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

2020-02-22 12:21曾艳
科技风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高校辅导员

摘 要:大学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点,是学生逐渐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尤为特殊,需要辅导员给予积极的关注、耐心的引导、真诚的关爱、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本案例中,辅导员通过思想引导、心理辅导、生活关爱、家校合力等方法,帮助一名内心敏感自卑的学生走出心理“雾霾”。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心理辅导

一、案例概述

大一第二学期末某一天,某女生宿舍的A某、B某、C某三人联系辅导员哭诉同宿舍D某的异常行为。根据三人描述,刚入校时,D某与室友相处融洽,经常形影不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D某渐渐在宿舍沉默不爱说话,开始疏远室友,并且时不时与室友发生争执。近期D某时常在宿舍莫名发怒,时而怒视室友,时而小声骂室友,时而斥责室友偷窥她,时而怨恨室友在背后说她坏话,情绪时好时坏反复无常。对于D某日渐频繁的异常行为,室友们感到害怕和难以忍受。今天宿舍争吵的导火索是D某在宿舍突然叱骂C某,C某觉得D某无理取闹,既气愤又难受,于是和D某争吵了起来。其他室友听到了争吵声,纷纷替C某鸣不平。

二、案例分析

辅导员首先安抚A某、B某、C某的激动情绪,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随后,辅导员联系班长、团支书、班主任,收集D某的家庭背景、父母情况、在校表现等情况。经综合分析后对D某有个初步了解:D某,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初高中住宿,性格内向,敏感自卑,不擅于沟通交流,学习努力,成绩较好。

在初步了解情况后,辅导员主动约谈D某。在与D某的首次交谈中,辅导员能够明显感受到D某的警惕、惶恐与拒绝,对话难以深入。为了打破僵局,辅导员带着D某去食堂吃饭,饭后又和D某在校园内散步闲聊,关心D某的学习状态,以此增加好感,拉近心理距离,建立友好的信任关系。待时机成熟后,辅导员再向D某说明约谈原因,此时,D某没有抵触,愿意向辅导员吐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原来D某认为C某在背后嘲笑她,心中气愤难当就开口反击了C某,于是引发了今天的宿舍争吵。进一步深入交谈后得知,D某认为室友在背后嘲笑她、说她坏话,用不友善的眼神看她,觉得自己被看不起、被孤立了,自尊心受到强烈的打击。这种想法从大一第一学期就已经产生了,甚至有时会认为路上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都在背后议论她、嘲笑她。D某对此感到十分害怕、难受和气愤,所以经常控制不住情绪,以谩骂、摔东西、发脾气等方式宣泄心中的负面情绪。

在了解D某想法后,辅导员又联系室友,就D某谈话中的细节问题再次确认。最后,综合多方面信息,得出了D某存在的问题:认知上,D某认为室友在学生工作部门担任要职,能力突出,学习优秀,相较之下,自己毫无特长,产生自卑;情感上,D某既羡慕室友,又嫉妒室友,既希望室友能够关心帮助自己,又将室友放在敌对面;行为上,与室友相处时心存芥蒂,情感矛盾,时而友好亲近,时而暴躁愤怒,无法很好地调整心理状态和进行情绪管控;人格发展问题上,D某内心敏感自卑,缺乏信任感与安全感,自尊心强,非常在意他人看法。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D某对室友产生了偏见,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从而引发宿舍矛盾。

三、案例处理

D某的问题出现时间长,且有泛化趋势,如果不及时疏导和干预,任其自然发展的话,可能会出现心理危机事件。对此,辅导员采取以下措施,引导该生转变认知、挖掘优点、树立信心,走出心理“雾霾”。

(一)及时转介学生,启动心理危机干预程序

通过交谈,辅导员初步判断D某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辅导员一方面联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D某情况,转介学生,尽可能让D某获得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另一方面,立即启动心理危机干预程序,向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汇报情况,将该生纳入学院一级心理危机干预库,制定干预方案,落实“五个一”(“一名预警学生、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每周定期跟踪了解D某情况并向领导汇报。

