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宝亮
(江苏省灌云县小伊中学 222200)
部分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无意识地自言自语,出现自问自答的现象,如“这样解对不对呢?”“这个问题该如何证明呢?”“哪个答案才是正确选项呢?”等,这种现状是教师基本功不扎实的外在表现,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氛围,还会影响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成为无效提问.
部分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所提问题缺乏针对性,既没有针对所授课堂内容,也没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过于笼统化,如“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大家发现了什么?”“我们来进行下一步好不好?”等,这种“自以为是式”的提问既无法对学生构成启发,也不能引导学生思考,过于流于形式.
数学由于其学科自身的特征,很多学生对其望而生畏,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从而丧失学生的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下.而教师在课堂的有效提问,加上行之有效的引导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积极探索数学的奥秘.
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建立的一门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初中数学知识更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图形的对称性”等,在日常生活随处可见.教师结合学生身边实例的有效提问,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考,将生活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实现课堂知识的有效吸收.
数学学科具有思维逻辑严密的特征,教师在数学课堂有针对性的有效提问,可以打通学生思维的关键节点,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如在“相似三角形的证明”中,经过教师的有效提问,学生可以清楚运用“两边夹一角”时必须先确定“夹角的位置”,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证明,如此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时,要将一节课分为课前、课中、课尾三个阶段,在课前阶段引导提问,在“温故”的同时实现新授知识的导入;在课中阶段启发提问,有效解决学生的困惑,在课尾阶段有针对性的提问,从而实现课堂知识的归纳总结.
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连续性、一贯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找准知识传授的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即在课前阶段的引导提问阶段.课前阶段引导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巩固,以及对新学知识的主动探索.因此教师要基于教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在课前引导提问,实现新授知识的有效导入.
比如,教师在有关“数轴”(苏科版七上第二章第三节)部分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花3到5分钟时间开展课前导入提问,实现新授知识有效导入.首先,提问学生“正数、负数”的概念,同时指出“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两者的分界,从而为引入“数轴”中“原点、正方向”概念埋下伏笔;其次,提问学生有理数的表达形式,怎样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最后,教师结合提问的回答,引入“数轴”的概念开始”数轴三要素”的讲解.这样的课前引导提问,在带领学生复习已学知识基础上,实现新课的有效导入,达到“温故知新”的良好效益.
课中阶段是新知识讲授的关键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提问应以启发为主,帮助学生打通新知识学习的关键节点,有效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课中阶段的启发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以及对新知识的运用.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时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比如,教师在有关“余角、补角、对顶角”(苏科版七上第六章第三节)部分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产生疑惑、提出疑问时,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积极主动地以“启发式”提问学生,同时对学生的疑问作出正确解答.例如,学生对“余角、补角”可以理解并运用,但对于“对顶角”则会产生定义上的模糊,此时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提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有几个交点?所产生的角会出现怎样的关系?”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两条相交直线产生一个点即为‘对顶角’的顶点,那么‘对顶角’则是‘相对、互顶的两个角的关系.”这样的对学生课堂中产生的疑惑现场启发提问、现场解决问题的方法,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在课堂教学还有5分钟左右时,应停止新课的讲解,将课堂转入课尾阶段,以带领学生复习巩固所学为主,结束课堂教学活动.此时教师的提问策略应以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为主,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比如,教师在有关“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苏科版七下第七章第五节)部分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教学还剩5到7分钟时,需要转入课尾总结阶段,进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这时的提问应针对教学内容,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以此类推,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它们之间推导过程是什么步骤?”“外角和与内角和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诸如此类的针对性提问,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自己要问,更要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提问、不懂就问,从而让学生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做到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