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瑶族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实践与思考

2020-02-24 13:32赵三银王剑兰黄长征李祖华赵彩花赵旭超黎洁仪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粤北韶关瑶族

赵三银,王剑兰,黄长征,赵 勇,李祖华,赵彩花,赵旭超,黎洁仪

(1.韶关学院 校长办公室;2.韶关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3.韶关学院 教务处;4.韶关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5.韶关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6.韶关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我国瑶族人口285.3万,位于56个民族的第13位。瑶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的130多个县。瑶族是粤北众多少数民族中占比最多的民族[1],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践行粤北瑶族文化传承意义重大。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在文化传承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教育,环环相扣,逐级推进[2]。韶关学院是粤北唯一的综合性地方大学,肩负为粤北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使命,粤北瑶族文化传承的重担历史地落在了韶关学院的肩上。韶关学院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开展项目研究、聘请专家讲学、建设传承基地与开设相关课程,较好地实现了粤北瑶族文化的高校传承。

一、粤北瑶族文化高校传承的缘起

瑶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瑶族人民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及其艺术,随着社会变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瑶族的传统文化日渐衰落。近年,随着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保护政策的出台,人们开始重视对瑶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3]。

文化传承主要通过教育实现,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稳定性、强制性等特点,使学校在传承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4],学校传承与社会传承、家庭传承共同实现文化传承[5]。学校传承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瑶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承担着瑶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学前教育是基础,中小学教育是根本,高等教育是保障。

地方高校通过为地方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体现其传承的功能,韶关学院通过培养到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为社会培养文化传承人才,也为粤北瑶族地区培养瑶族文化的传承人才。

二、粤北瑶族文化高校传承的内容和途径

地方院校理应为地方培养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韶关学院一直在高效地为地方服务,积极探究为地方服务的内容和途径,解决地方存在的问题,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韶关地区乃至广东省、全国培养了数十万专科生和本科生。韶关学院近年采取措施,加强瑶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瑶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基础性保障。韶关学院目前在校的瑶族学生有52人,分布在全校各个年级,涵盖30多个专业。学校近年定向招生,瑶族地区的学生都回瑶族地区就业。批判继承、创新发展粤北瑶族传统文化,是粤北高校进行文化传承的目的。如何实现粤北瑶族文化的高校传承?韶关学院的主要做法是设机构、聘专家、立项目、建基地和开课程。

一是设机构。2016年韶关学院的“教育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设置了民族教育的研究方向及其附属机构“民族教育研究中心”,之后相继设立了“粤北音乐与舞蹈研究中心”和“粤北瑶族舞蹈创研工作室”,“南岭走廊民族与文化研究所”和“南岭走廊民族文化研创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粤北瑶族传统舞蹈”,目前形成了以“粤北瑶族文化”为核心的数个研创团队。这些机构、团队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营造了粤北瑶族文化传承研究的氛围,为研究成果的培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同学科的瑶族文化研究者通过研究活动集聚在一起,研究队伍日益强大,团队成员相互切磋,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是聘专家。学校先后邀请了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杨圣敏,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瑶学专家李筱文,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主任周大鸣,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秦红增,贵州大学西南民族文化走廊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首席专家杨志强,贺州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院长、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馆长李晓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会民族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苑利等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并聘为客座教授,邀请国家级瑶族刺绣传承人邓菊花及粤北民间艺人进校讲学,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活动。2018年9月,由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南岭走廊论坛秘书处、贺州学院等主办,韶关学院南岭走廊民族与文化研究所、韶关学院教育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南岭走廊论坛,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专家学者,韶关学院师生在校内就可享受到有关民族文化研究的学术盛宴。

三是立项目。韶关学院2016年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文化传承研究”,给予了粤北瑶族文化传承研究者极大鼓舞。伴随项目研究的开展,韶关学院组建了多学科的联合研究团队。广大师生积极从事粤北瑶族文化传承研究,目前有关瑶族文化传承的立项课题共32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13项,市厅级6项,校级6项,横向课题5项。此外,教师通过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学生进行有关瑶族文化传承的研究,组织学生到瑶族地区调研、到瑶族乡镇支教、志愿服务等,为瑶族乡村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2016年以来,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有关瑶族文化传承的“大创”项目共26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6项,校级16项。教师撰写瑶族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共73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8篇,出版专著1部。教师创作系列瑶族舞蹈、瑶族音乐、瑶族服饰等作品,成果获国家专利3项,获奖成果共11项,其中省级9项,校级2项。

