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程改革研究述评
——基于CNKI收录的相关文献

2021-01-07 08:20张海涛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概论文献

张海涛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文学概论”课是高校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小学教育(文科方向)等专业的主干课,对于学生的文学理论修养、文学创作能力和赏鉴批评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十分重视这门基础课程的建设,对这门课程的改革探索也一直在进行。笔者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先后输入“文学概论”“文学理论”“文艺理论”,搜索与该课程改革有关的文献,发现最早的文献是《文艺理论教材体系必须改革》,发表时间为1981年。从1981年到2019年,关于“文学概论”课程改革的文献共收集到121篇,39年间,平均每年约有3篇课程改革文献问世,由此可以看出学界对“文学概论”课程的重视程度。

与此相对的是,到目前为止,学界还没有以上述课程改革文献和项目为对象对“文学概论”课程改革做宏观研究,分析总结课程改革的总体情况、成败得失、形势走向等。本文试图从宏观方面入手全面把握“文学概论”的课程改革状况,以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一是对“文学概论”课程改革文献的外部信息进行研究,主要就有关文献的作者情况(职称、学历、工作院校及层次类型、研究方向)、文献自身情况(时空分布、刊物的级别和所占版面)作出分析;二是对“文学概论”课程改革文献的内部信息进行研究,主要就有关文献的选题角度、课程改革的措施策略、研究的类型和特点作出分析;三是对“文学概论”课程改革文献的相关课题情况进行研究,主要就立项时间、项目级别、所属院校、所属省份、选题角度、成果情况等作出分析。

一、“文学概论”课程改革文献的外部信息

(一)作者情况

121篇文献中,独著103篇,占比85.12%;署名两位作者的14篇,占比11.57%;署名三位作者的2篇,占比1.65%;署名教研室全体成员的2篇,占比1.65%。全部文献的作者,有姓名可查的119人(含4名硕士研究生)。

1.作者的职称、学历、工作院校层次类型

2000年以前,期刊文献作者信息大都不甚完备,只有作者姓名,没有作者职称、学历、研究方向、工作单位等信息;2000年以后,虽然个别期刊文献作者信息还不够完整,但大多数学术期刊注重刊录作者的详细信息。所以我们就以2000年以后的课程改革文献(共101篇)为对象,对87位作者(同一个作者有2篇以上文献,按较高一级职称和学历记录1次;同一篇文献有2位以上作者,只记录第一作者;教研室集体作者不做统计)从职称、学历、工作院校层次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文献作者的职称、学历和工作院校的层次类型

表1显示了2000年以来“文学概论”课程改革相关文献作者的特征:职称高、学历高。其中具高级职称的作者48人,占比55.17%,讲师及以下职称39人,占比44.83%;具有研究生学历的74人,占比85.06%,本科及以下学历的13人,占比14.94%。其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数最多,占比55.17%;作者工作院校中有80所是本科院校,只有7所是高职高专院校。可见,本科院校是“文学概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开设语文教育专业(“文学概论”为主干课)的高职高专院校参与该课程改革的力度不大,成果数量也不多。

2.作者研究方向

“文学概论”课程改革相关文献作者的研究方向,如表2所示。

表2 文献作者的研究方向

文献作者的研究方向具有三个特征:1.有文艺学背景。专门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作者有79人,所占比例极高,达到90.8%;只有8位作者的研究方向主要在文学、文化、教育方面,占比为9.2%。2.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作者在研究领域方面还有宽窄之分,从事文艺学宏观研究的有51人,占比58.62%;从事文艺学某一方面研究的有16人,占比18.39%;两者兼具的有11人,占比12.64%。3.跨学科研究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有33位作者研究方向出现与别的学科交叉现象,占比37.93%,主要表现为文艺学与哲学、美学研究交叉,文艺学与文学研究交叉,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交叉,文艺学与心理学研究交叉,文艺学与影视、动漫产业研究交叉等。

