毗邻香港是其主要的优势。深圳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早期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的经济政策,使其成为外国资本投资的集散地。1984年,邓小平在论及经济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13]在深圳经济特区还在以吸收资本主义经济、引进消化资本主义先进技术时期,深圳在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发挥着“窗口”功能。对内方面,深圳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是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内地各省份了解世界的窗口。对外方面,中央政策的制定,中国的发展前景通过特区的发展向世界展示。这是深圳特区的早期价值。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出巨大优势,深圳获得高速发展。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签署《联合声明》,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行使主权。实践证明,深圳特区的高速发展为香港的平稳、顺利回归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为经济特区的“升级版”,除了在总体要求和战略目标上更高以外,在改革的动因上也发生转变。改革开放之初,成立经济特区之举更多的是被现实倒逼的改革;而新时代建立先行示范区则是基于四十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积极主动进行的选择。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此举标志着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在其中发挥着“核心引擎”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深圳在经济发展、法治建设、文化引领、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促进港澳地区长期稳定繁荣。从国际视野来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不确定因素叠加,风险挑战陡增。将深圳建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杆城市,用一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城市乃至全球的先进城市,发出中国改革开放永不止步的最强音,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实践之问。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健康养生“手”先行
卷首语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
黔货出山 遵义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