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
——以英美德大学办学互鉴

2020-02-24 13:32刘海涛汪刘伟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应用型办学

刘海涛,汪刘伟

(1.滁州学院 图书馆,安徽 滁州 239000;2.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沈阳 辽宁 110034)

20世纪末开始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到现在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报告:2019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 00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进入普及化阶段[1]。广大适龄青年享受到了不同级别的高等教育。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始于1999年的大学升格,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升格为本科,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任务。经过20年的发展,这批新大学已经有了巨大发展,但有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一、我国新大学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1999年,六安师范专科学校等几所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正式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随后,每年都有几所到十几所专科学校升为本科学院。对这批升格的高校,不同的人在不同背景下有不同称呼。开始大部分称之为“新建本科高校”,所谓“新建”是相对于“老本科”而言,主要指1999年以后建立的一批以服务本地产业发展为核心使命的地方本科高校,据知网论文数据库,以“新建本科高校”为主题词检索,论文有1 341篇;之后,又称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2],所谓“地方应用型”是彰显这批大学的使命和定位,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主题词检索,论文有1 196 篇;还有称为“新大学”[3],所谓“新大学”,是相对于“老大学”而言,即这批高校的历史使命、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与传统大学有着显著不同。本文的“新大学”是指1999年后升格为本科的院校。

(一)新大学:办像本科阶段

这批新大学由于大多数是高专、高职院校通过升格为本科的,在硬件上要达到本科办学标准。大部分专科院校场地不超过500亩,升本后大多数高校教学场地达到或超过1 500亩。大部分专科院校专职教师一般不超过500人,升本后教师一般都要达到1 000人左。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硬件达到本科要求相对容易,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却难以达标。短时间内快速大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和在校生规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科教学质量的下降。升本后,原本长期教授专科的那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等不能一夜之间有所成长,他们的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为了应对在校生急剧扩张,高校必然大规模招聘教师,招聘的师资中除小部分是外校的专家学者,大部分是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这些刚毕业的师资没有时间学习教学法、教学技能等,就匆忙走上了讲台。他们虽然有科研潜力,但其学术基础、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也需要完善提高。

为了规范新大学的办学行为,促进新大学办学水平的提高,教育部决定对新大学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新大学对照本科教学评估要求,逐条落实,有针对性改进,努力达到本科教学评估要求。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后的高校,一般认为在硬件和软件等方面已达到了本科的基本要求[4]。

(二)新大学办学定位:定与不定

新大学通过本科办学水平评估,确认达到了本科教学水平,解决基本的认知焦虑后,开始思考和寻找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模式:我们应该向何处去?是向成功的研究型大学靠拢,还是另辟蹊径或保持现状?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关系怎么处理?教育部、学术界和高校都从自身视角进行思考和探讨,这种思考和探讨到现在还没有达成一致。

从理论和实践看,大致有三种目标和路径:传统派、应用型派和高职派。传统派认为新大学的目标就是老大学,按照传统研究型大学的路径,依葫芦画瓢,进行要素建设,办学目标就是继续升格为“大学”,争取学术性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但这种观点受到理论界的批评,认为我国现在已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传统老大学办学定位是精英主义教育理念,理论上已经不能回到精英主义教育,实践上也不需要那么多学术人才,但相当多的新大学实际目标就是获得硕士学位授权权,升格为大学[5]。“高职派”认为新大学的发展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曾表示,要将1999年“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转型,进行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 这种定位受到部分社会、高校和学者的质疑,一些高校认为:我们从高等职业院校努力了很多年才提升了办学层次和内涵,升格为本科了,怎么又回到职业教育呢?一些人和高校对这种行政命令式的转型表示了不理解[6]。“应用型派”认为新大学是跟研究型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并列的一种高校类型,新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他们从人才分类视角分析了此类高校的定位,认为人才在宏观层面有三种类型: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包括从事原始创新人才和高级综合管理人才,主要是研究型大学培养,以原始创新为核心。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从事理论转化为实践、应对市场的技术开发人才和中层管理人才,以应用开发创新为核心。技能型人才主要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工人、产业工人、销售人员等,以熟练的技能为核心[7]。这些新大学逐渐将“应用型”和与之相关的“地方性”作为定位的核心词汇。如常熟理工学院的“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滁州学院的“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合肥学院的“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但“应用型”的内涵是什么?“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有什么关系?因此,新大学的发展路径和办学定位在理论上还需要厘清。

