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钦鸿
(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 350300)
首先,发现式教学符合现代认知学说理论.现代认知学说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需要探索、发现、感知、理解,以此提升人的认知效果.在以现代认知学说理论为基础下实施发现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注重学习者在知识探索过程中的发现意识与发现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发现与探究的过程中深化感知、促进理解.
其次,发现式教学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认知的形成需要经历建构与被建构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习者的个人操作促进交流,在发现与体验中产生个性化学习体验,在思维碰撞中主动建构,让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在发现中实现数学意义的升华.
最后,发现式教学符合终身教育观念.终身教育观指出教育应面向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培养,教育要面向未来.发现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力,构建更有意义的数学课堂.
数学学习本质就是再创造、再认知的过程,发现式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活动组织中的运用,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再创造、再认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中获得数学知识的积累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强化.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在数学知识探究中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学习体验的不同,促进了学生的“再发现”.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让每一位都能够在入情入境的学习状态下享受“再发现”的权利,在思维碰撞中促进学生反思,实现数学知识的顺应与同化.
如在“同类项”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单项式知识创设童话情境,如“某天,一位杂技演员带着五只猴子来到了旅店住宿,每只猴子身上都贴着一个标签,分别写着“2x2、-2a2b、-5a2b、-4xy、8ab,杂技演员让旅店老板按照猴子身上贴着的标签分配房间,这可让老板犯难了.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帮助旅店老板吗?”在趣味情境的带领下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探索中,这个过程不依赖教师的讲解,而是凭借学生的自觉发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权力,让学生在主动发现中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与特点,深化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再发现”热情.
皮亚杰在他所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中重点强调了实践操作对于人认知能力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而实验教学活动的设置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最佳平台,让学生在操作中通过感性信息的获取,发现以往理论知识学习中的不足,在发现与纠错中让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更加接近本质,使初中生的数学学习不再局限于写写算算,而是发现数学的现实意义.
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具备实践性特点的实验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主动发现.善于发现,如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3cm、4cm、5cm,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展示的图片剪出四个相同的三角形,说一说这四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引导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知识点.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这四个全等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此时学生纷纷动手操作,虽然在图形拼接中采用的方法不同,但是最终拼成的图形都是正方形,在实验操作中学生会发现无论如何拼,结果都是一样的,学生会自动在脑海中形成问题“为什么结果会是一致的呢?”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并且在问题的驱动下引领学生深度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进而增加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与记忆.
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发现式教学的教学活动均由学生推进.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更多施展的空间与时间,适当放慢教学节奏,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通过思想的交流促进思维碰撞,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发现从个人性发现到集体性发现,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在思想交流中迸发出灵感,促进认知建构与问题的有效解决.
如在“平均数”的知识点学习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科学建组,以合理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建立为发现式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搭建平台.其次,教师应在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中适当提出问题,以问题引领学生的深度发现,如“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有哪几种?看看哪组提出的算法最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是否存在关系,存在哪种关系?”“如何利用平均数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之中相互启发、质疑、辩论、评价,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与内涵.
结语:结合上文可知,发现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实践方法,以发现式教学构建有意义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发现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初中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