(二)密切联系家长,形成关爱合力

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其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一方面,与家长交换学生成长信息、在校表现,以便更全面更精准地掌握学生情况,寻找出异常行为出现的根源及解决对策。另一方面,希望家长积极配合,给予学生关爱支持。在联系家长时,辅导员发现家长存在一种思维误区,认为给予子女充足的经济支持就是对子女的关爱,没有意识到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也没有意识到子女缺乏精神上的关爱。对此,辅导员向家长指出,新时代下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仅仅给予子女物质满足是不够的,更要给予精神上的支持、情感上的关爱、心理上的沟通、成长上的引导,学会倾听子女内心的想法与诉求,多给予鼓励与赞美,支持子女做有利于身心发展与成长成才的事。

(三)化解宿舍矛盾,重塑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的第二個“家”。一个温馨和谐互帮互助的宿舍氛围有利于D某的身心发展。针对D某的宿舍矛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引导D某改变对室友的偏见,从而改变对人际交往的不良认知。辅导员指出,每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要看到他人的长处,也要学会寻找自己的闪光点、挖掘自身潜力。与室友的相处中,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其次,强调人际交往的沟通与理解,注重换位思考。每个学生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拥有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性格以及为人处世方式等,这些差异碰撞在一起,容易产生摩擦和分歧。面对摩擦与分歧,应该及时沟通,用换位思考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行为。引导D某站在室友的角度思考室友的感受,借此化解该生心中的纠葛,让该生意识到室友的有些行为只是无意之举或者常理行为,并不是故意针对个人。同时,鼓励D某在生活中用积极的眼光看待问题,用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用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学会求同存异。

最后,辅导员通过下寝,与A某、B某、C某三人交谈,化解宿舍成员之间的误会,强调了换位思考,学会包容与理解,鼓励她们去关心关爱D某。

(四)帮助学生挖掘优点,树立自信心

辅导员向D某分享了专业教师、班级同学对她的积极评价,表扬了D某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绩,肯定了D某做事认真踏实,学习能力强,学习上进等优点。D某听后十分开心,吐露了自己大学期间想要完成的目标。

针对D某的想法,辅导员表示支持,并与D某共同商量制定了长期的职业规划与相应的中短期学习计划。由于D某有了明确的学习规划与目标,学习更加有动力,也更加有信心。

(五)给予积极关注,传递关爱正能量

对学生真诚、热情,倾注积极关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沟通交流。尤其是对自卑感强或因面临挫折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学生,辅导员的积极关注能够帮助他们深化自我认识,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内部和外部世界,并看到自己长处和优势,看到光明面和对未来的希望,从而树立信心,摆脱困境[1]。辅导员经常邀约D某一起散步谈心谈话,关心D某的日常生活情况,及时疏导D某的负面情绪,正向引导D某调节情绪、管理情绪。同时,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向D某传递正能量,给予关爱与温暖,例如在每次考试前后给予鼓励与支持,在取得成绩后给予表扬与肯定,帮助D某申请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等。

通过一系列工作,让D某充分体会到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同学的关心和爱护。现在的D某成绩不断上升,得到班级同学及老师的认可,增长了自信心。同时,该生与室友的相处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四、案例感悟

(一)學会换位思考,心怀感恩之心,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在对D某进行成长辅导时,最大的感触就是该生的认知基本上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把自己的感觉放在首位,以自己的经验与想法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没有意识到他人与自己的差异,没有理解和体会他人的感受与想法。因此,在与室友相处中一旦发生摩擦,自身难以开导自己,控制不住情绪,最终走向偏激与暴怒。在辅导D某时,引导该生学会换位思考,对室友的善意心怀感恩之心,对室友的不足给予包容与理解,用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己之心宽人,这样生活才会舒服顺畅。

(二)成长辅导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要善于“借力”,形成合力

专业教师、学生工作部门的同仁、学生班干部、学生家长等都是我们亲密的战友和坚强有力的后盾。在处理D某事情的过程中,辅导员多次联系专业教师、学生家长,寻求他们的配合与帮助。也多次与领导、辅导员同仁探讨该生案例处理的方法,借鉴经验,从不同角度加强对学生的成长辅导。同时,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了解学生需求,挖掘学生潜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欧阳素勤.高校辅导员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工作案例——走出“强迫”的泥沼[J].新校园(上旬),2016(11):154-155.

[2]孙艳梅.校园安全视角下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辅导员工作案例:走出抑郁症的迷雾[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4):82-83.

[3]曾艳.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对一起宿舍矛盾事件的处理与思考[J].科技风,2019(23):20+26.

[4]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65.

作者简介:曾艳(1988-),女,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高校辅导员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