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王 寒 任力宁 阿米尼古丽·阿不力提甫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化工大学本科生为例
王媛王寒任力宁阿米尼古丽·阿不力提甫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89)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北京化工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状况及现存问题,在分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方针政策提出改进措施。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历来都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科学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承担起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任。在这种趋势下,深入了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现状,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比例高于全国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北京化工大学本科生少数民族学生占总学生比例9.89%,高于全国平均人口8%。其中男女比例1.3:1,男生稍多。北京化工大学近几年少数民族学生招生比较稳定,这和国家解决民族地区差距问题有重要关系。
其次,少数民族学生分布广泛。北京化工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少数民族学生生源地分布于我国27个省和直辖市,其民族分布为土家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40个少数民族,按照人数多少排序前十个民族分别为:满族(19%)、回族(16.5%)、蒙古族(9.2%)、土家族(8.5%)、壮族(7.9%)、维吾尔族(6.5%)、苗族(5.4%)、藏族(5%)、哈萨克族(3.8%)、朝鲜族(3.7%)等。
第三,很大比例的少数民族学生政治素养很高。北京化工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中有中共党员111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7.2%,说明在少数民族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极高的政治素养,严格要求自己并顺利通过了党组织的考验。64.1%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会积极主动寻求党课学习,主动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关知识学习。在宗教信仰方面,85.5%的学生选择了无宗教信仰或者信仰共产主义,有14.5%的学生选择有宗教信仰,主要集中在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
第四,经济困难学生比例高,大部分学生已受助。少数民族学生中有53%为经过当地民政部门认证过的经济困难学生,远高于全校水平的41.6%。经济困难学生中有71.4%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困难补助,仍有将近30%的困难学生没有获得相关困难补助。来自农村的学生中有92.5%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而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中,有71.9%的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为研究生及以上的,没有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出现。由此可见,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学生贫穷比例更高,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条件直接相关。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偏远穷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进入高校这样一个相对集中化、多元化的生活状态中,方方面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适应情况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职业发展,而学生的学业、职业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人才质量,人才质量又会直接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首先,少数民族学生较之普通学生学业发展状况偏弱,只有少部分学生制定过学业规划,学业困难学生被动寻求帮助。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近30%的学生对自己专业不是很满意,这部分学生集中于读完预科被分配的专业是根据学习成绩调剂的,由于基础薄弱,又难以达到转专业的成绩要求。63.2%的学生没有制定过学业规划或没有认真思考过未来的规划,有30.8%的学生出现过挂科现象。在学业困难应对方面,遇到问题请教教师或学业志愿者帮扶的学生仅为12.9%。由此可见,学业压力是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
其次,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地域和就业意向更加集中。少数民族学生在短期个人规划方面更愿意选择继续深造,在就业意向方面更多人选择企事业单位。在对自己的短期职业规划选项中,有64.1%的学生选择读研深造,29.9%的学生选择出国出境留学。在最终的就业去向中,有37.6%的学生选择留京,34.2%的学生选择回生源地。学生职业规划中的理想职业选项中,有30.8%的学生选择公务员,36.7%的学生选择企事业单位,15.4%的学生选择其他企业。大部分少数民族同学仍希望继续深造,提升学历层次。学生相对集中的就业选择给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第三,少数民族学生特定的生活习惯和民族习俗对其适应大学集体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的生活适应情况会直接影响其个人的发展状况,36%的学生表示需要三个月以上适应大学生活。另外,近20%的学生认为会因为民族习惯或观念等问题跟大学同学产生矛盾,近13%的学生因为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受到不方便或者不舒服。
做好高等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工作,关乎国家安全稳定,关乎各民族和谐团结快速发展,尤其对少数民族聚集地当代下一代乃至下几代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对学生“德行”“才学”“根基”及“格局”的培养。[1]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要注重搭建平台、树立榜样、加强引导,以少数民族学生党员、骨干为抓手,针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群众等不同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分层次开展工作,促使学生学本领、长才干,得实惠。提高思政课堂课程质量,充分提高学生参与性与积极性,确保课程效果。联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推动民族团结确保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真正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发展。
其次,提升学生学历水平,深入落实学风学业规划引导。抓好学生的学风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养成勤勉、好学、终身学习的好习惯。高校需要加强学风建设及学业规划指导,尤其对于专业不满意的学生,要科学测评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培养学生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能力。高校需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需求,开设不同形式的学业帮扶计划、学业规划指导、学风建设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民族学生学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少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因此学业帮扶、学风建设需要落实到班级、落实到宿舍、落实到具体个人、落实到学生心里。
第三,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细致做好求职就业科学引导。《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就业困难群体帮扶”[2],该就业困难群体,即涵盖高校少数民族就业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不正常的就业心态及预期极可能导致学生的心理失衡,甚至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3]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着重发现其在求职过程中的困难,针对学生需求,在不同的年级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求职引导、求职技能等相关培训,根据不同求职热情的学生群体及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开展团体辅导及一对一指导,主动、热情、有效地解决少数民族在求职过程中的困惑及困难。
第四,尊重学生民族习惯,关注生活需求,注重民族融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会议为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教育日常管理提供了明确的工作规范,尤其在宿舍管理、生活日常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民族学生会因为民族习惯或观念等问题跟大学同学产生矛盾,因为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受到不方便或者不舒服,一方面要淡化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要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及饮食习惯,对经济困难学生要应助尽助,合理设计开展如“民族文化节”“民族风情街”等活动,在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向更多同学普及各民族文化及习俗。
第五,重视民族骨干培养,提升民族骨干影响力凝聚力。少数民族骨干在民族团结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管理教育之外,选拔少数民族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打破以往的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聚集敏感的观念,变为鼓励聚集接受课程教育的模式,分别针对思想引导、能力培养、动手实践等方面设置培养计划,针对爱国主义教育、时事政策讨论、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讲座、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面开设相关课程,利用少数民族学生课余时间及学校资源,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
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团结,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切实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精准摸查,精准施策,争取培养更多思想坚定、作风过硬、关心政治、注重团结的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让其在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辐射作用。
[1]靳诺.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DB/OL].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zggdjy/bqgz/201711/t20171116_708080.html
[2]教育部关于做好 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 https://www.sohu.com/a/287168691_779820
[3]玉山·吾斯曼.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现状浅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2020—03—22
王媛(1986—),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与管理。王寒(1991—),男,满族,吉林敦化人,法学硕士。任力宁(1995—),男,汉族,河北保定人,北京化工大学在读管理学硕士。阿米尼古丽·阿不力提甫(1994—),女,维族,新疆鄯善人,北京化工大学在读管理学硕士。
G645
A
1673-4564(2020)03-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