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涛 程碧海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问题及建设路径探究①
何春涛 程碧海
(武昌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在高等教育领域体现在高等教育现状与人民群众对我国优质高等教育美好期待之间的矛盾。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正视这一矛盾,以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明确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等多方建设主体责任,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建设一大批可靠的师资队伍。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问题;路径
教育是重大民生问题,要优先发展教育,发展教育需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十九大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写进报告明,并提出 “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1]的要求。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关键在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引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建强高校师资队伍是对新时代人民美好期待的应有回应。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主要矛盾的变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相对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与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与人民群众对于高水平教育的渴望也仍然会有差距。”[2]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课题。
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突出师德,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3]
其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回应人民对高等教育美好期待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具有公益性,属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转变,新时代人民不仅期待孩子能够上大学,更希望孩子能够上好大学,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人民对高等教育及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教师如有违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或个人品德的事件,必会刺痛大众的神经,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再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最终通过千千万万个教师来践行落实,教师的品行、人格等内在素养学生是可以通过其日常行为、待人处事的方法感知的。其影响示范作用远大于说教,教师应成为学生知行合一的表率。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明确了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责任,还担负着思想道德责任,即育人责任。
第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大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内涵发展的重要依托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反思现代教育,培养怎样的人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时刻要思考的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高等教育不能培养只有技能的“机器”甚至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师应是学生的人生的引路人,文明的传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
第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高级追求。从事工作不仅是个人需要的满足,还包括社会需要的满足,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职业活动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内心的满足感。追求职业幸福是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教师认识职业——认同职业——爱岗敬业——积极投入——职业幸福,这是教师职业幸福的基本逻辑。
当前高校师德师风现状从总上讲是好的,但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几个不良倾向上。
一是重专业能力轻师德师风的倾向。立德树人是高校的使命,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任务,强调师德在思想政治等方面的要求是理所当然的。师德内涵包含着教师专业化的道德要求,两者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还要有崇高的道德,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二者不可偏废。
二是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倾向。有的学校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制定制度时作出了不尽合理的设计。比如当前高校间的竞争重科研业绩,因而学校在制度设计上针对教师作出过高的量化需求,突出科研成绩,与教师职称评审、评先评优挂钩,由于量化指标过高,许多教师通过正常努力很难达到。有些教师急功近利,在学术道德的边缘徘徊,没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研究精神,追求短平快,为研究而研究,为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制造学术泡沫和学术垃圾。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倾向助推学术腐败等不良师德行为。
三是针对师德师风问题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倾向。出于对学校声誉的维护和利益的考量,有些学校在出现师德师风问题后不是积极应对,不是采取有效措施扎紧制度的篱笆,而是力图运用各种手段掩盖事件真相,以求将师德师风事件对学校声誉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把握师德师风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核心地位,要做到以下“三个明确”。
教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综合性评价。在师德师风、专业知识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诸多素养中,师德师风应置于首位,对师德师风问题实行一票否决。第一标准应是硬标准。有人认为师德师风是软标准,教学、科研等是硬标准,硬标准是刚性的,软标准是柔性的。第一标准应是可执行的标准。第一标准是一种理念,但又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在评价教师队伍时应严格坚守师德师风为人才考核评价的第一标准,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突显师德师风位置。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评先评优发挥模范作用,通过典型案例发挥警示作用。加强师德师风督导,将师德师风督导与日常教学督导有机结合。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坚持以培养“四有”好老师为建设目标。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师大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实质上指明了教师应有的核心素养包含“四有”。“四有”是一个统一整体,四要素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理想信念是关键,理想信念是灯塔,是指路明星,这里的理想信念主要指政治理想和信念,即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有道德情操”要求教师做道德表率。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与学生接触机会多、容易获得学生信任,教师有条件用自身良好品行影响学生,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有扎实学识”要求教师知识渊博,具有授之以业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具体而言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有虚心求教的态度,有科学的方法及创新精神。“有仁爱之心”要求教师能以生为本,关爱学生,视之为己出。在学习和生活上处处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尽最大能力解决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惑。
一是国家层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具体来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注教师发展,特别要关心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保证教师队伍有畅通的流动机制和上升通道,要健全和创新各项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二是社会层面。全社会要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要给予高校教师群体客观公正的评价。社会应客观公正评价当前高校师德总体状况,媒体在宣传报道个别师德失范事件时不能以偏概全,为追求点击率而肆意渲染负面,给社会以正确引导。同时要打造清朗的教学科研环境,防止社会不良风气向高校漫延,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
此外要关心教师生存环境。在很多人眼里高校教师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实际上“青椒”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还有民办高校教师,他们的生存环境及条件也不容乐观,如何让这一群体体面生活,如何解决他们生活、发展面临的困境,是必须要回答的现实问题。
三是学校层面。在师德师风建设上各高校需要制定和完善符合时代特点与本校实际的师德师风规范,有切实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举措,有合理的师德师风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教师管理,打造名师工程,发挥激励和引领作用。同时,要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关心教师发展。特别是新建高校和民办高校,由于建设历史不长,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
四是教师个人层面。教师职业道德的提升关键在教师自身的自我意识和自我需要,师德修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教师的“为己之学”。职业道德不仅关乎个人的职业发展,而且关乎个人幸福,德福一致,职业道德高尚的人一般职业幸福感会更强。师德建设的关键在于为教师提供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平台,教师自觉将教师职业作为一项事业而不仅是谋生工具来对待。教师如何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教师群体的自尊非常关键,自尊者人尊之,教师首先要珍视为人师的身份。
总之,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等教育发展关键在师资,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师德师风,建好这一系统工程,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坚持“四有”好老师为建设目标,多方积极投入形成合力,使育人者先受教育,形成良好的高校师德风尚。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
[2]管培俊.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18.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01).
2019—10—16
本文系2017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2017GA0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何春涛(1976—),男,湖北荆门人,武昌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职业道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程碧海(1967— ),男,湖北孝感人,湖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G641
A
1673-4564(2020)02-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