(二)文献的时空分布、刊物类别和所占版面

1.文献的时空分布情况

从时间角度来看,除了1990-1995、1998、2000、2004年9个年份没有相关文献外,其他年份都有一定数量的文献。2015年是课程改革文献发表最多的一年,达16篇;其次是2012年的11篇,2017年的10篇,其余年份都在10篇以下。1981—2000年,课程改革文献数量为20篇,平均每年有1篇文献,文献最多的年份是1987年、1999年,分别有3篇文献;2001-2019年,文献数量达到101篇,2001、2002、2003、2007、2019年5个年份文献数量低于3篇,见表3。

从空间分布来看,出现5篇以上课程改革文献的省市自治区分别是:广西、湖南、黑龙江、河南、广东、吉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山西、河北,其中广西课程改革文献数量最多,达到16篇,其次是湖南,有10篇,再次是黑龙江,有8篇,见表4。

表4 课程改革文献空间分布

2.刊物类别和所占版面情况

“文学概论”课程改革文献所载的刊物大致可分为四类:核心期刊(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普通学术期刊(普通本科高校学报、高职高专学报、其他学术期刊),论文集,学术研讨会文集。121篇文献在四类刊物的发表情况如下:核心期刊12篇,普通学术期刊107篇(其中普通本科高校学报42篇,高职高专学报28篇,其他学术期刊37篇),论文集1篇,学术研讨会文集1篇。

从文献所占版面数量来看,占用版面最多的文献是李振杰发表在《晋中师专学报》(1982第3期)的《对象·体系·教材·教法——关于革新师专文学概论课的几点设想》,占用了12个版面;占用版面最少的文献是《论经典作品在文学理论教学教改中的作用》和《基于生态理念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滨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各占用1个版面。占用3个版面的文献最多,有35篇;其次是占用2个版面的文献,有33篇;再其次是占用4个版面的文献,有27篇。相关文献占用版面数量详情,见表5。

二、“文学概论”课程改革文献的内部信息

(一)选题的角度

121篇文献,选题主要有三个角度:一是为了解决“文学概论”课程的一些现实问题,二是新时代、新形势、新条件或新理念对“文学概论”课提出的新要求和新启发,三是对“文学概论”课程改革的设计和总结。这三个角度的划分并非是绝对的,有些文献选题角度存在一定的交叉,统计时,只把它归入某一选题角度统计1次。三个选题角度,第一类文献数量最多,共计74篇,占比61.16%;第二类文献34篇,占比28.1%;第三类文献最少,共13篇,占比10.74%。

第一类文献在行文上往往先列举“文学概论”课程的各种现实问题,然后提出课程改革的思路或应对策略。涉及的论题主要有:

1.教材问题。有8篇文献论及1950年代至1980年代《文学概论》教材问题,诸如照搬苏联,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哲学、政治色彩浓,左倾思想严重;文学的特殊性重视不够,等等。有31篇文献论及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概论”教材问题,其中14篇文献论及网络媒体时代(市场经济时代、价值多元化时代)文学被边缘化、如何吸收大众文化进文学理论教材、马列文论面临冲击和挑战、教材观念老化知识陈旧与时代和实践相脱节等问题;10篇文献论及教材内容枯燥抽象、理论性强、与学生距离远等问题。在教材编写方面,有2篇文献论及教材编写体系不合理、不完善的问题;4篇文献论及教材缺乏实践性、可操作性等问题;2篇文献论及集体编写的教材水平不一、良莠不齐的问题;1篇文献论及教材范例过于经典的问题;2篇文献论及教材缺少人文色彩、伦理色彩等问题;还有6篇文献论及缺少适合师专、民族院校实际的教材问题。

2.教学问题。论述最为集中的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课程难教难学、缺少创新、学习效果差等问题,共有21篇文献;4篇文献论及“文学概论”课程开课时间不合理的问题;2篇文献论及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后无应用等问题;1篇文献论及专科教学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3.教师和学生问题。论及教师方面问题的有9篇文献,主要是教学理念老化、教学方法单一、重视科研忽视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论及学生方面问题的有12篇文献,主要是文学作品、文学理论类书籍阅读得少,对“文学概论”无兴趣、不愿学,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品格和功利性追求等;论及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有7篇文献,主要集中于考试、考核方式等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大多数文献会论及“文学概论”课程的几个方面,因此会有文献被重复统计。