当今世界高教强国如美、英、德等的高等教育系统大多分为三个基本层级,顶层为研究型大学从事学术性人才培养,底层为职业技术类高校从事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层为应用型大学从事应用型人才培养。了解世界同类高校办学定位及发展战略,在思考新大学办学定位和战略目标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世界高教强国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

欧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很多,其中代表性的包括美国的文理学院、英国新大学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

(一)美国文理学院

美国文理学院(liberal art college)是在美国殖民地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殖民地时期建立的8所学院本质上就是文理学院。美国独立战争后,殖民地学院随着经济发展和西进运动而快速发展。到19世纪中期,随着美国工业和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高级人才和高深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扩大,殖民地学院开始分化。部分殖民地学院适应这种情况开始扩大招生规模,提供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办学定位向研究型学习和科学研究转向,战略目标是向研究型大学转型。部分学院坚守传统办学理念:即坚持不扩招,以本科生教学为重心,以文、理学科等基础学科为主要教学内容,办学定位为培养精英型综合管理人才,称为“文理学院”。根据2000年卡内基高等教育分类,美国3 941所高等教育机构中,有228所4年制文理学院,约占美国高校总数的5.79%[8]。

文理学院大部分规模较小。美国文理学院总在校生不超过5 000人,大多数为1 000-3 000人。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统计,前50所最好的文理学院在校生规模不超过3 000人,排名靠后的学院招生人数稍多。规模小受到的关注度小,能够更加自主,不受外界干扰,能够聚焦自己的核心任务,容易获得更加强大的核心竞争力[9]。当然,规模小也有自身劣势,如不能形成规模效应,难以扩大社会知名度,在经济下行阶段,或适龄人口较少,学校获得的办学经费容易受到影响,导致办学困难,甚至倒闭。近年来,经常有美国文理学院倒闭的新闻,如美国艾达山学院(Mount Ida College)、纽约道林大学(Dowling College)等[9]。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任务,奉行精英教育理念。学术界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具有三(四)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这几大职能虽然可以互相促进,但内部有一定的冲突,在资源相对固定的情况下,重心放在某一方面,则另外两个方面就会不同程度削弱。如果核心放在人才培养上,则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精力与资源必定会减少。美国文理学院的核心职能就一个——人才培养。一切以精英人才培养为中心,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

为培养精英人才,文理学院将本科教学放在核心地位。典型的文理学院一般在年度总授予学位中,学士学位不低于50%;所有学士学位中,文理学士比例不低于50%。文理学院实行小班教学和个性化培养。文理学院的师生一般在1:13到1:6之间。如著名的麦克莱斯特学院(Macalester College)的师生比为1:11,该校有1 889名全日制学生,平均课堂规模是18人;卡尔顿学院(Karleton College)师生比为1:9,该校有1 958名学生,平均课堂规模是18人[9]。小班教学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个性需求,使大多数学生得到平等照顾。文理学院也开展科学研究,但他们的科学研究纯粹是德国式研究,即将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脱离教学、专门追求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以便进入研究型大学进一步深造。文理学院极为重视社区服务,但文理学院的社区服务不是为了获得荣誉、物质收益,社会服务本质上是为了学生了解社会,认知社会,为学生尽到社会责任,提高服务能力。

文理学院以综合课程、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文理学院名称来自于此类学院以文理学科教学为特色。文理学科指的是文史哲、政史地、数理化、心理、社会、传媒等学科。文理学院一般也有商科、经济学、工程机械类应用学科,但此类学科不占主导地位。显然,文理学院的这些学科具有基础性、通识性和综合性特征,此类课程是培养对学科的综合理解、宏观把握,而不是以特定学科和专业精深为目标。

美国文理学院特点可概括为:坚持小而精的办学规模,以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精尖人才培养为使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以通识课程为基础,以文、理学科为教学重点,培养理性思维;注重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二)英国新大学

