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坤
基于“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高职教师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略谈
黄国坤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全面推进和实施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体现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决心。在这种背景下培育高职教师工匠精神,不仅响应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的良好方法。基于此,本文就围绕高职教师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培育策略。
中国制造2025;高职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创新、专注、精益、敬业等的总称,培育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目的在于增强教师的服务能力和敬业精神,不断提升教师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更高,对职业化、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加,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其只有具备较高的技能,拥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才能够更好地培养人才,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加强教师工匠精神培育十分重要。
总体来看,教师工匠精神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四个层面:第一,敬业、专业。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使命感,具有坚定的专业操守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能够抵挡诱惑,严格要求自己。第二,专心、专一。教师应当有坚定的信心,致一而不懈,将不懈的追求贯穿到整个职业生涯中。第三,精益求精,追求更好。要对教学内容精雕细琢,不断要求自己提升教学品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帮助。第四,积极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应当为学生做好榜样,树立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想,专注于教学,将教学工作做到极致,以推动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1)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离不开大学生的努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做好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前提是院校构建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的工匠精神,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培育高职教师工匠精神的意义重大。与此同时,高职教师树立良好的工匠精神和意识,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将自身打造成为现代工业需要的技术水平精湛的从业者,从而能够为“中国制造”带来活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2)实现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要不断推动我国向高科技、高层次水平发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靠近,构建制造强国。而要想实现我国制造强国的梦想,离不开具备工匠精神的新型高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因此高职院校做好工匠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师生工匠精神尤为迫切。
高职教师工匠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不仅要求教师自身要积极努力,不断提升专业化技能与技术,增强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而且需要高职院校做好教育和引导,构建对应的“双师型”教师成长机制。然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在我国传统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高职院校教师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多数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而来,缺乏工作经验,且没有长期进入到企业中历练,所以专业技术十分不足,难以为学生开展良好的实践教学工作。同时,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师工匠精神的教育不重视,没有做好宣传,导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足,不注重这方面技能的提升。
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成长,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时代和高职院校的发展。但是,很多高职教师入职后的自我转化期望和追求与高职院校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现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高职院校在对教师培训的过程中通常会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而忽视专业技能培训,如此导致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面临较大的空缺。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也很难有机会到企业中参与实践,无法对新技术和新工艺全面了解,不仅影响了自身工匠精神的提升,而且无法培育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人才。
考核机制是影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考核与激励机制,能够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推动教师提升专业化技能和工匠精神。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考核都较为缺失,考核机制不健全,往往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较为注重,而对专业技能的考核与评价不够重视,更没有在考核中加入工匠精神方面的内容,导致教师失去了实践技能学习以及工匠精神培育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合作,构建协同实践机制,定期将青年教师送到企业中,使其明白工作岗位实地技术技能与要求,更好地感悟“工匠精神”,学习“工匠文化”。同时,高职院校还要与企业共同搭建“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培育平台,并为教师们合理分配企业师傅,通过各种渠道共同探讨实践内容,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提升实践技能。高职院校还要健全定岗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以确保教师现代学徒制的稳定推进。并与企业共同搭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体系,以学徒制度为入手点,更好地推动教师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应当构建科学的工匠精神培训体系,让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特征寻找合理的上升路径,更好地提升专业技能,树立良好的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和教育,通过报刊、网络、讲座等多种形式对教师开展工匠精神宣传和教育,使教师对工匠精神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培育氛围。比如通过宣传刘云清、高凤林等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不断激发教师的斗志与激情,也可以对身边的工匠故事进行挖掘,传递正能量,营造工匠最自豪、劳动最光荣等氛围,激发教师崇尚工匠精神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自觉加入到工匠精神培育中。另一方面,还要构建科学的、长期的教师技术技能培训机制,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中开展挂职锻炼,在获取资格等级证书的同时为教师工匠精神培育搭建良好的平台。另外,还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到校定期为教师开展培训,以专家讲学、技术顾问等形式为教师传递前沿信息,使教师近距离接触企业大师,体会严谨专注、精于细节的工匠品质,多方努力推动教师工匠精神的提升。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能够使工匠精神循序渐进渗入到教师的内心,使教师更为认可工匠精神,树立良好的工匠意识,并将工匠精神转化为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精神。
高职院校构建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能够引导教师更好地开展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升对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教师工匠精神的增强。一方面,要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到教师绩效考核范围内,鼓励教师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技能,锤炼匠心。另一方面要对践行和崇尚工匠精神的教师进行鼓励,从生活上、政治上以及经济上为其提供帮助和鼓励,使他们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另外,还要组织青年教师参与跟岗访学活动,鼓励其到优质学校参与项目研究、案例研讨、听课观摩等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技巧,掌握先进的理念,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一些与专业相对应的技能比赛,以提升学习动机,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潜力,在比赛中学会进步与合作,实现成长。并对这些参与实践活动积极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发其他教师参与匠心学习的积极性。
要想将“工匠精神”植入高职教师心中,不仅需要做好培训和教育,加强校企合作,而且还要做好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是教师精神文明的体现,也是推动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提升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视度,构建科学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高职院校可以构建教学督导机制,健全师风、师貌、师德评价标准制度,对教师开展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将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融入到教师思想建设以及实践活动当中。另外,还可以定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情况进行汇总,并做出评级,及时进行奖励等。
高职院校加强教师工匠精神培育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教师良好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带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全面提升。虽然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师工匠精神培育方面面临较大的困境,但是相信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的不断进步,教师工匠精神培育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1]邵癸.“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职业技术,2017(4):8-10.
[2]付卫东,林婕.“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J].职教论坛,2016(9):9-16.
[3]宋立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教师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4):14-17.
2019—12—30
黄国坤(1989—) ,女, 广东广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G718.5
A
1673-4564(2020)03-0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