第二类文献主要有两种情况:

1.题目中出现“新时代”“新形势”“新条件”“新理念”等字眼,共有28篇文献。此类论文题目经常用“……背景下(模式下、视域中、视野下、思路下、环境下、视阈下、目标下)的……改革(探索、思考或研究)”表述方式,如《“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背景下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等。题目采用这种表述方式的文献共有19篇。另外还有三种表述方式:“……时代的……改革(探索、思考或研究)”“面向……的改革(探索、思考或研究)”和“基于……的课程改革”,如《大众化时代的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面向新世纪师专文学概论教学改革初探》《基于MOOC理念的“文学概论”课堂教改设计与反思》等。

2.题目中不出现“新时代”“新形势”“新条件”“新理念”等字眼,但实际上是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改革,这类文献有6篇。如童庆炳、王一川的《文学理论教学的双向拓展》是针对21世纪中文人才的培养目标展开的课程改革[1];仵宏慧《论学科内教学交叉与文本资源》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探讨[2],等等。从这一选题的文献来看,“文学概论”如何适应地方院校转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一度成为热点,共有17篇文献,占比54.84%,这一现象与国家高等教育政策调整有关。

第三类文献有三类:设计报告、总结与反思、会议纪要。

1.设计报告类文献有4篇,主要是对课程或课程改革的一些构想和设计,包括课程改革的原因(或意义)、理念、预期目标、思路、主要内容、预期解决的关键问题、特色创新、预期效果等内容。当然,这4篇文献不一定兼具全部要素,如李满的《文学概论课程审美化教学改革设想》包括教改内容、预期目标、预期效果三个要素[3],崔月恒《师专“文学概论”应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教改原因和教改内容二个要素[4],而朱艳玲《诗意的守望 理性的拓展》就包含了课程改革原因和理念、预期目标、课程改革主要内容、预期解决的关键问题、课程特色创新等六个要素[5]。

2.总结与反思类文献有8篇,主要是以课程改革设计报告为参照,记述课程改革的过程和做法,对课程改革的成败得失进行分析。从课程改革完成角度来看,此类文献可分为结题报告和阶段总结两种,其中结题报告7篇,阶段总结1篇,即齐小刚《〈文学概论〉课程改革周年回眸》;从课程改革的内容来看,有5篇文献是某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尝试,如仲红卫等《研讨式“文学概论”教学改革报告》、王金城《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文学概论〉课程教改纪实》等,有3篇文献涉及课程改革的面比较广,如《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唐山师范学院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成果》涉及到教材编写、教法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杨晖、罗兴萍的《〈文学概论〉的教学改革与思考》更是站在“文学概论”课程改革综述的高度,指出已往课程改革的成绩和不足,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思路[6]。

3.会议纪要类文献只有1篇,即毛正天、徐燕来《消费时代的文学研究与文学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此文是2005年7月在湖北民族学院召开的湖北省文艺学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的纪要,从消费时代的文学研究、文学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两个角度记录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要点[7]。

(二)课程改革的措施和策略

课程改革的措施和策略是每篇文献的核心和重点,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概括起来,相关学者主要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课程体系和教材改革、教学研究、考试考核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方面。涉及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文献27篇。20世纪末以前的主要课程理念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导地位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理论要与时俱进,革故纳新。新世纪以来出现许多新的理念和观点,诸如:“文学概论”课程要体现人文性、文学性和审美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共同体;“尚教为学,践用至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生态文艺观;高雅的文学艺术走向世俗娱乐消遣,从语言书本媒介走向图像、影视、网络多种媒介,等等。新的理念和观念体现了学界对文学的新认识和新时代、新形势对“文学概论”课程的新要求。

