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恩勇
【摘 要】近些年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对初中生物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广大生物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期在授课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授课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就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展开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
在新课改理念教学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应当落实于课堂授课的方方面面,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体现并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生物教师思考的一大问题。课堂授课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生物教材,更要让他们体会到知识形成过程,在感悟知识中形成和发展自身学科素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生物课堂授课中要重视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来学好生物教材内容,发展学科思维能力。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点,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展开授课,以视频、图片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来进行讲解,引导个体学习和掌握教材知识,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在讲解“血液循环途径”知识点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指出生命活动需要大量物质和能量,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会发生一些变化。课堂开始讲解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心脏结构、思考人体中血管管道系统,以复习旧知识方式为血液循环奠定基础。在新知识学习前,学生已经知道心脏和血管构成了闭合管道系统,很容易为接下来学习打下基础。血液循环示意图学习起来较为枯燥,面对着这一情况,生物教师借助多媒体来动态展示血液循环动态过程,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来思考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后,经过血液循环再回到心脏哪个腔室,从中又经历哪些路径。以问题激发初中生对本节课新知识思考,从而产生浓厚学习兴趣,在内心产生出生命观念,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二、重视小组合作
生物知识学习和探究要求学生应当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学习,主动探究来获取生物知识。日常授课过程中,生物教师要关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借助于小组合作过程,个体与组内成员积极进行讨论,说出内心想法、与他人密切合作来掌握教材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来发展自身探究能力,密切组内关系。
在讲解“土壤里的小动物”知识点时,教师并不主动讲解教材内容,而是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来展开课堂学习,发展个体探究能力。教师结合教材知识来设计问题:(1)蚯蚓在运动过程中与运动板材质是否有关系呢?(2)蚯蚓对光的刺激有反应吗?面对着这两个问题,教师先不回答问题答案,而是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来设计实验方案,明确组内分工来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结束后要展示实验结论、分享实验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来予以解决和指导,小组合作方式转变了被动学习局面,使得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激发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活力,培养和提升个体对知识探究能力,形成团队协作意识和思维。
三、培养学科思维
生物学科学习中需要学生对生命保持敬畏之心,思维要具备开放性、生成性。传统生物课堂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教学模式较为陈旧、无法激发课堂思维。面对这一问题,生物教师要把科学思维培养纳入到日常授课中,重视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结合教材内容推理论证过程来培养理性思维,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在讲解“人的性别遗传”时,教师在课堂开始讲解时引入“母亲决定生男孩还是生女孩”的观点,看学生是否认同该观点。看到大家脸上存在着疑惑,教师趁势布置了三道思考题:(1)人的性别由什么决定?(2)结合性别染色体遗传图来分析观点是否正确、说出理由。在学习中,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教材内容来一步步展开论证,在论证过程中来发展逻辑推导能力。日常讲解过程中,教师在授课中设置与生活有关的生物问题,要求班级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论证,通过“激疑—质疑—释疑”等环节,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发展学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生物学科素养。因此,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生物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应用归纳、概括、推理等方式来探讨生命规律,在教学中提升生物科学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学科思维能力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生物教师在长期教学中以潜移默化方式来展开授课,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激发学习兴趣、重视小组合作和培养科学思维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在日常授课点点滴滴中落实生物核心素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生物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有效提升和发展生物学科思维能力。
參考文献:
[1]赵庆焰.新课标下初中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
[2]单威.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9(12).
(作者单位: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越城镇西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