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志林
摘要: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大纲所规定的基础,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文章就新课标指导下,如何充分发挥练习的针对性、趣味性、系统性、创新性、激励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设计练习的具体方法,并就练习的内容、形式、反馈、主体性、评价五方面谈了自身的认识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教学探索
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格、身心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验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评价教与学的水平。近年来,笔者在数学练习中尝试了多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内容
传统的练习内容单一,常常是简单重复、机械训练,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优中选优,真正做到量少质优、内容丰富、目标明确、灵活自由,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准则,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精选练习。教师要亲自演算设计的练习题,了解题目的难易及解题规律,明确其功能和需达到的目标,做到心里有数。
要减“量”提“质”。如果练习设计随意,只是进行大量无选择、无节制的题海战术,会加重学生负担。教师平时要积累习题和例题,把一些有针对性方法、时代感明显、思维训练高效、方法灵活新颖的题目提供给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避免出现机械重复的现象。
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结合,还要注意弹性化原则。即要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不论是练习的数量或难易程度,实行相同起点、不同终点,分层达标,让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题目,真正实现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让他们各尽其能、各展其思,提高练习质量。
二、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必须认真挑选练习的形式,在多样性、操作性、生活化等方面下功夫,尽量设计趣味十足的练习,做到灵活、新颖、有趣,让学生一看练习就跃跃欲试。
题型结构要多样化,采用填空、选择、判断、改错、匹配、组合、变式等多种形式。要改变题目常规的直白叙述,用亲切有趣的语言表述。如将填空题称为“开动小脑筋”,改错题称为“我是小老师”等。还要改变单一的文字呈现方式,可采用文字、表格、卡通漫画、照片、实物投影、多媒体动态演示等多种呈现方式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可把练习编成故事、谜语、童话等,尽可能吸引学生。
提倡在游戏中练习。生动的游戏活动能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玩“扫雷游戏”,把错误比作“地雷”,引导学生主动“扫雷”,并开展“扫雷标兵”竞赛。根据“扫雷”的战果,引导学生分析“雷区”的特征,今后如何“避雷”“排雷”,也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设雷”,提高他们的“防雷”能力。这样的游戏练习生动有趣,学生乐在其中。
在操作中练习。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做”中创新。教师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说,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特别是对于不善于言語表达的学生,更要热心鼓励。说的内容可以是条件中获得的信息、问题的数量关系、解题的方法步骤等,通过说的练习使学生明确解题方向、思路清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强练习的系统性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反馈调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从练习中细心观察、仔细研究,全面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在备课时就要统一设计课前预习、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使之形成由浅入深的问题系列,引导学生在不断探究中逐步巩固和提升。同时要针对各种教学情况预设不同的练习,以便根据教学进程灵活采用,做到有的放矢。
要研究性地批阅练习,善于总结学生出错的原因,并针对学生练习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确定教学重点,达到知识系统性与查漏补缺的有机结合。教师要及时撰写练习反馈记录,看看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加强综合运用的练习。传统的练习设计往往局限于本节课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惯性思维,解题方法模式化。教师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尽可能地渗透一些综合性的小练习,以帮助学生在练习实践中全面思考问题,有效地防止思维定势的形成。
四、提倡自主练习,加强创新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合作交流、实践创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全体学生在练习中体验探索与发现,尝试成功的乐趣。
要用好小组合作这个载体。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自由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尝试、学会倾听以及自我反思。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在讨论不同方法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更明晰,能多角度、多层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
提倡一题多变或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于同一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略作变化,提出一个个新的问题,或者根据同一题目尝试多种解法,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善于探索、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和学习习惯。
鼓励自主纠错,提高学生判断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审题、思考,采用正确的方法、思路解决问题,让他们有一个重新认识、重新体验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自己分析出错的原因,自己对错题进行小结,以加深印象。
提倡自主性练习。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设计练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知识、培养技能、主动发展。如笔者在每一单元结束后都设法让学生“秘密”编拟几道练习,并要求做出解题过程和答案。再根据题目内容和题型选择后汇集一张让学生练习,并在每一小题后面注上学生姓名。由于题目都是学生所编,他们做起来极有兴趣。学生每编一次练习,都要认真看书、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设计创新中,有效地扩大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形成生动、活泼、创新的学习局面。
五、练习的评价要多样化,加强激励性
练习评价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认识自我,不断进步。无论练习设计多新颖,方法多先进,如果评价老套,其新价值就无法体现。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改进练习的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艺术性地运用批改符号,如“?”“△”“☆”“!”等。遇到“错题”不要轻易打“×”,要引导学生自主纠错,认真倾听学生的思考过程,倘若学生的思考别出心裁,可以肯定与表扬,或启发引导其理清思路。这样既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加强一些指导性、启发性、鼓励性语言评价的运用。如“仔细看一下,题目的意思理解了吗?”“运算顺序对吗?”“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更便捷的解法?”
“老师期待你的进步!”等等,通过贴心的话语、热切的期盼打动学生,帮助其树立信心,激发斗志,从而较快地进入一种良性的学习状态。
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练习进行综合性评价。教师不能只以练习的正误作为评价依据,还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等纳入评价范围。要善于发现学生练习中的优点和思维中的亮点,及时总结、肯定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认真地做好练习设计,能把学生从过多过滥的练习中解脱出来,使学生练习以内容丰富、趣味训练、体验成功、探索创新、自主选择、科学评价为主,让学生的知识在练习中升华,技能在练习中掌握,能力在练习中形成,思维在练习中发展,真正提高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