2.课程体系和教材改革方面。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文学概论”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或策略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前提下,批判吸收国内外文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有益成果;引进美学、心理学成果,建立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文学概论教材;《文学概论》教材要讲“文学艺术”,要讲“理论”,要有一个适合课程教学的新体系,理论要联系实际,等等。相关文献共7篇。1990年代以来,面对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和适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传统的《文学概论》教材和课程体系面临着巨大挑战,相关的课程改革措施、策略有:从单一课程走向包括文学概论课、文学课、写作课、中西方文论课、大众文化课、美学课等课程在内的课程群建设,各门课程之间融合互补;“影视文学”“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博客文学”等新的大众化文学现象要作专题研究,纳入教材内容体系;教材编写要有时代性、前沿性、普适性,要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建构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文学概论”课程要根据学生培养的需求实行分层次教学,编写分层次教材;在教材编写理念上,用文学存在取代文学本质,引入生态批评观,建设开放式活教材;专科院校和民族院校要编写适合自己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教材,等等。相关文献共43篇。

3.教学研究方面。这是最被关注的方面,有关文献达到91篇。主要针对的问题包括:(1)“文学概论”课程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无兴趣、厌学。主要措施或策略有:回归文本,教学体现课程的“文学性”;分层次教学,不同学生群体讲授不同层次的内容;讲授理论要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例证,如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作品、现当代文学作品,紧密结合当代文坛实际;整合教学内容,化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一个个探究专题;改善教学方法,教学要贴近学生,生动有趣,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共同探究研讨。(2)大众文化挑战现行“文学概论”课程体系、基本观点问题。主要措施或策略有:以文学性的文学观来界定文学,将大众文化审美现象如“网络文学”“短信文学”“博客文学”等纳入到教学内容和理论视野;选择例证既要使用经典作品,又要把学生熟悉的新文学样式引入课堂;对于不喜欢经典文学的学生,在其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可以学习大众文化课程,造就大众文化人才。(3)教学方法单一,讲授式填鸭法教学枯燥乏味问题。主要措施或策略有: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导学·探究式”、体验式、合作式、点悟式、批判导读式、调研式、课堂内外结合式、碎片式、对话式、学生助讲等教学方式,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动手动脑分析问题;利用网络技术和各种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作用,总的办法就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4)如何搞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问题。主要措施或策略有:加强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鉴赏批评实践,学生通过创作文学作品,撰写论文等形式提高应用能力;成立创作兴趣小组、文学评论兴趣小组等文学社团,鼓励学生创作;学生见习实习时,指导他们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课文,讲好语文课;考试、考核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把学生平时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作为成绩认定的重要内容。

4.考试、考核改革方面。相关文献共17篇,主要措施或策略就是改变传统平时成绩(考勤)占20%,期末闭卷考试占80%(以考察知识识记为主)的考评模式,采用以考核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平时学习表现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具体做法有:减少期末考试在学生成绩考评中的比例,至多不要超过60%,增加学生平时实践能力的考察比重,不能少于40%;平时成绩要依据学生作业(文学作品、论文创作)、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情况来评定,期末考试试卷要以能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观题为主。

(三)课程改革文献的类型和特点

121篇课程改革文献分为两大类,其一为课程改革研究类,其二为课程改革设计报告、总结报告类。第一类文献为108篇,占比89.26%;第二类文献为13篇,占比10.74%(此类文献的具体情况在上文已作过分析,不再赘述)。

课程改革研究类文献又分为综合类、专项类。综合类文献指的是文献涉及课程多个方面的改革,此类文献为48篇,占比44.44%;专项类文献指的是文献仅就课程的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改革方案,此类文献为60篇,占比55.56%。

1.综合类文献涉及“文学概论”课程的方方面面,诸如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考试考核,等等。为了方便统计,我们称之为课程改革要素。所有文献涉及课程改革要素的情况,见表6。

表6 文献所涉课程改革要素情况表

从表6可以看出,涉及2个课程改革要素的文献最多,共26篇;涉及3个课程改革要素的文献共12篇,涉及4个课程改革要素的文献共8篇,涉及5个课程改革要素的文献共2篇。

2.专项类文献主要涉及教学改革、教材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改革文献最多,共45篇,所占比例为75%;教材改革文献12篇,所占比例为20%;课程体系改革文献数量最少,共3篇,所占比例为5%。