四是建基地。粤北瑶族传统舞蹈传承基地是广东省第二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9年通过评审。粤北瑶族传统舞蹈传承基地通过实施各项举措,打造特色传承项目品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基地靠挂在音乐与舞蹈学院,该学院充分发挥纽带作用,积极带动瑶族地区建立中小学校试点传承基地,带动建立社区试点传承基地,举办系列交流展演活动,以文化艺术展演的形式对接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将传统文化通过舞蹈等艺术媒介,呈现得动态可感、色彩斑斓。学院组织师生先后参与服务地方的“乳源金咕咕文艺志愿者帮扶活动”“唱响新时代——走进乳源央视录播”等各级各类文艺展演活动100余场,展现了瑶族舞蹈教育教学成效,优化了教育教学实践方案。基地建设团队以丰硕的成果,圆满完成了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粤北瑶族现实题材舞蹈作品集——走山的女儿》,项目负责人的粤北现实题材原创舞蹈作品集《粤北故事》2019年5月19日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成功展演,其中的《粤北往事》获广东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舞蹈大赛一等奖,《过山》《走山的女儿》获第十三届大中专学生舞蹈大赛二等奖,《第一书记》获广东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舞蹈大赛三等奖,这些均为粤北瑶族题材舞蹈作品。

五是开课程。课程设置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韶关学院通过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通识选修课程,陶冶学生的粤北瑶族文化传承情怀,先后开设了“粤北瑶族传统舞蹈”“地方性舞蹈创编”“粤北瑶族人文与艺术鉴赏”“民族民间歌曲演唱”等课程。公共通识选修课程“粤北瑶族人文与艺术鉴赏”,融合了粤北瑶族的历史、人文、音乐、舞蹈、美术、工艺、体育等,开创了本校瑶族人文与艺术综合知识的教学平台。在“粤北瑶族人文与艺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展现瑶族的历史画面,进行今昔对比,再现瑶族民歌民谣,播放瑶族舞蹈和瑶族服饰的视频,使学生较好地了解并掌握了粤北瑶族的人文与艺术概况。

三、粤北瑶族文化高校传承的成效和反思

一是组合多学科研究,彰显团队效应。在开展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我们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成就大项目。瑶族文化传承研究者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岭民族走廊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为契机,建立了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成为韶关学院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先锋。团队成员来自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多个学院不同专业,他们齐心协力共同开展粤北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互相鼓励,共享资源,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施展才华,获得了优异的教学和科研成绩,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生力军,影响带动了所在院系的教学和科研,起到了校内外“点—线—面”的效应。该项目组成员目前共发表研究论文29篇,其中CSSCI来源刊物上发表5篇;主持完成相关课题2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0项,市厅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2项,横向课题4项;指导学生有关此内容的“大创”项目共7项,其中省级1项,校级6项;创作瑶族舞蹈、瑶族音乐、瑶族服饰等作品,成果获国家专利3项,获奖成果共29项。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常常会引发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研究者定期不定期聚合研讨交流,研究项目相得益彰。单兵作战显然缺乏团队优势,多学科合作研究,同时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才有丰硕的科研成果。

二是实施校地共建,彰显资源优势。韶关学院与地方文化、教育部门共建民族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通过校地共建,使粤北瑶族文化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实现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使命。韶关学院在粤北三个瑶族自治县的多所中小学校建立了实习见习点,并与韶关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及三个瑶族自治县的宣传部、教育局、文化馆等达成校地共建协议,以文化艺术展演的形式,呈现瑶族优秀传统文化。韶关学院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专业人才资源优势,与地方教育、文化部门及校外研究机构、企业等联合进行瑶族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和设计,开展相关的调研、实践等活动,到瑶族地区幼儿园、中小学指导教学与训练,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既服务了地方文化建设,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地共建,提高了高校服务地方的效能,为造就优秀的粤北瑶族文化传承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15年11月,韶关学院与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委、区政府签署了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合作框架协议,2018年韶关学院与中共乳源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签署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帮扶项目,这些合作活动吸引了国内20余所高校前来交流学习。

三是指导学生参赛展演,彰显社会效应。依托粤北瑶族传统舞蹈传承基地,韶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定期组织、参与服务地方的各级各类文艺展演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这些活动被中央电视台、学习强国、中国文明网、广东省电视台、韶关电视台、韶关日报等媒体报道。2019年对接帮扶乳源瑶族自治县,中央电视台播出“唱响新时代·走进乳源”“音乐公开课·走进乳源必背”等节目。音乐与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近年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有关瑶族文化传承的成果获奖共27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1项,市级2项,校级1项。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实践能力、社交能力、设计能力、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为当地社会的经济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体现了高校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粤北韶关瑶族
瑶族织锦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瑶族舞曲
韶关札记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追寻足迹 不忘初心—红军长征过粤北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