英国“新大学”,既相对于“老”的牛津和剑桥大学,也相对于“上一批”大学而言。英国高校发展史有几个界限分明的阶段:牛津和剑桥大学自中世纪创立以后,几百年里成为英格兰的两所大学。19世纪初,由于牛津和剑桥大学对社会发展反应迟钝,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科技和工业的需求,1826年、1829年先后成立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1836年两所学院合并为伦敦大学,取得学位授予权。当时社会将伦敦大学称为“新大学”。19世纪中期,英国各大新兴工业城市为了科技的发展和工业人才的需求,纷纷创建了一批以应用技术开发为核心使命,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城市学院,这些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纷纷升格为大学,这批城市大学由于其外墙多由红砖砌成,也叫“红砖大学”,如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利兹大学、利物浦大学等。这批“红砖大学”相对于伦敦大学,也是“新大学”。20世纪60年代,为适应世界高等教育民主运动,英国发布《罗宾斯报告》,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将一批高级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这批大学一般外墙是玻璃平板,所以称为“平板玻璃大学”,其中著名的大学有约克大学、沃里克大学、兰卡斯特大学等。1992年英国颁布《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成立“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允许多科技术学院更名为大学,可以自主授予学位。随后,大约有50多所多科技术学院升格为大学,这批大学被外界统称为“1992后大学”,如格洛斯特大学、伦敦市立大学、波尔顿大学等[10]。

从1836年成立的伦敦大学到1992年后的大学,在这150多年里,英国先后建立了4批新大学。不论的19世纪初的伦敦大学还是19世纪中后期的“红砖大学”,或是20世纪初的“玻璃幕墙大学”,还是1992年后大学,他们都是从建校时期的应用技术大学转变为“老”的研究型大学,这些大学建立之初都是贴近市场、贴近基层企业和产业、贴近基层劳动力市场,都以应用研究为特色,培养技术性、应用型人才,进行技术应用开发。但是,随着学术研究的积累,这些大学大多都进行了学术漂移,从应用技术高校漂移到学术性高校,相对脱离了一线企业和产业,脱离了基层职业需求[11]。这种现象可以认为是大学成长的客观现象,即随着高校的成长,学术的积累,高校相继向学术性、研究型转型是个自然的过程。英国并非是人为阻止、遏制和减缓这种过程,而是重新培育新的技术学院,以满足社会的新需求。

英国“新大学”特点就是以有特色的研究为核心,追求学术积累,从应用开发向高深学术研究转型。紧盯自己的优势学科和核心特色,持续打造自己的优势学科,努力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与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相时而动,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走正向发展道路。

(三)德国应用技术大学

德国高等教育源自中世纪大学,18世纪前主要模仿法国,19世纪初经过洪堡的改造,德国大学开始注重学术研究,开创出高等教育的第二项职能——“科学研究”,将中世纪教学型大学演变成学术性大学,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长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这批德国学术性大学发展到20世纪后半期出现学制过长、研究大多倾向于抽象学术问题,有脱离社会实际的倾向,不能为当时社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德国政府为改变这种倾向,启动改革,创立与学术型大学并列的新型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双元制大学①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和双元制大学有一定区别,但目前总体趋向统一,以下应用技术大学的论述包含“双元制大学”。。

1968年10月31日,德国政府和各州根据《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规定》签订了共同建立应用技术大学的协议,规定从1969年到1971年,将工程师学校、工业设计高级专门学校、社会公共事业专科学校、经济高级专科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合并转型,在继续保持其实践性、应用型特色的基础上,升格为高等教育机构——应用技术大学,专门培养具有专业性强、侧重实际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976年,德国颁布《高等教育总纲法》,正式确认了应用科技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法定地位。2013年,德国有214所应用技术大学,注册在校生约82.8万人,约占德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12]5。应用技术大学开始授予的学位后面必须加后缀“FH”,强调此类学位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也意味着学术性和社会认可度低于普通大学文凭,至1998年才取消这项规定。现在应用技术大学基本授予专业学士——硕士学位,2016年黑森州福尔达应用科技大学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2]15。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初期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量身定制高级应用人才,体现在其独特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上。所谓双元,指的是高校+企业。双元制人才培养指的是高校和企业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能力培养目标,学生在高校进行理论学习,在企业完成应用能力培养。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从单纯的人才培养向应用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转移,并逐渐将应用型研究提升为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同等重要的高校核心职能。这种应用研究是明确地针对企业需求进行科技攻关和项目研发,是高校利用自身的科研能力进行的产学研合作。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跟普通学术型大学是两个独立、同时又有交叉的高等教育系统。学生在初中和高中开始分流,大部分学生选择上技术高中,毕业后读双元制大学和应用技术大学,在技术大学获得本科(硕士)文凭后即可工作,也可以在传统学术性大学申请博士学位[13]。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特色是亲近产业,以企业需求为目标进行应用开发,为产业提供高技术服务。将高校的发展和地方优势产业紧密绑定,在服务企业过程中自我发展。这种服务既包括为企业提供优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也包括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更新升级服务。