在108篇课程改革研究类文献中,涉及教学改革的文献为91篇,涉及教材改革的文献为41篇,涉及课程体系改革的文献为9篇,所占比例分别为84.26%、37.96%、8.33%。可见,“文学概论”课程改革研究文献中,教学研究一直是重点和热点。

三、“文学概论”课程改革项目情况

从中国知网收录的“文学概论”课程改革文献所标注的课题项目来看,最早的是呼兰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的省级项目“文学概论课形象直观教学法及学生赏评能力培养研究”。截止到2019年,与该课程改革文献相关的项目共57项。除去6项无法查到课题名称外,有51个项目具有明确的课题名称。其中,有12项课题名称中没有“文学概论”之类的字眼,39项课题名称中含有“文学概论”;除去3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9项其他项目,共有45项课程改革探索项目。

1.从有关课题立项时间来看,2013年课题数量最多,共9项;其次为2012年8项,2014年共7项。2012—2014年是“文学概论”课程改革项目的高峰期,共计24项,占全部课题的41.38%。课程改革项目年度分布情况,见表7。

表7 “文学概论”课程改革项目的立项时间分布

2.从有关课程改革项目的空间分布来看,广西数量最多,共12项,其中广西师范大学、河池学院各3项,梧州学院和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各2项,钦州学院和玉林师范学院各1项;其次是湖南,共9项,其中怀化学院3项,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理工学院各2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和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各1项;第三是黑龙江,共6项,其中,牡丹江师范学院2项,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呼兰师范专科学校和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各1项。就目前看,广西师范大学、河池学院、怀化学院是“文学概论”课程改革项目较多的院校,广西省最为重视该课程改革,立项最多。具体情况,见表8。

表8 “文学概论”课程改革项目的空间分布

3.从项目的级别来看,如果按照校(市)级、省级(含厅级)、部级三个层次进行统计,结果如下:校(市)级项目共34项,占比58.62%;省级(含厅级)项目共22项,占比37.93%;部级项目1项,占比1.72%;无法确定级别1项,占比1.72%。

4.从项目的选题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仅针对“文学概论”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不含课程建设、质量工程项目):(1)教学改革研究。又可分为宽泛式和具体式,宽泛式选题如“高职高专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文学理论’教学创新的研究与实践”“文学概论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等,这些题目紧扣“文学概论”教学改革,但是内容很宽泛,共11项。具体式选题仅就某种情况或特定对象、具体方法展开探讨,如“流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研究”“文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文学概论课程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等,这种类型的选题共有9项。(2)“文学概论”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研究。此类选题共5项,如“高职高专文学概论课程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文艺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储备向批评实践能力转化机制研究”等。(3)在某种模式、理念或社会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此种选题一般采用“……背景下(模式下、理念下、视角下或主导下)的……改革(或研究)”表述方式,如“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主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文学概论’课程为例”“创新教育视角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研究”“生态观与实践型主导下对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理性思考”等,此类选题共10项。以上三个方向是“文学概论”课程改革项目选题的主要角度。此外,还有课程改革、教材与教法改革方面的选题,如“在双向拓展中更新文学理论课程”“文学概论教材教法双向同步改革”等。

5.从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来看,一个项目有1项成果的共34项,一个项目有2项成果的共8项,一个项目有3项成果的共1项;两个项目有1项成果的共5项,两个项目有2项成果的共2项。可见,单篇成果多、系列成果少的情况比较突出。

四、结语

“文学概论”课程改革39年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加深,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研究成果越来越丰,这些对于“文学概论”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总的来看,成就是巨大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不高,所占版面少;二是高职高专开展课程改革的热情不高,成果不多;三是课题项目成果少,单篇论文多,系列论文少;四是一些课程改革的措施和策略只能落在纸上,难于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文学概论”的课程改革还有广阔的空间,如何由浅入深,如何从书面成果转化为实践行动,如何借鉴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科学施教、高效施教,高职高专如何研究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课程是专业的重要支撑,多门课程架构起一个专业。因此,课程建设直接关系着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程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不断地打破常规,探索尝试创新,有利于课程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概论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中国文论通史》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