三、构建适应中国特色的新大学发展模式

构建新大学发展模式,需要处理好三种矛盾:即大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与适应特定的社会文化、制度;适应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与保存自身的自主与连贯;学校的当下发展与长远战略目标。按照矛盾论观点,我们要认识和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一)新大学定位与发展战略必须适应社会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社会系统,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按照我国高等教育学奠基人潘懋元先生的理解,高等教育有内外部关系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既要适应外部社会的发展,也要遵循内部运行的基本规律。其中高等教育一直随社会的变化而改变自身,是主要矛盾。高等教育本质上就是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的内涵、质量和数量的要求是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发明和科技本质上也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因此,高校的发展要首先体现社会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只有体现社会需求,反映社会发展的高校才有未来。美国文理学院、英国新大学和德国应用技术大学都是适应所在国家发展的结果,在服务国家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高质量发展转型期,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由工业化大国向工业化强国迈进的重要时刻,我们需要大批各类人才。我们需要大批原始创新人才,进行原始创新,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此类高精尖人才已经由我国发展历史悠久的研究型大学承担。我们更需要数量众多的应用型人才,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新大学,其发展定位和使命要紧贴我国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实际,而不能闭门造车。

(二)按照本地资源和本校特点制定发展定位

我国新大学大多数建立在地级市,少部分建立在省会城市。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的自然资源、工业基础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新大学的应用型要紧贴当地实际,按照本地资源和本校的历史发展基础,制定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

如本地工业和产业不够发达,但本地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就可以优美宁静的校园为核心特色,打造美国文理学院式小型教学型高校。控制招生规模,集中全部精力进行精英人才培养,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职能,以高质量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学术素养。努力培养出有高度科学素养、人文情怀的面向生活、面向世界的优秀精英人才。

如果高校原本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研究特色,则可以借鉴英国新大学模式,放弃部分劣势学科,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单兵突进,集中主要精力进行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争取实现学术漂移,进入小型研究型精英高校行列。

如果高校所在地有完整的产业,可以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模式,亲近产业,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深入企业,与企业合作,进行全产业链的应用型研究,为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提供智力服务。

(三)既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长远

在制定学校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时,要注意当前定位和远景规划之间的关系,既要立足脚下,更要仰望天空。

高校发展是个多维度的问题,理论问题要思考学校若干年后能够达到的上限,制定富有张力的发展战略,也要考虑当下学校适应政府对学校的定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不同职能需要履行,也有校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人才建设、学科建设、专业与实习基地建设、后勤保障建设等保障;还有学校教师利益、学生利益、学校与所在城市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等不同层面的协调。这些不同侧面、不同层次都需要发展,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聚焦有限的资源,分清主次,最大限度地促进学校核心业务的发展,带动学校整体发展,避免偏离发展主线,浪费有限的资源。需要制定科学的发展定位并适时调整,聚焦核心任务,实现科学发展。因此,制定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一定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这是定位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过于高远,没有现实操作性,这种定位就没有太大价值。

但在制定发展定位时,切忌不能只低头看着脚下,而忘了远方。高校是培养人才的社会组织,而人类社会是发展的,高校必定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高校在制定发展定位时,除了分析当下的因素,也要预留学校的发展空间,预判今后社会、科技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提前布局和谋划,培育新的学科和学校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下一个发展高峰来临时抓住机遇,实现学校的关键时机转型突破,实现跃迁发展。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品选登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黑夜的献诗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西安文理学院高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